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想著寫點文章了,卻又總覺得準備不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且寫且思考了。
請問:當代青年最缺乏什么?
有人說:“最缺錢”;也有人說:“最缺動力”;還有人說:“最缺毅力”。我說,大家最缺一份擔當!
擔當是一種意識,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品質,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人生!
人的思想認識是有差別的,價值觀更是千差萬別。我們不勉強所有人可堪擔當,但我們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擔當。說某個人一點擔當都沒有,那太極端了。那樣的人也可稱之為“鳳毛麟角”,那是極度自私的。
古語有言:“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也有這樣的人,可是十分有限。當下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放眼望去,屈指可數。
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但是,我們同胞的精神,卻逐步向“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靠攏,甚至腐化、墮落,以致以不能再稱其為:人!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時代:舊的綱常倫理被打破,新的道德體系未建成。我們之中,可以說是大部分人,為自己而活,慷慨一點是為自己的家屬和親朋好友而活,是自私地活著,是沒有擔當或者缺乏擔當地活著。這種“自私”,已經把我們折磨得痛苦不堪;這種“自私”,已經威脅到我們國家的未來;這種“自私”,不加遏制的話,最終,我們個人也將被迫加入到人吃人的競賽中并滅亡。不治愈多數人的“自私病”,新的道德體系就不能建立,最終的厄運就不能避免。
那么,怎樣才能治愈這個病呢?藥方是什么?藥引又是什么?那就是:擔當!
擔當,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作秀,而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能力,一種人生。
擔當的意識,在我中華,古已有之。從共赴國難的赳赳老秦,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清易代;從“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嘆息,到“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奮戰;從“余人皆醉而獨醒,縱身一躍歸汨羅”的屈原,到“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的李鴻章。可是,眼看當下,實難舒懷。我們那些抱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念的廣大青年正好缺了這份擔當的意識。
錢學森之問被答復了嗎?答:被答復了,屠呦呦等是主角。再問:錢學森之問真的被答復了嗎?答:任重而道遠,教育體制是桎梏。為什么是任重而道遠呢?你看,中國制造,再看中國創造。社會浮躁了,從事于研究的人們也不能例外。他們沒有那么鉆研的精神了,青年學生也沒有腳踏實地地求學問了,大家都不那么較真了。敢問,馬馬虎虎地做派(抄襲是馬虎做派的一個環節)能說是有擔當精神嗎?擔當的精神是什么?是求真務實地探索鉆研,是腳踏實地地做學問 ,是實事求是地惠民生,是一心一意地獻真情。
有人說:問題那么大,我要去避避。避得了嗎?或者說:我這力量小,于事也無補。果然無可奈何?其實不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唯有堅持,唯有積累。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
我們有了擔當的精神和品質就可以了嗎?當然不行,遠遠不夠。還要有擔當的能力。既要個人有擔當的能力,又要聯合起來形成集體;既要有擔當的決心,又要有務實的本領;既要作青年的好榜樣,又要與苦難者心連心。擔當的能力用來做什么,用來實現擔當并保護成果。
勇于擔當的人生,是追求真理、樂于奉獻的一生,是有價值的一生。沒有擔當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擔當的道路,注定了崎嶇坎坷,充斥著魑魅魍魎。選擇了擔當,就扛上了責任。肩負了使命,就享不了安逸。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此擔當,你敢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