我的粉絲中,25-35歲的用戶,占40%,是最多的。
25歲-35歲,都算是年輕人,今天是你們的節日,祝大家節日快樂。
兩天前,我參加了一場有關“新啟蒙”的線下論壇,我話比較多,夸了幾句現在的年輕人,我說在互聯網時代,知識、信息、話語權的壟斷已經被打破,年輕一代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遠勝前輩,這是個最好的時代。
我們理應讓年輕人多表達、多說話,世界要多聽年輕人的意見。
一位傳媒界的老爺子當場表示反對,他認為網絡時代沒有帶來什么好東西,認為年輕人不是越來越好,而是越來越糟了,他說網絡上如今的矛盾、對立、沖突越來越多,隨便什么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言論,這個非常不好。
這似乎是個“好得很”,和“糟的很”的事情,我覺得“好得很”,他覺得“糟的很”。
我是忍不住發笑,可嘆這些老前輩平日里一口一個“言論自由”,卻容不得年輕一代發表一些他們不認可的意見。社會中的矛盾、對立、沖突......難道是現在才有的嗎?難道是互聯網制造的嗎?因為這些一直都存在啊,老同志,你看不見,不代表它不存在啊。互聯網上的年輕人把這些話說了出來,是好事啊,他們不說,你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不完整啊。
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你不讓人說話,那就是掩耳盜鈴,那是覺得自己才是偉光正,自己的話才是“金口玉言”,全世界都該聽你的,不能質疑,不能反駁。
前不久,以方方、梁艷萍、劉川鄂為首的一群傳統文化、學術界人士,和年輕人們杠上了,扣帽子、貼標簽,一口一個“小粉紅”、“小戰狼”,試圖把他們污名化。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粗暴、蠻橫、落后的溝通方式。有道理可以講道理,該辯論就辯論,真理又不是看誰年紀大、地位高、賺的錢多、住的房子大。
年輕人愛國,自有他們愛國的理由,年輕人反對你們,自有反對你們的理由,年輕人熱愛公平、正義,反對剝削、壓迫,支持社會主義,都有他們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他們被“洗腦”了。
他們都是學過辨證法、唯物論,學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邏輯學、懂得科學分析、實證精神的孩子,他們不是一兩句“普世價值”的空話可以洗腦的。反倒是一口一個“洗腦”的人,反而有可能是長達幾十年被洗腦而不自知的。
歷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是我們中國的“啟蒙運動”,同時也是一場年輕人們發起的愛國救亡運動,所謂“啟蒙”,就是讓大眾覺醒,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我們是誰,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我們為何而戰?中國的歷史,也從此開始了新的篇章。
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每個年輕人也會長大,也會衰老,我們這個國家,就是靠著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們前赴后繼,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
我記得二三十年前,就有人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比如我);后來,又有人說“90后才是垮掉的一代”,還給扣了個“腦殘90后”的帽子。合著我們都垮了,中國發展到現在,卻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自184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強大?這不合理,不科學啊。
今天的80后在哪里?在造航母、造火箭、敲代碼、掄大錘,有的已經成了領導干部,主持著大項目大事業......今天的90后在哪里?在科技公司上班、做芯片、做產品、在基層當公務員,為每一個普通人服務......兩個月前,有大量90后95后的年輕人,沖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他們比某些夸夸其談的文科知識分子、象牙塔里的大學教授、足不出戶的退休作協主席......更加深入這個社會,更加深入生產生活、更加深入人民群眾,他們更加了解社會機器的運轉、人民的生活體驗、國家實力的提升,他們更有發言權,也更有資格去說話,去批評、去贊美、去監督、去質疑、去歌頌、去為更多的人發聲。
他們精力充沛、學習能力強、信息量龐大,掌握更多的生產工具、學習工具、輿論工具,在很多方面,早就勝過了我們上一代的許多“精英”,哪怕是在和老一輩“文化人”的交鋒中,他們也不落下風,他們會玩梗、會斗圖、會寫歌、會唱rap、會做鬼畜視頻,他們會寫代碼,也更懂真正的“傳播學”,他們能夠贏得更多人的共鳴。這是他們無與倫比的優勢。
他們懂科學技術,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識,也更有分辨能力,當年許多蠱惑人心的“謠言”和“地攤文學”在他們眼里,都成了笑話,什么下水道的德國工程師、東京灣的小學生、落櫻神斧的華盛頓、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感人愛情......都成了他們的“梗”,歷史虛無主義欺騙不了他們,逆向民族主義忽悠不了他們。還記得那個和方方對線的網友——“凱申物流董事長”嗎?方方到現在都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
他們還是文化輸出的主力,建立文化自信的主力,現在有任何一個老一輩的文人、作家、導演,在國外的影響力比得上一個小女孩“李子柒”嗎?有一部傳統文學作品,在國外的影響力比得上一部《三體》嗎?雖然大劉已經是個“老青年”了。
時代變了,時代的主角也在變。老一套的“普世價值”、“傷痕文學”、“河殤哲學”,在年輕人眼里,一點都不酷,甚至有點可笑,仿佛是封建故紙堆里跑出來拖著長辮子的老僵尸。
時代成就人,時代也會教育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也沒有什么萬古長新的理論和知識,成長就是一切,發展就是一切。曾經西方的普世價值橫掃一切,今天的年輕一代會辯證地去看待“民主、自由和人權”,曾經河殤派和“傷痕文學”橫行一時,今天的年輕一代會覺得他們“不客觀、不理智、只是在發泄情緒、煽動不滿”,而且認為他們“雙重標準”,虛偽而自私。
所以,今天不讓年輕人說話,是不可能的,他們用知識、理性、技術解構了“公共知識分子”的特權,他們要說話,他們想說話,這個世界,不能只有“公知”們的聲音,不能只有作家、教授們的聲音。
年輕的人們,自有他們的理想,自有他們的情感。
年輕人正在用肩膀扛起共和國,他們做著最多的事情,付出著最多的勞動,他們理應大聲說話,讓全世界都聽到他們的聲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