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從小就在一種落后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絕大部分人去打工,好一點的讀個二本、三本或者高職高專。不僅如此,國家的投入主要集中于985、211這些重點大學; 普通院校得到的投入非常少,與重點大學的差距一日千里,他們也自然一直輸到了大學畢業。在人才市場上,他們的競爭力可以預想;在工作條件上,他們的起點也可想而知。 ——《呼喊在風中》
* 摘選自《呼喊在風中:一個博士生返鄉筆記》 王磊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小時候,常聽大人念叨:“讀的書多勝斗丘,不勞耕種自然收。白日不怕人來借,夜晚不怕賊來偷。”這是我家鄉自古流傳的一首打油詩。不過,今天的孩子已很少有人聽過這兩句話了。當著孩子的面,做父母的會說:“多讀一點書總不是壞事。”在外人面前,他們又會說:“讀書有什么用?讀出來還不是打工!”
一方面希望孩子多受點教育,一方面又對讀書的出路不抱太大希望,這中間包含著農村人多少矛盾,多少無奈!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早已被殘酷的現實摧毀。出生于1980年代的人,從小學讀到大學,一直都在遭遇教育收費的高峰,對一般人而言在求學過程中能夠得到的資助很少,甚至幾乎沒有;與此同時,農村稅費多如牛毛,高稅費從198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2006年,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
作為滿載家庭希望的大學生,在畢業后又立即碰上“畢業即失業”的嚴峻狀況,勉強找到一份餓不死的工作之時,又面臨著高房價、高失業率、高的婚姻成本等種種壓力。自顧不暇,又如何能夠改變家庭的狀況呢?
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如果問,在我成長的歲月中,有什么最值得慶幸和最后悔的事,那么我會說:我最慶幸的是我上了大學,沒有辜負大人的期望;而我最后悔的也是我讀到了大學,把整個家庭讀穿了!父親、母親和妹妹因為我的讀書而長期受煎熬。
大學期間,父親在一封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知道你的錢太少,但在這個月內沒有錢寄給你,下個月我一定想辦法再寄給你。’”我每次重讀這篇文章,讀至此,便會泣下沾襟。
網上有個段子流傳甚廣,引起了廣大青年,尤其是80后農村青年的共鳴:“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事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姑娘是講心的;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姑娘是講金的。請問:我們這一代到底招惹誰啦!”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稍有加大,90后在讀書期間承受的經濟壓力或許有所減輕,但是,他們畢業之后面臨的出路卻更加不容樂觀。而對于00后,村子里的小學和附近的初中可能早被撤并了,他們不得不到一二十里外的鎮上去讀書,甚至要自帶課桌上學。農村的教育環境和質量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善,相反是倒退了。
我們要認識這樣一個事實:盡管不少農村父母望子成龍,舉全家之力培養孩子上大學,但農村孩子很難考入重點大學;能夠考上二本院校就已經萬歲了。
對此,我有著最真切的感受。我從師范學院畢業后,在湖北大別山區的一所省級重點高中——M縣一中工作了7年(2004~2011)。M縣人口130萬,中考參考人數從以前的2.4萬人降至現在的一萬多人,一中錄取了成績排在前列的1200人,學生每天學習12個小時以上。
在2013年之前,M縣一中每年通過高考考上一本的,約350人。而M縣其他七所普通高中的升學情況就可想而知了。M縣一中是湖北大別山區優質教育資源僅次于黃岡中學的高中,幾乎每年都能夠保證有兩三個人考上清華、北大,而周邊有兩個縣,已經有十年沒有人能夠考上“兩大校”了。
農村學生是普通大學的主力軍。套用流行的話來說:他們早已輸在了起跑線上。2010年夏天,我在北大聽溫儒敏教授講中學語文教育,他告訴大家:像北大這樣的頂尖級大學,每年來自城市的學生占到了88%。而《上海大學2011年度教育教學質量報告》提供的數據是:上海大學的農村學生僅占11%。
這幾年來,國家開始允許重點大學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進行“自主招生”,并且這個比例在逐年擴大,然而,在以“知識面”“靈活性”“思維能力”“現場表現能力”等方面為考查重點的“自主招生”,更是讓那些優秀的農村學生處于劣勢。
作為在重點高中工作了7年的我,對這個情況十分了解:同樣是省重點高中,武漢市的一所重點高中通過自主招生的人數可能會達到兩百多人,而下面縣城的一所重點高中能通過自主招生的,可能不足10人。
農村學生從小就在一種破敗、落后、質量差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絕大部分人高中畢業后注定只能去打工,好一點的,能夠讀一個二本、三本或者高職高專。而最差的大學,往往有著最高的收費。尤其是三本院校,每個學生一年一到兩萬的學費,完全是在走教育產業化之路。
不僅如此,農村學生一直輸到了人生最關鍵的大學階段。國家的大量投入主要集中于985、211這些重點大學,普通院校能得到的投入也非常少,與重點大學的差距很大。他們也自然一直輸到了大學畢業,在人才市場上,他們的競爭力可以預想;在工作機會上,他們的起點也可想而知。
有一部紀錄片叫《為什么窮——出路》,拍攝的也是發生在湖北的故事——農村孩子上不了好大學,只能花最多的錢去接受最差的大學教育。那個只有一根手指的母親,拼盡全力供女兒上一所所謂的大學,以為將來能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這讓我潸然淚下。而據一所民辦大學的招生老師講:“這些學生畢業后,不吃不喝五年也賺不回大學的費用。”
農村大學生中的絕大部分人,在城市里拿到的工資并不比他們的父兄在外打工的收入高出多少,甚至還要低。他們在畢業后短時間內是沒有希望收回讀書成本的。而他們想要在城市里發展和立足,變得越來越艱難,反而繼續使自己和家庭陷入困頓之中。“豐收成災”的現象,在今天的農村依然時有發生,而這十多年來,竟又添了個“讀書致貧”之病,想一想,叫人心痛啊!這樣的教育,與人的幸福、與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什么關系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