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由于歐美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主導性地位,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對我國形成了強勢灌輸之態。這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事業,造成了沖擊和挑戰。黨和政府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事業高度重視,采取了許多重大舉措加強教育。但與現代化事業發展對于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要求,以及西方意識形態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相比較,強化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增強實效性,依然任重道遠。
影響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科學、歷史地解讀群體與個體關系,對集體主義賦予時代性內涵,是應對挑戰,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亟須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傳統集體主義與當代大學生的困惑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集體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傳統集體主義,指以人類、國家、民族、整體即群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和行為,它要求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兩者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有時甚至要犧牲個人利益。與集體主義相對的個人主義則認為,個體是社會的本體和基礎,國家應是保護個體自由的工具,保護個體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況下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學生總體上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當時,國內外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為傳統集體主義的高揚提供了物質和政治文化條件。20世紀80年代以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內啟動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政策。計劃經濟逐步松綁,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這一時代主題的改變以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不可能再一味強調個體為群體無條件犧牲自己利益。但由于傳統思維的慣性力量,意識形態教育對于這一社會變化反應不太敏銳。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過去所堅持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現實發生了矛盾。傳統集體主義要求大學生以群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進行思想和行為,而對于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以及擇業的市場化方式,無法通過群體利益的信仰和維護使受教育者的利益得到直接保障。因此,采取灌輸的方式進行傳統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容易導致立場不堅定的大學生言行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堅持和強化集體主義價值觀。
誤讀集體主義會損害大學生的自身利益
影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的根本因素,就是在大學生中存在的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銷蝕作用。之所以會形成這一因素,歸根到底是由于大學生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誤讀。
首先,把維護群體利益誤讀為拋棄個人利益。有的大學生認為,要維護群體利益就要拋棄個人利益,這才是集體主義。這樣解讀出來的集體主義,自然和個人主義是對立的。其實,從我國政治實踐歷史來看,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與個人利益高度一致。20世紀初,當個人主義傳入中國時,此時所指的個人實際上還附會有血緣家族和家庭的要素,與國家、民族相區別。20世紀前半期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關頭,在這樣一個社會里,主權國家和中華民族存則個體、家庭和家族存;主權國家和中華民族亡則個體、家庭和家族亡。主權國家和中華民族,完全是個體、家庭和家族生死存亡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個體、家庭和家族只有付出巨大代價甚至犧牲個體生命,才有可能保全主權國家和中華民族。從這個意義上講,在20世紀前半期救亡圖存的條件下,群體利益和個體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強調中華民族利益高于個體、家庭和家族的利益,事實上并不是對個體生存發展權的忽視,恰恰是對個體生存發展權堅定不移地捍衛。
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盡管在探索、曲折中發展,但和豆剖瓜分的前50年相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常態社會。常態社會與非常態社會的重要區別就在于,非常態社會群體和個體利益高度疊加;而在常態社會中,群體和個體利益往往具有一定的張力。因而,在常態社會,集體主義應給予個體利益更多的自覺關懷。
其次,把維護個人利益誤讀為拋棄群體和他人利益。這一誤讀使得一些大學生僅僅從感性經驗出發,以維護個人眼前利益為旨歸解讀和處理所面對的一切事物,成為單向度人。他們也會為“民族”、“國家”的主權利益對其他國家發起抗議浪潮,但在這一宏大敘事中影影綽綽包藏著對于個人安全利益的關注和焦慮。這一在宏大敘事中的矛盾,折射到私人敘事中,就表現為精明、準確、成熟和世故的個人利益算計,而對于其他人的其他事情往往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漠然態度。大學生作為先鋒力量,本應對群體和他人利益具有敏銳良知,然而,有的大學生在事實上表現出來的冷漠和麻木,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缺失的縮影。這既是市場經濟體制初步構建的意識形態反映,也是對過去長期以來把個人利益人為排斥于群體利益之外的反向回撥。
在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趨于健全的條件下,把個人利益與群體、他人利益對立起來,越來越顯露出其荒謬性。事實上,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越來越融合在一起。維護群體和他人利益就是生產個體長遠和根本利益。有了長遠、根本的利益,個體就具有了做人的價值與尊嚴。
最后,把就業誤讀為個人利益范疇,與群體利益無關,甚至認為群體利益與個人就業利益相矛盾。當代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是,畢業后能否有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生就業完全根據國家整體利益計劃安排,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而在今天,大學生大多根據市場需要選擇攻讀專業并遵循市場規則就業。與對群體利益、個體利益誤讀相聯系,有的大學生認為就業是個人意愿和努力的事情,與群體利益無涉。其實,大學生擇業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順勢而為。由于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要求,國家必然從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為著力點,制定強有力的宏觀公共政策,促進其最大限度地按照意愿就業。雖然要求大學生維護群體利益與其最大限度地實現就業沒有直接聯系,但是堅持個人主義,損害群體利益必然從根本上危害大學生的就業利益。
大學生應該像珍視眼睛一樣,堅守對集體主義的信仰,因為集體主義是個人利益得到合理實現的意識形態保證,是最大限度維護大學生就業利益的價值觀前提。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99期,摘自2012年9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