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畢業典禮上,我們或許會群嘲發言者對「績點」的自我炫耀,卻忘了自己在平日的生活中,并未徹底反抗發言者所代表的「主流價值」;我們或許會在溢滿感傷情調的驪歌中潸然落淚,卻在淚水中小心翼翼地掩蓋起,選擇背后的局促不安。
尚未畢業的學弟學妹們,或許同樣如此:保研還是出國,到政府還是企業,做公益媒體還是工友社區工作,間隔年去做支教項目還是創業扶貧……在千變萬化,矛盾日益尖銳的社會中,每一個人生選擇的背后,都似乎有著無數可能性等待著我們開啟,又有無數種矛盾甚至是與我們價值觀的激烈沖突;然而萬千弱水,我們只能取一瓢飲。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如何才能做出無悔的人生選擇呢?如果有這樣的師兄師姐,真的做出了令自己不后悔的人生選擇,并且越走越堅定,我們難道不想了解,這樣的選擇是如何做出來的么?
這樣的師姐的確存在;她就是中大校方斷然不可能邀請到畢業典禮臺上的校友代表——沈夢雨。
MY的人生選擇,我們可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她從中山大學數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后,扎根進工廠,成為一名普通工人,被rihong廠的工友們集體選為工人代表,為爭取勞動者的權利與尊嚴踏實調研,努力發聲,縱使被工廠管理者匿名誣陷,頻頻打壓,甚至違法開除,她也從未放棄抗爭。
MY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人;MY更是我們身邊的人。她在大學校園里的時候,和我們一樣,通過閱讀新聞或社會調研,了解到了勞動者艱難的處境,也以學生身份參與過維護勞工權益的行動;也和我們一樣,面臨著種種可能相當困難的人生選擇:繼續深造讀博士,可以取得更多學術突破;憑借數學專業知識進企業,可以謀得很高的收入;即使是繼續做勞工相關的工作,也可以選擇去NGO或者做法律援助,工資低些,但相對穩定,也不至于沒有「后路」。至于直接進廠做一位工人,當然不是不可以,但似乎總有些令人擔心:一天十幾個小時的重復性勞動,之前不都白學了么?身邊朋友會對我有什么看法?家里人不同意,甚至直接精神崩潰,該怎么辦?
如此種種選擇與矛盾,需要我們逐步拆解與分析,進行價值排序。下面,我就將以MY當年面對的這幾種選擇為基礎,總結出一套人生選擇的方法論;我前一段時間自己做選擇時,也運用了這一方法論。希望能以此更好地幫助到各位朋友,在面臨重大選擇時不慌張、不猶疑、不躲避,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堅定。
首先,我們需要準備一支筆,一個本子,本子內頁最好不要有裝飾與橫線。建議手寫,因為手寫相對不容易涂改,這樣寫每個字之前都需要審慎思考;最終寫下自己的決定時,也有一種莊重感。
我們還可以準備相對完整的一塊時間。這是為了留出一個自我審視的契機,盡可能逼迫自己問更多的問題,追問每一個「理由」背后的原因,每一條「后路」蘊含的價值取向。但如果因為正在參與社會行動,沒有辦法拿出一塊完整時間的話,利用行動間歇的碎片時間書寫,將自己的反思與整個行動結合起來,或許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剛剛開始打開本子,拿起筆,我們可能還沒辦法做到很有邏輯;但是,我們會對「職業選擇」本身有些想法,對自己和身邊人最近的狀態有所觀察,對近來的社會環境與變化有一定認識。不如先把這些心路歷程寫出來,例如:
「所以……現在到了你誠心直面自己,做出選擇的時候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你讀過,不止一次。這學期開學初,你一遍遍地和身邊朋友們做鋪墊,說自己可能不繼續讀博士了,說自己很可能在廣州做工人相關的工作。再然后,環衛工人的事情一件件出來,你受到了很大教育;這種教育也馬上通過調研報告的實踐再次得到了強化。在很大程度上,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對幻想的拋棄、對路線的調整與堅定,都是與這一學年的職業選擇并行且相互影響的?!?/p>
這一步的核心,是要將社會現實環境與自己的人生選擇結合起來,為后續正式的分析定下基調。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充滿不公與壓迫、撕裂與斗爭的社會中,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時,我們自然會發現,自己的選擇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這一壓迫性的結構,或者強化它;沒有改變與強化之外的「中間道路」可走。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選擇,尤其是其中本職工作的選擇,會最直接地形塑我們的社會身份與社會關系,進而形塑我們的價值與立場,所以明確社會現實環境,也有助于我們認清這一形塑作用,堅守人生選擇的底線。
接下來,我們可以逐步問自己以下問題:
1.現在你都有哪些選擇?
(如:升學,進企業,做NGO或法律援助,進廠)
2.現在你要做的最緊迫的決定是什么?
(如:何時給何單位回復,如何向家人交代等)
3.你在做上面這些決定的時候,最糾結的點在哪里?
4.這其中,有哪些是本來不必考慮的,需要避開?
5.如果你真的做出了其中一種選擇,可能發生哪幾種情況?
6.不同選擇的本質區別究竟是什么?
7.現在糾結的點解開了么,為什么?
8.現在呢,你要做出哪個選擇?
其中,1、2兩問在開頭明確選擇本身,7、8兩問在結尾呈現最后的思考與決定。中間四問中,3、5兩問為事實分析,需要全面具體的自我暴露;4、6兩問為價值排序,需要與社會現實充分結合,步步追問,審慎思考。
以第3問為例,在寫自己「最糾結的點」時,暫且不用自我審查,哪怕是覺得很無厘頭、甚至很自私的糾結,只要強烈而真實地存在,也先寫下來再說。只有在這里充分暴露,才能在下一個問題中真正認清這些糾結背后的原因,發現其中的哪些根本不必考慮。例如,關于是否出國深造的糾結,可以這樣暴露:
「我有一種『為了出國而出國』的想法;盡管我自己很清楚這種想法站不住腳,也經常勸我的朋友不要這樣做,但不得不承認,直至今日我依然沒有完全擺脫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背后有什么呢?一個是,我從小生活的環境過于優裕,初中同學有一半多都到美國念本科了,所以我潛意識里總是怕自己倘若沒有在美國念過書,反而在見識和視野上會比同齡人虧欠很多;另一個是,我會覺得好像出國深造是個特別理所當然的事情,不讀的話可能以后很多方面都會比較被動。」
有了這樣的暴露,后面的追問就很容易了:所謂「見識」與「視野」,真的依賴于你去過多少國家,是否在美國念過書嗎?你所謂的「同齡人」,究竟是社會上大多數的勞動者,還是出身大城市上中產階層家庭的那幾十個人?「被動」與否取決于你以后要做什么,為哪一階級的人而做;既然你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搞學術,那么怕自己「被動」,不還是先想著自己,給自己「留后路」么?如果有給自己「留后路」的想法,問自己這種想法背后的真實原因,把這一原因寫下來;我們很可能會發現,這一原因如此淺薄,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這些追問的基礎,就是價值排序。從來就沒有事事能「兼顧」的人生選擇,價值排序是我們能在矛盾中進行取舍的前提;有了正確的價值排序,才能在整個暴露、分析與選擇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自我反思,而非循環論證、自我安慰式的「反思」。
首先,我們要明確,價值排序的具體表現形式可能因人而異,但在具體的社會現實中,不同的價值排序是有正誤優劣之分的。2018年前五個月,有據可查的中國大陸工人集體抗議、罷工等行動已達759起,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5%;從八青到修憲,從高校反性騷擾到塵肺工友抗爭,社會矛盾已再也無法用刪帖來掩蓋;屬于中產階層「歲月靜好」的空間越收越緊。在這一社會現實之下,一些人依然以「穩定」作為自己價值排序的最高位,希望能找一份「遠離政治」的「穩定」工作,終此一生;然而,這樣的「穩定」是不可能長久的,這一價值排序也因此自相矛盾,有很大偏頗之處。只要我們本著唯物主義方法來認識社會現實,我們就不難得出上述結論。
然后,我們要帶著這一明確的認識,進行核心價值的排序。例如:個人在行動中獲得認可,與勞動者集體的權益得到維護,究竟哪個更重要?對于家人的道德義務,和對比自己家人更受壓迫者的道德義務,究竟哪個更重大?對改變社會而言,更有價值的選擇是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并以此做慈善,還是與工人農民相結合,改變社會的所有制結構?
還記得在整個方法論的第一步,我們通過心路歷程的書寫,將社會現實環境與自己的人生選擇結合起來;我們和夢雨一樣,看到物業公司「克扣工人工資福利、拖欠社保和公積金、給工人簽空白合同、逃避本應承擔的經濟補償」,看到政府部門面對如此不公「置身事外、不管不顧」,看到身邊的同學們「為工人奔走、吶喊,也被團結抗爭的工人所感動和教育」。
這樣的結合,會幫助我們逐漸明晰價值排序:「慘淡的現實淋漓的鮮血」,讓我們感覺到「法律的無力和蒼白」;「審視自己」,發現自己不應「理所應當享受」投胎帶來的「既得利益」,將使我們在人生選擇的過程中,真正突破個人中心的束縛,同最受壓迫也最有力量的階級并肩戰斗;同樣是為工友們服務,我們要在盡量發揮自己特長,多做貢獻的同時,選擇最徹底的,最能直接介入真問題的工作。
是價值排序,讓這一人生選擇的方法論不同于其它的思維模式;是對正確價值排序的認知與堅守,讓MY在充滿矛盾的現實中,堅定地選擇了進廠斗爭之路,與勞動者一道尋回失去的權利與尊嚴。
我們今天和MY站在一起,是為了捍衛這樣一種人生選擇與價值排序的路徑;更是為了持續鞭策我們自己,關注rihong廠的真問題,關心整個社會勞動者的真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在自我反思的同時,與志同道合者坦誠交流,在集體中凝聚力量,做出無悔的人生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