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中國的許多高校,有一群這樣的青年,他們聚在一起,不是為了游山玩水、吃喝玩樂,也不是為了結識人脈、積累社會資本,而是在一起探討社會問題,參加各種在“聰明人”看來毫無價值的社會實踐:打工、支農、底層社會調查等等。這種社團本質上是一群有共同理想、追求、愛好、興趣的青年的抱團行為。越來越多這樣的青年走到一起,必然有某種內在的客觀規律。
每個人的選擇首先都是從自身的境遇、立場出發的,在這個資本主導一切的社會,每個人都被異化為資本的生產要素,要么是工人(包括腦力無產者),要么是老板(包括高管)。前者是底層青年,占據青年的絕大多數,后者是精英,只屬于極少數人。因此,每個青年考慮方向選擇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在這個社會所處的地位:你是什么人?
一、遭遇“天花板”的底層青年
看到這篇文章的青年,多數都不是出身巨富之家。對于底層青年,走到一起是社會急劇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的必然結果。年輕人,特別是年輕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中不能得到平等待遇,被各種家庭地位,經濟情況嚴重擠壓下,走到一起是一種為了生存自發的行動。舉個簡單的例子,“李剛”們的孩子畢業后,只要你不是智障,馬上被能安排到好的單位,得到領導青睞,從此青云直上,一帆風順。而同樣的底層青年,哪怕你更優秀。也依舊要從最底層一步步做起,被排擠,被打壓,做房奴,孩奴,醫奴。當富人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你卻在生存線上苦苦的掙扎。
多少年來,貧窮似乎成了一個貶義詞,似乎貧窮就意味著懶惰,不上進,頹廢等等。然而誰曾認真思考過:大多說的貧窮,其實是因為不公正的社會,不公正的體制,不公正的財富分配呢?嘗試這樣思考的青年正逐漸多起來。
當你在生存線上痛苦的掙扎,而有的人卻放肆地享受生活;當你純潔的愛情在一套房子下冷酷的死去,而有的人卻擁有著數十套房產;當你為了一份工作像狗一樣的忍辱負重,卻拿不出錢給年邁的父母看病;當你奮斗了一生,卻發現自己一直窮得赤裸裸。
這時候,你還相信,那些騙人的鬼話嗎?不是我們不努力,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
所以。我們要改變這個不公平的現實。特別是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貧窮,自己的痛苦,恰恰是因為那些大腹便便的“資產者”貪得無厭的掠奪!而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造成自己苦難的這群罪魁禍首當成偶像來崇拜!這是多么大的諷刺?就像是一句俗語說的“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之所以要讓大家學習國情、國史和馬克思主義,就是讓大家認清在這群道貌岸然的“成功者”背后那骯臟的行徑。
二、被異化的精英青年
資本把每個人都異化為生產要素,精英青年同樣如此,他們生活的意義只是為了資本的增殖,而不能作為一個全面、自由發展的人。只不過,有產者在這種異化中感到的是虛假的滿足和自我力量的確證,而無產者感到的是無力、自我力量的消滅。在這個由資本主導的社會,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金錢,金錢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最重要的砝碼和實現一個人生命意義最有效的手段,這既是社會關系商品化的結果,也與媒體、學校的“成功學”灌輸密不可分。因此,人人都在追逐金錢,為獲得金錢而苦惱。只不過,工人是為了他的生存而苦惱,資本家則是為他的死錢財的贏利而苦惱。為了獲得遠遠超出自己生活需要的社會財富和更多的人世間的萬能“上帝”———金錢,很多人不顧一切地向金錢膜拜。
于是,為了賺錢,親情、愛情、友情、身體在他們眼里都是可以交換的商品。子女為爭奪家族遺產可以反目成仇,對簿公堂;原本基于相互傾慕的愛情被異化為房子、地位、顏值之間的交換,甚至可以美其名曰“戀愛投資學”;友情被庸俗化為結交人脈,積累社會資本;各種“日后再說”的潛規則更是深入精英社會的每個角落。
馬克思的一段話是對這種狀態的絕妙總結:
資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如果你接受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我只會建議你找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喊:“我是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