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高知群體的婚戀問題,已不止一次引起廣泛探討。如果有一份調研證明,女性研究生群體找對象更困難,你是否同意?你的切身體會又是怎樣的?來看看文中的這份報告吧。
日前,由中國社科院人口所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7》在北京發布。本次發布的報告,在最后一個章節中聚焦了這樣的一個話題:《特別值得關注的“剩女”群體:研究生》。
女研究生更難找對象?
關于高知女性的婚戀狀況,報告中是這樣描述的:比如,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這個偏好仍然存在,且沒有發生改變的跡象。如果匹配模式不變,則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
報告截圖,圖片來源于中新網
總體而言,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結婚率都在顯著下降。而在2010年,女研究生的結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歲這個適婚階段下降尤其明顯。
女研究生不好找對象,為什么?
那么,報告指出的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高校擴招縮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體的性別差異
報告的分析則是:高校擴招縮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體的性別差異。這個影響尤其體現在研究生階段。在20~29歲年齡組,2010年,女性已經超過了男性。換言之,新入學的研究生,以女性為主。在34歲以下的年輕群體中,如果匹配模式不變,則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而年齡增大和候選配偶減少,則是這一女性群體面臨的主要問題。
報告截圖上圖來源于中新網
2、男性擇偶觀在改變,女性未出現明顯變化
此外,報告中還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可以做出謹慎判斷,男性已開始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自己的配偶選擇,而女性對配偶的選擇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變化。這可能是“剩女”現象比“剩男”更嚴重的原因。
對于上述觀點,報告給出了相關數據對比:2000年,受教育程度為大專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為69.2%,2005年為73.6%;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這兩個年份分別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分類也是研究生,兩個年份的比例分別為48.1%和48.6%。因此報告認為,在調研的這五年間,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對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沒有改變。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面對女大學畢業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場上的匹配模式開始發生變化:受教育程度為大專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為研究生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網友:我們不結婚,正是因為婚姻太重要!
果然,對于“女研究生更難找對象”這一觀點,在相關新聞下方評論中,網友探討的非常熱烈。是找不到還是不想湊合,不少人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jiaanni:我們不著急結婚,不是因為婚姻不重要,而是因為婚姻太重要。
@Signorina_Maggio:我的圈子里,不論男女單否,碩士簡直是基本配置,沒什么好奇怪的。至于你的圈子里女性研究生找不到學歷匹配的伴侶?女研究生還讓人敬畏???
@成奧葡萄君:文章是想說,女博士找不到老公的原因是男的都讀不到博士以上了?
@CYer煤灰:看評論大概就知道為什么了,大概是不想湊合吧。
@我叫邢悅邢悅是我:思想獨立,經濟獨立,不是挺好的嗎。
@一秒速成柔弱小嬌花:確定剩女現象比剩男現象更嚴重?
@小楠的春天ww:金融研究生,宿舍四個女生,全部單身,還一個個不想脫單,我們不叫單身狗,我們叫單身貴族。
@半夏浦肯野:作為一個女研究生,我覺得,有時候可能我們不那么需要一場婚姻加持自己的人生。
@SunJiaxu:現在30多歲沒結婚,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hansona2011:人家都讀到研究生了,有智商有眼界有內涵有前途有更廣大的未來,結不結婚有什么重要!
@午夜冷咖啡:為啥一定要男的比女的學歷高?什么思想啊?
圖片來源于網絡
高知階層婚戀問題,男女都有
事實上,高知群體的婚戀問題,已經多次引發媒體關注。而這一群體中,據以往報道,男性女性都或多或少的面臨這樣的問題。比如本次報告中也提到:總體而言,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結婚率都在顯著下降。
2013年,中國科技大學博士李龍科等人曾發布其對本校465名在校研究生分性別進行的婚戀觀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四成以上的研究生感覺找對象“十分困難”或“比較困難”??傮w來看,這個比例還是蠻高的!
而在受訪者中,“找對象困難的原因”占比最大的選項則是“認識異性的途徑較少”和“自己眼光較高造成擇偶范圍比較小”。男研究生認為“與異性交往能力差”也是婚戀困難的原因之一,占原因比例的四成左右。看來,他們同樣存在困惑。
另據媒體報道,在受訪者中,被提到次數最多的理由就是,交際圈子小。一位碩士生的解釋是這樣的:本科時,活動很多,還有很多機會和精力去結識不同的人。但是讀研以后,大部分時間都撲在學習上,每天見到最多的就是導師和同實驗室的研究生。尤其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階段,當你每天將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放在實驗室和圖書室,找對象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
此外,北京師范大學一位研究婚姻家庭關系的學者也提到,當前高學歷在校生找對象難,客觀原因在于許多高校男女比例失調,接觸異性機會較少。一般來說,理工類高校男生居多,鮮有女生,而文科類院校男生則是“稀有動物”。
而不少學生則認為,想找個有共同語言、談得來對象已經很難,再加上學歷、年齡等各種額外附加條件,挑挑揀揀中,就會成為大齡青年。此外,比起本科生,碩博群體偏大,更容感受到來自生活、社會和家庭的壓力。高房價和高物價,父母的贍養問題以及婚后子女的撫養教育等等問題,都是在他們談戀愛開始,就必須思考的現實。壓力之下,不少人只能先專注事業而不是感情。
到底,“剩男”當道還是“剩女”當道?
其實,關于“剩男”當道,還是“剩女”當道這個問題,媒體上也不止一次關注過。今年2月,《中國青年報》就曾發布報道,《中國農村剩男現象調查:剩下3000萬》。與日前發布的這份報告不同,這一報道關注的角度是:作為一個曾高度城鄉二元化的國家,其“婚姻擠壓”更多地擠向了邊遠、貧困地區,數千萬“剩男”的婚戀難題正引發更嚴峻的社會問題。
無論各方觀點基于的背景是什么,我們可以先來看下相關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0356萬人,占51.22%;女性人口為66993萬人,占48.7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為105.02。
另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我國2015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3.51。在過去的20多年里,這個比例曾一度高于120,是世界上最懸殊的出生性別比例之一。這意味著,每出生100個女孩,會多出生20多個男孩。如今,那些在出生性別比最高的年代誕生的孩子正在陸續進入婚齡。總體而言,男性的數量仍然是高于女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