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運動101周年,是屬于所有青年們的節日。本以為這個節日會被淹沒在五一長假之中,沒有太多浪花,沒想到的是,一支B站的《后浪》從昨晚開始刷屏,今天開始熱議,“后浪”代替“青年”,把關于青年人的討論拋在了人們面前。
《后浪》是B站邀請很受歡迎的何冰老師做的一次演講,從一個中年人的角度評論現在的青年。視頻中,“前浪”高度肯定了當下的青年,并以一句“奔涌吧,后浪”來鼓舞青年人作為結尾。
無疑,這是一個好視頻,不然也不會被央視認可,放在《新聞聯播》播出之前的黃金時段播放。何冰老師的臺詞功底也很好,演講水平很高。但作為一個95后,我在今天早上看了這段3分鐘的視頻后,竟提不起一絲興趣,甚至開始懷疑大家為什么要轉發這樣一段視頻?
因為,視頻里的年輕人,離我自己好像很遙遠。
原本以為這只是我自己的個人感受,想去其他社交平臺看看其他青年人的看法,結果我發現——真正的“后浪”還是很清醒的!
他們很多人都發出來這樣一種聲音:《后浪》很好,但注定只是少數派的宣言。這支視頻只關照到了“一小部分”青年,而忽略了青年的大多數。
這個視頻高度肯定了當代青年在現代文明成果下的多元價值觀:全球旅行、探索興趣、結交朋友、選擇多樣化生活、把自己熱愛的游戲、舞蹈、Vlog、潛水、跳傘、登山變成事業……
但對身為95后的我來說,視頻里說的那些似乎并不是一個普通年輕人可以做到的。
視頻中的“后浪”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只能代表少數“精英”的生活,大多數為生活而奔波的“后浪”并沒有出現。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可以全球旅行的后浪,更常見的是在工地、車間、辦公室為了生活不敢請假只能接受996的后浪。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有時間有金錢可以培養興趣的后浪,更常見的是要為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工作后要多久才能攢夠首付而焦慮的后浪。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能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事業的后浪,更常見的是為了一份糊口的工作整日忙忙碌碌而放棄自己心中理想的后浪。
……
年輕人不需要這么矯情的討好,也不需要來自長輩“羨慕”的說教。我們生長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我們自己都看得見。
這個時代好嗎?
當然好,科技前所未有的發達,生活前所未有的便捷,物質前所未有的豐富……
這個時代壞嗎?
當然壞,工作壓力前所未有的大,城市房價前所未有的高,勞資關系前所未有的僵……
在五四青年節這天,我們不想看一個為了得到“前浪”認可的《后浪》,也不想看到“93年包租婆擁有400棟樓”這樣的魔幻現實——大多數承擔了這個社會一線工作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90后被高昂的房價壓彎了腰,而一小部分90后卻可以坐擁400棟樓靠收租就逍遙快活。
同在《后浪》中出現的精英青年一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確創造了社會財富,值得贊賞和羨慕。但沒有達到這等社會地位的大多數青年勞動者在這里的失語,本身就昭示著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在這般慘淡的現實面前,真正需要我們銘記的是1919年那些義無反顧沖進胡同的青年們。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青年們的視野不是狹隘的自身興趣和無止境的消費欲望,他們心系的是國家興亡、全民安危!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青年們沒有鉆進象牙塔里編織自己精致的美夢,他們選擇了對抗列強,保衛中華民族!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青年們沒有一心想著如何能脫離大眾去當精英,他們拿起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走進了大眾,最終才實現了整個民族的救亡圖存!
歷史上的五四青年,
他們勇敢地走向社會與大多數工農群眾相結合;
擔當起了打破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歷史重任;
他們再也不愿做奴隸,
要翻身做主人了;
他們是千百萬民眾覺醒的勃勃生機!
這些五四青年,
才是慘淡現實中指引我們前進方向的星火!
讓我們,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
不必等候炬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