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學生運動并不少,為什么單單將五四設置為青年節呢?五四的歷史意義是什么人們為什么紀念五四呢?原因恐怕不是參與人數多范圍廣這么簡單。
說起“五四”,也許人們會想起北大學生的游行、“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口號和趙家樓的烈火,但事實上,在談論五四運動時,我們所談論的絕不僅僅是一百年前的那場學生運動。一般而言,“五四運動”這個名詞在狹義上指代為反對巴黎和會協約而爆發的一系列愛國運動,而在廣義上更代表著20世紀早期由進步知識分子發起的試圖破除傳統、實現思想變革的新文化運動。回顧百年前的這段歷史,我們得以發現,這場名為“五四”的運動及其外延,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轉折,也對之后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狹義的五四運動的發生,與在其之前開始的廣義上的五四運動,即新文化運動是分不開的。新文化運動是一批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為實現社會變革做出的一次嘗試,他們以“民主”與“科學”為口號,試圖引入西方思想來打破儒家傳統的束縛、開啟民智,從而在中國復現一場歐洲式的“啟蒙運動”。1919年的這一系列愛國運動,即狹義上的“五四”,正是新文化運動達到高潮時的一次集中爆發。然而現在看來,在新文化運動中這樣的高光時刻實屬少數,更多時候知識分子們的努力實際上是難言成功的。當時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再加上知識分子并沒有群眾工作的經驗只是發出系列吶喊的聲音,這些使他們的思想不被大眾所理解,而面對動蕩的社會環境與殘酷的政治暴力時他們作為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也暴露得一覽無遺。這場運動幾經沉浮,雖然也有短暫的高潮,但最終還是逐漸歸于沉寂了。
新文化運動的本質,實際上是中國的資產階級為實現自由資本主義而進行的一次努力。而當我們考慮到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時,新文化運動的失敗就會成為一種必然。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和壟斷資本的誕生,世界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末已經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后發國家想要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壓迫、軍事侵略與經濟入侵之下走自由資本主義的道路,則必然會走向失敗。新文化運動無非只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一系列改良運動的失敗的又一次重演,這場運動的最大歷史意義之一,也不過是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發展至帝國主義階段時,由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目標為自由資本主義的社會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然而新文化運動終究還是為中國留下了一些有益的遺產,這便是馬克思主義的引入與(狹義上的)五四運動的爆發。新文化運動的失敗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畫上了休止符,它留下的這兩項遺產則最終讓中國走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以至于造就了當今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在這其中,1919年的這一系列愛國運動中工人階級的登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的游行與罷課沒有讓北洋政府為之妥協,反而不斷遭到軍警的鎮壓;而當上海的工人開始罷工時,北洋政府才真正感受到了壓力,最終接受了學生們的訴求。正如當時的上海學聯所說:“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在反對巴黎和會協約的愛國運動中,工人的罷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的行動沒有統一的領導,而僅僅是出于樸素的愛國熱情,但在缺乏理論指導的情況下,他們自發的斗爭行為仍然爆發出了相當強大的力量。正是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展現出的作用,才讓人們第一次開始正視這個新生的階級,也才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工人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
雖然在十月革命后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介紹就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但在五四運動之前,知識分子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更多局限于學術探討而非運用于實踐。而在五四運動爆發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們開始認識到自身的軟弱與無力,工人階級展現出的巨大力量則讓他們意識到依靠這種力量來完成社會變革,建設一個由工農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知識分子選擇了與工人階級相結合,開始逐漸投身于宣傳馬克思主義與組織工人運動的實踐中去。正如毛主席所說:“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選擇與工人階級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最終走在了時代前列,開始了中國革命的新階段,而正是在他們之中,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中國共產黨也隨之誕生了。
五四運動及其背后的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舊的革命在新文化運動這里畫上句號,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是這句號也包含著新革命的火種,1919年的愛國運動則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這新的革命之火在中國熊熊燃燒的可能。新文化運動中引入的馬克思主義與五四運動中首次推動了歷史進程的工人階級相結合,最終讓新革命的火焰燒遍了中國的大地。正如歷史教科書所言,五四運動的意義在于“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在于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帶來的工人階級的政治參與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正是這場運動值得我們銘記的地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