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苗》這部影片把對“赤腳醫生”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頌與貧下中農和“走資派”做斗爭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文革時期藝術作品普遍具有的特點。由于水平有限,筆者只簡單介紹一位赤腳醫生的成長歷程以及談談自己感受到的“赤腳精神”。
影片的主角是一個生產隊的女隊長春苗,20左右的年輕人。村里的小女孩小妹發高燒被送到公社衛生院,但錢濟仁卻遲遲不進行搶救。最后春苗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小妹因沒有及時的治療而活活病死在衛生院。村里人對此非常氣憤,但更痛心的是面對農村這種由來已久的缺醫少藥的狀況,貧下中農卻無力改變它。毛主席了解到農村這種醫療衛生狀況后,及時調整了醫療衛生的工作重點,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農村去。由此農村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赤腳醫生”,大大改善了農村醫療衛生的狀況。而影片中的春苗就是“赤腳醫生”這新生事物中的一員。雖然春苗被村民推選到衛生院學習,但是衛生院院長杜文杰和地主出身的醫生錢濟仁卻只讓春苗干雜務,不讓他拿針頭,對來自貧下中農的春苗百般刁難和壓迫,說:“醫學是科學,不是鋤頭,拿鋤頭的手怎么能拿針頭呢?”春苗雖然在衛生院里得到來自醫科大學畢業的方明醫生的幫助和輔導,但是面對杜文杰和錢濟仁的百般刁難,最后只能離開衛生院回到村里。在村里,春苗一邊參加生產,一邊刻苦鉆研醫學。春苗在貧下中農的熱切期望下,通過長時間的艱苦學習和實踐摸索,掌握了基本的醫療衛生知識,最后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赤腳醫生。
影片中大嬸和阿強叔利用“竹筍冒尖”的過程來激勵春苗學醫的話使我感受最深。在送春苗去衛生院學醫的路上,大嬸對阿強叔說:“要挑起這副千人擔,他的肩上還得抹掉幾層皮啊!”阿強叔說:“春苗,你看那一片新竹。當初筍尖初冒的時候,梆硬的土上還壓著一堆亂石頭。別看他那個時候又細又嫩,可硬是把土給頂破了,把大石頭給掀翻了,長得挺挺拔拔的。”任何新生事物在最初誕生的時候都無疑是脆弱的,但是它歸根到底是要成長、壯大的。因為它是一股新生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新生事物,代表著前進的方向。由此我聯想到自己所處的 zi ben zhu yi 社會不就是一個沒落的、腐朽的舊事物嗎?它也必將被 she hui zhu yi 社會這個新生事物所代替。zi ben zhu yi 社會這塊大石頭必將被wu chan jie ji 這個筍尖給掀翻。同時我也聯系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從小學、中學再到大一,自己都盲目認同大家所說的:中學讀書是為了考個好高中,高中讀書是為了考個好大學,大學讀書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雖然我也曾懷疑過許多次,但始終沒有繼續追問讀書或人生的意義,隨波逐流,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理想,一直都迷茫無知的虛度著。直到大二我才認識到人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就不能只想著自己;一個人只有把個人的命運和整個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順應著歷史潮流前進的方向,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自己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才會覺得充滿著意義和快樂。
我很佩服影片中的春苗,面對別人的百般刁難和艱苦的學習環境,沒有被“千人擔”壓垮,毅然擔起了生產隊的醫療衛生工作的重擔。在原有的民間“土方子”的基礎上,春苗通過不斷摸索,甚至以身試藥,最后治好了水昌伯的老腰病。從中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面對各種困難無所畏懼和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而且還表現出他們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可貴精神。那么春苗哪來的如此大的動力和力量呢?從影片中春苗的一段話就可以找到答案,“解放前,水災年年鬧,瘟疫一年兩三遭,有一年村里發了瘟疫,一下死的人都來不及埋呀!可有誰見過醫生的面,又有誰吃過一片藥。那些年醫生是要大轎抬,要是要用金銀換的呀!我們貧下中農盼望自己的醫生盼了多少年,望了多少代呀!"一句“貧下中農盼著啊”,凝聚了多少雙久久期望的眼神。對底層勞動人民樸素、深厚的感情才是春苗學醫最大的動力。我堅信,任何一個能夠舍棄自己寶貴生命的革命者無一不是靠這種可貴的底層情懷支持著自己共產主義的信仰,并且矢志不渝地為底層人民的幸福而奮斗終生。
通過這部影片,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也深刻地體會到渴望成為一名貧下中農的醫生的春苗在求醫的路途中所折射出來的底層人民的可貴品質。對比影片中的春苗,才發現面對大學期間如此好的學習條件的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所付出的遠遠不夠。春苗那種為勞動人民而刻苦學習和努力工作的“赤腳精神”,值得所有愿意追求進步的青年在學習和工作中努力地踐行和發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