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站在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的教育理念。教育回歸本真,立德樹人在青年教育中尤為重要。
最近網絡中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央視名嘴曝光某女明星偷稅漏稅達十幾個億,牽出娛樂圈內大小合同等各種潛規則,近日網絡又爆出某中年知名男星將自己的小三以勒索罪名送進監獄的狗血事件,當電腦前的吃瓜群眾剛要吐出口中已經滿嘴的瓜子,不料某明星博士又不幸因抖音一句得瑟“不知知網為何物”一言被熱情的粉絲拔出了學術造假的泥來……吸毒、出軌等明星惡趣味已經不足以讓群眾感到驚奇,學術圈也不幸染指其中,因明星博士學術造假牽連出來其所在學院領導娶了比自己小24歲的師生戀此等私事不但抓住了群眾們的獵奇心,更牽連出的一則去年舊聞也跟著熱度上了熱搜:某南方知名985高校碩士招生中個別領導窩案改分事件,這些學術造假、學術腐敗問題令人瞠目結舌。
我們常說官員腐敗尚有權力的尋租,商人的失信亦有利益的糾葛,如今的文藝學術界的腐敗問題,實在令人非常憤慨,畢竟這本是一片凈土。有人說戲子無情,娛樂圈就是看個熱鬧,不要太較真兒了,可我們擁有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依舊不受誘惑,堅守著藝術界的貞操。當代的青年人對社會中爆出的這些負面的新聞也有自己的一番判斷,有個別的青年對此不以為然,甚至有的人還覺得他們很厲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說是曝光他們的人都是因為嫉妒別人有錢,這些少數人的價值觀想想就讓人感到后怕。但批判從不是目的,更要進行反思——教育的缺失,缺乏對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都讓這些心中只有個人,沒有他人的名利小丑無處遁形。
什么是教育的本真?有人說就是聚天下英才,我想加一點,聚天下英才只是手段,目的則必須是引導之向善。
我們的大學也好,中小學教育也好,最重要的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青年。現在社會中不乏一些不良現象,通過網絡的渲染,對我們的青年學生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正如前文提到的例子:某些明星偷稅漏稅的問題,明星博士某某某成為頂級學府博士背后所隱藏的涉嫌學術腐敗的問題,一個蘿卜帶出泥,這些帶出泥的蘿卜,對青少年影響極為不好,但我們批評的同時,更要從深層次去反思我們的教育。過去我們常說高分低能,現在來說,更應該說是高分低德,甚至個別人的高分本身也是造假而得,有時候我不懂為何會有那么多本該是向青年引導正確價值觀的粉絲千萬的大明星涉嫌各種學術造假,吸毒,偷稅,按理說,明星有錢,他們不是上不起稅,他們是內心不愿意上稅,沒地方花那么多的錢財,吸毒也成了個別人自我膨脹的手法了,至于藝術生學習成績一般般,這一點都是司空見慣的,當然也不乏學霸,但就多數藝術生來說,實踐性的演練表演,這才是專業性很強的東西,偏偏要不惜造假來謀求一種所謂的“學術精英”的形象,難道自己完全沒有自知之明么?恐怕不是,大概也是因為價值觀方面認為無須誠信,自我定位膨脹,逃機取巧,鉆營的體現吧,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這樣的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呢?即便是個別人,但他們在沒有曝光之前,的確掌握著一些資源,“混得不賴”,這會讓一些青年學子怎么想呢?會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什么負面的影響啊?這才是最可怕的!
有個別高校教育者甚至在青年學子面前公然宣講一些頗為扭曲的價值觀,例如升官發財就是成功者的標配,這些孩子們還年紀小,他們如果小時候就受到這樣的污染,或者是佛系為了個人享受生活而活著的理念的熏陶,那么他們一旦畢業走上社會,會怎樣的鉆營或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想而知,我們的教育改革中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這個導向是非常正確的,德,是一個人的根本,而后再談其他,假如單一升學率導向,以分數論英雄,不重視德育的引導,那么社會中個別人所帶來的一些壞風氣就很有可能染指到一方凈土的校園。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對于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如何貫徹到我們教育的實際工作中來呢。
一、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德育要落在實處,不喊虛偽的口號
今天若和孩子們談,舍己為人的大愛精神,會被很多人當成虛偽的口號,近代有一所著名的愛國高校叫做西南聯大,它是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學校的合體,當年這里面走出了不少愛國青年,科學家,醫學家,政治家……這些人為了陌生人和社會甚至能做到犧牲自己,今天的不少青年人,在馬路上遇到老人倒地,是不敢去扶起的,一個人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社會有人群構成,越是精英分子,按理講就越是社會中的優秀分子,往往可以引導社會的風氣,教育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假如使這些熱血青年一心為了錢和權位,那么這樣的教育就一定是有問題的,在古代,有一批文人知識分子就曾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情懷,假如只求祿位,那么收入和特權就是這些精英分子的人生追求,而這批作為最優秀最聰明的精英,卻不去考慮自己應該對國家、社會有多大的奉獻和付出,那么社會的風氣一定就會越來越世風日下。
西南聯大在特殊的歷史階段抗日戰爭應運而生,當時那么多愛國學生去自愿參軍報效國家,社會精英感動著老百姓大家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共同利益,不畏強敵,團結抗日,那么今天我們的學生同樣都是17、18歲的孩子,不同的到底是什么?恰恰是價值觀的引導問題和教育問題。我國堅持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對教育是非常重視的,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國家,我們有很多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這正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教育立國的理念,同時我們也要正視社會中的拜金主義和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不少人生存缺乏一種安全感,食品安全,經濟安全,網絡安全,我們似乎總愿意去抱怨周圍人,但我們更應該反思自身,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社會中有些人為了經濟利益不講誠信,欺詐,犯罪,社會的風氣,需要教育的正確引領,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是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品德,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南開就有這樣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習慣養成,小處著眼,當如是,公者:愛國愛群之公德,能者,服務社會之能力,這樣的校訓和辦學理念至今絲毫也不會褪色。對孩子們要給予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大道理講得越少越好,在處事中一點點得潛移默化的滲透,從自身做起,只有教師沒有功利心,堅守人格和學術操守,才能贏得孩子們的發自內心的尊重。
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時代意義
對于中國古代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照搬,要有所選擇,有所揚棄,我們國家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仁、義、禮、智、信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應該繼承發展,我們拋棄的是那些古代文化中的糟粕,這不僅僅是“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也是基于中國的國情和社情的一種反映,道德本身是一種自律,孔子講慎獨,君子之道,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批評任何人,而是要內省和自我檢視,這樣的道德追求,一定需要教育最為途徑,才能真正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對于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對老師尊重,對學生愛護,對同學友愛,對人誠信,對自己和他人都有明確的定位,從小到大,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大愛是高等教育所引導的,服務于國家,社會,超越自己的私心,承擔個人、家庭、民族和國家的不同等級和不同階段的責任和擔當。
三、建立德行操守的相關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給青年人設置“德行目標”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出發點是個人的健全人格的培養,教會孩子愛人,無德之人,哪怕有些小聰明,也不是真正的人才,相反,無德之人只是技能層面上優越,那么危害更大,例如希特勒那樣的偏激之徒,不得不說他有些演講天賦,還在藝術領域中會一些美術繪畫技巧,可他領導法西斯集團進行了人類大屠殺。當老師的朋友都知道,現在班中就有這樣的一些孩子,學習成績很棒,可不喜歡為班級做值日,也不愿意給其他同學講題,覺得是浪費時間,覺得自己學習考高分比較重要,這樣的孩子從小是被放大的個人的自由與任性,卻忽視了一個人在集體中的責任的承擔。我們評三好生啊,優秀生,往往忽視這樣的問題,將來我們要建立“德行”評定的檔案,將以班級評價,小組評價,個人評價都結合起來,開座談會,開展匿名的調查問卷等形式,將每一個孩子的智育和德育結合起來,德行操評差的各項評優一律免談,在社會上也同理,要有德行方面的一些制度保障,這里包括獎勵類和懲罰類兩種,有點類似,銀行誠信系統一樣,建立聯網體系,某人德行操守差,誠信失德的話,加重懲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會多有不便,這樣就不是靠吃瓜群眾道德制高點的各種宣講,而是實實在在的體會了,就像逃逸的那種撞人司機,和過失司機就有所不同的懲罰的原理一樣。
另外,我們也要給青年人一個目標的設置,有一些孩子沉迷于網絡中的不少雞湯文,玩抖音,刷韓劇,喜歡看凈是些“屎尿屁”的搞笑視頻,各種亂七八糟的成功學,更不乏各種網紅的宣講,不少人喜歡佛系人生,說實話,我對佛系并沒任何意見,相反我覺得淡泊平淡的生活是一個人的正當的人生選擇。不過,對這個問題我也有些個人的看法,佛系來說是不是從年齡來看,老年人享受晚年更比較適合呢?而青年來說,我覺得還是積極向上,拼搏奮斗比較好一些,試想一下:一個十幾歲的青年,在家沉迷網絡,一個月不下樓,吃著外賣,穿著睡衣,啃著老,每天除了吃就是睡覺和玩電腦,刷微博,這樣本該熱情似火,奮斗拼搏的年紀,卻自稱是“佛系文藝青年”,這種人不僅僅是對佛系本身概念的侮辱,也是對自己的父母家庭的逃避責任,是不孝。有的孩子把自己的逃避現實,逃避責任說成是因為社會階層固化,努力也沒有任何用了,這種將所有問題都推卸給別人,從不自我檢視的行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深感痛心,誠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錢不是唯一衡量這種差別的標準,更多的是家庭教育,是對子女教育,視野,格局的一種差別。作為老師,就應該去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成長的正能量的軌跡,給他們一定的目標性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最后我想說,今天的教育要回歸本真,最重要的就是立德樹人價值觀的引導,要讓學生在這樣的青春年華里有一種夢想,而不是陷入一種一畢業就恐慌,走到社會也是隨波逐流,在名利漩渦中迷失良知,在這些孩子的求學時代,我們的學校教育要創設一種環境,幫助這些孩子能夠對于對自身的學習和未來要有一種精神的追求和理想,特別是德行操守的價值觀引領,這樣未來社會風氣必將一代更比一代強。青年會長大,變成中年和老年,對自己的子女也從家庭教育中給予應有的道德引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家會讓失德現象慢慢的銷聲匿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