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上讀到的馬克思主義是晦澀的
因此我以為馬克思一定是一個老學究
只會照本宣科
不想后來讀到馬克思傳記
方才知道他出生于一個父親是律師的精英家庭
父親也按培養精英的方式將他送進了大學
還一直讀到博士
可惜他在大學不務正業總想到在詩界一鳴驚人
結果寫的大部分是送給白富美戀人燕妮的肉麻情詩
意識到自己很可能是一個三流詩人的馬克思
最終把精力用到了哲學研究上
并以《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獲得哲學博士
馬克思最初只是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
反對普魯士國王政府的專制統治
畢業后他在《萊茵報》擔任主編發布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
使他和報社感受到了政府深深的惡意
隨后報社被一舉查封
《青年馬克思》電影開頭展示了這一幕
貧窮的農民只是在樹林里撿拾柴禾
就被鐵棍和馬蹄毆打和驅趕
并被送進監獄
仗義執言的馬克思最終被驅逐出普魯士
與燕妮客居巴黎
在這里他遇到了無政府主義“大濕”--蒲魯東
和流亡的“極左”巴枯寧、魏特林等等
一眾在書本上耳熟能詳的人
蒲魯東作為“大濕”在工人集會上一呼百應好不得意
常有人倍侍左右
有的演講(有出場費的?)是在富麗堂皇的酒店
和我想像中無政府主義者落魄貧窮的樣子出入很大
馬克思對妄想一夜暴動就能推翻資本家的“大濕”一向不尊重
他不僅諷刺“大濕”是神學家
還說他的信眾是什么也不知道的白癡
“大濕”送他親筆所撰《貧困的哲學》
他不僅沒有被洗腦還認真逐字批判
還之以《哲學的貧困》
這一波反向操作意外不意外?驚不驚喜?
在巴黎不老實呆著還膽敢接著批判普魯士
馬克思一家很快被半夜驅逐
限定24小時內離開法國
護照也被沒收了成了沒有國家的人
好在歐洲不大出個國就相當于我們出個省
馬克思一家遷居到了比利時
可憐我個馬克思書法寫得太潦草
看得懂算你讀書多
找文書工作
書法不過關
找編輯工作
政審不過關
一家人很快就要餓死了
這個時候在巴黎結為好友的恩格斯
及時給馬克思寄了英鎊
馬克思歡天喜地地打發了找上門來的討債人
還買來龍蝦大吃一頓(不是小龍蝦)
勤儉持家的燕妮為什么沒有趁機教育一下馬克思
要“節約有時錢”?
因為我們從書里已經知道
后來馬克思因為沒錢六個孩子里病死了三個
嗚嗚嗚……電影看到這里內牛滿面
除了金錢上的無私資助
恩格斯還經常給馬克思打雞血
鼓動他
不要只想著搞一票大的(建立一個理論體系)
就看不起鼓動工人的傳單和宣傳手冊
工人運動也要去爭取
在恩格斯女朋友/妻子的建議和聯系下
馬恩打入了充斥著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正義者聯盟”
后者的指導“大濕”正是蒲魯東
但《哲學的貧困》打敗了《貧困的哲學》
說明大眾還是識貨的
馬克思、恩格斯兩大千年思想家聯手天下無敵
他們侃侃而談
其理論的徹底性贏得陣陣掌聲
小資們哪里是對手
只好憤而退場
就這樣
他們贏得了為正義者聯盟撰寫一份綱領的榮譽
這就是后來威震四海八荒
到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發行量的《共產黨宣言》!
不僅如此
馬恩還乘勝追擊
將正義者聯盟的無腦口號--“四海皆兄弟”
改造成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聯盟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馬克思主義在創立后使大同社會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在列寧、毛澤東等后繼者的奮斗下
共產主義從理論變成了現實
雖然后來一眾豬隊友使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倒臺了
但它表明
正是某些領導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才使悲劇產生
譬如說下面這位
赫魯曉夫1960年在聯大會議上揮舞鞋子
馬克思主義不會過時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
《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又再風靡世界
回到電影
燕妮對馬克思事業的無限付出令人欽佩
在恩格斯還沒學會讀懂馬克思的“書法”時
燕妮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秘書
一個富家小姐、貴族頭銜的繼承人
每天為馬克思洗手做羹湯
并在幽暗的燭火中協助馬克思寫作
恩格斯的愛情就有些與眾不同了
他事實上的妻子瑪麗.白恩士是一位普通的愛爾蘭女工
她一生致力于為窮人而奮斗因此認為自己“必須保持貧困”
她和恩格斯同居
并認同恩格斯《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所說的
結婚指的是經過了國家允許的愛情
而且在教堂舉行的儀式沒有必要
因此二人一生未婚未育
可惜電影在馬恩二人合寫《共產黨宣言》的鏡頭中就結束了
感覺故事太短小
至少應該從馬克思小時候開始
講講他的思想轉變就更好了
譬如馬克思17歲就寫下的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
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
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
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
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
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
而面對我們的骨灰
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馬克思的一生就是在踐行他年少時立下的誓言
雖歷經驅逐、漂泊、貧困、疾病與死亡而不改初衷
最后升華為解放全人類!
這才是“不忘初心”吧!
當今的社會仍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
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人類的前途仍系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
馬克思的青年屬性在這一斗爭中將得到永恒
“在他們逝世以后,便企圖把他們變為無害的神像,可以說是把他們偶像化,賦予他們的名字某種榮譽,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壓迫階級,同時卻閹割革命學說的內容,磨滅它的革命鋒芒,把它庸俗化。現在資產階級和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者在對馬克思主義作這種‘修琢’的事情上正一致起來。”《列寧選集》第3卷,第174頁
要防止的將馬克思變為“無害的偶像”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
讀一讀馬克思們的原著
學習他們的批判精神
一個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