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學生辦夜校 工友變“校友”
在中國人民大學,食堂和教學樓的距離只有大約100米,但對于50多歲的食堂員工李阿姨來說,課堂離她挺遙遠。這個遠,既是時間上的,也是心態上的。
不過,人大新光平民發展協會的學生社團開辦的夜校課程,讓李阿姨這樣的工友重新走進了課堂。
工友:周六來教室上課,讓我有種讀大學的幸福感
5月9日晚上,李阿姨熟門熟路地來到2號公共教學樓的一間教室坐下,準備聽課。當天的課程是農村土地流轉政策,主講人是國際關系學院的研究生苗中泉。坐在李阿姨旁邊的小伙叫高峰,是人大北區食堂的一名廚師,初中畢業后就出來打工。雖然嘴上不說,但對大學的向往卻寫在了高峰認真的臉上。
教室里陸陸續續來了30多人,他們當中有廚師、保安和保潔員。這些或老或少,來自不同地方、操著不同方言的工友,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像高峰一樣有大學夢,但卻都懷著對知識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周六來教室上課,讓我有種讀大學的幸福感。”高峰說。
協會是2011年成立的,現任會長是讀大三的梁莎莎。夜校課程一般安排在周六晚上,在正常的課程安排之外,協會每月還會利用一個晚上,舉辦茶話會、觀影會。
盡管因為畢業等因素,每一年協會成員的變化都很大,但在同學們的堅持下,講授的課程慢慢豐富了起來—法律、英語、理財成了最主要也是最受工友歡迎的三門課。
就是這看似簡單的三門課,卻是學生們絞盡腦汁、反復摸索才確定下來的。
規劃課程時,是否要開設英語課成了社員們討論的焦點。在很多人看來,對于已經四五十歲的工友們而言,英語似乎沒有什么實用價值。
“一開始我們主要定位在向工友傳播實用的法律、理財常識,還開過創業課、電腦課,效果有好有壞。英語課?這個真沒底。”梁莎莎說。
但英語課的受歡迎程度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但人來得多,工友的學習熱情也很高,鍋碗瓢盆、蔬菜水果、指路問路,學生們教的,都是工友身邊最常用的英語。“還漏”(hello你好)、“凱若特”(carrot胡蘿卜),盡管記憶方法很“中式”,但工友們卻在短時間內記住了不少單詞。不少人覺得,學校里有好多留學生和外國學者,如果在他們買飯、問路的時候能用英文表達,很方便。“這大概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別吧,工友的需求往往與我們設想的不同。”梁莎莎說。
大學生: 實現了工友的夢想也就實現了我們的夢想
除了課程設置上的困難,協會創辦以來,這些滿懷理想的學子還遭遇過不少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碰撞。
開什么課確定了,可是具體到課堂上,講什么、怎么講,這些都需要花時間思考、演練。梁莎莎說,每次備課,都要查大量資料、做演示文稿(PPT)、想辦法將語言轉換成工友易于理解的風格。
已經畢業的協會創始人吳俊東回憶說,創辦之初,他們曾為工友們舉辦過一次開學典禮,提前花了不少功夫做宣傳,但與期待中的熱鬧場面不同,最終參加活動的只有兩位工友。
夜校剛開辦時,不少工友認為,這群娃娃要么是鬧著玩,要么是想做教師,把他們當學生練練手,甚至還有人懷疑他們是不是校外的騙子。但也正是在這種磨礪中,讓志愿者們更加腳踏實地地去思考工友真正需要什么。主講理財課程的志愿者翟志杰說,大家一有時間就去找工友聊天,和他們一起吃飯,試著走近他們的生活。現在,每堂課的上課人數都能穩定在20人以上。
說起創辦協會的初衷,吳俊東說,有次他讀到1918年北京大學創辦“校役夜班”的歷史,受到啟發,決定為人大的工友們辦夜校。“人民大學應該是人民的大學、應該是沒有圍墻的大學。我們也應該為人大的后勤員工做些實事。”
新光協會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激勵行動”的成員,曾經連續3年獲得資助。人大校內的梁漱溟鄉村建設發展中心也與新光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
鄉建中心的邱建生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人民大學,人民的大學》,邱老師評價:能夠關注到后勤工友的這些志愿者不愧是這個時代的優秀青年,有責任和擔當。
現在,協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學員的流動性太大,每節課都要面對很多新面孔,這使得課程很難成體系開設,只能采取專題性的講座。不過,梁莎莎倒覺得把專題講好,或許更能戳中工友們的“痛點”,工友們辛苦一天,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要不要來上課,其實更科學。“新光的宗旨是‘探索大學精神,實現平民夢想’,我們會一直踐行和傳承下去。”梁莎莎自信十足地說,“我們都是普通人,實現了工友的夢想也就實現了我們的夢想”。
其實,這些年輕的大學生,能夠走出課堂,走出宿舍,走近工友,本身就是一種大學精神的體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