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上海的新聞里,每天都有關于上海紐約大學即將開學的消息。12號舉行首個開學典禮,總算是開張了。
上海“新聞綜合”電視臺,特意報道中方校長“用英語”告訴學生,可以稱呼自己“Lee”,或“Yu Laoshi”,或“Teacher Yu”,怎么方便怎么來。電視臺說,真幽默。
而美方校長,電視臺則特意剪裁了他的這句話: Until today, you’re used to mastering the right answers; from now on, we’ll teach you a different way of learning。盡管后半句可能記得不很準確,但意思卻再明確不過:到目前為止,你們習慣的只是如何掌握正確答案;但從今天起,你們將學到的,是另外一種學習方法。
這個新聞拼貼,傳達的意思有兩層:一是,看,人家多平等;二是,瞧,人家的理念就是跟我們的不同;就是好。
直呼其名等于平等?只要不太天真,這個問題容易回答。
想回應的是第二點。
據說,這次近三百名新生中,一半來自國外。那么,這個“你們”指的是誰呢?如果是所有的學生,那么意思就是他們每個人到目前為止所受的,都是“如何掌握正確答案”的教育。盡管中國以外很多國家的教育確實問題重重,但明耳人一聽就知道,這個“你們”所指明確,非“你們中國人”莫屬。
這位美方校長的話里有話,其實是多年來,在被不斷重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于中國教育問題的一個“共識”:中國教育從古至今都以死記硬背為主,中國學生不會獨立思考,中國學生沒有批評性思考能力。即,中國教育教人“學而不思”。
在中國,最近二十多年來,在留學產業化的驅動下,這一“共識”之外又多了一條迷思:只有歐美式的,尤其是美國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因為他們不教死記硬背,他們的學生會獨立思考,他們著重批評性思考能力的培養。當有人指出,這是迷思并非事實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即使別人沒那么好,也比我們強。
這是國人寶貴的“自知之明”精神?還是崇洋媚外的痼疾?還是從眾心態引發的起哄?
反正,人家的大學,就是一首首田園詩;這個,沒商量。
這種對美國大學“田園詩”般的想象,以及非白即黑的比較,順利地打開了很多富裕起來了的中國人的錢包。而對于當下很多美國大學院校,生源就是財源;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錢包大開,購買的本來就是一種社會資本,包括名校效應、人脈,以及由此帶來的機會。
只有認識到大學教育是社會資本的再生產,才能真正打開天窗說亮話:在美國,隨著大學教育的“社會資本化”,出現了大學管理的“公司化”,大學教師的“高級打工者”化/等級化/明星化,大學本科教育的“顧客化”和(更進一步的)實用主義化,以及大學生成績的“通脹化”(inflated),不一而足。
“學而不思則罔”,孔老夫子早已說過,并非歐美人的“先進思想”。“思而不學”呢?孔夫子同時說了,也不行!
沒有應有的基本知識是無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批評性思考能力”的。而“無知者無畏”這一點在我的教書經驗里領教多多,在背后支撐的是一個帝國的霸權話語,跟“獨立思考”和“批評性思考”基本無關。私下里,我又有多少同事和同行,對自己學生知識的缺乏感到頭疼,對他們少有自知之明感到好笑,對支撐他們無知加無畏的社會感到無奈。
大學教育田園詩般的理念,在現實面前越來越是被人拿來忽悠人的廣告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