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很復雜。關注政治對于學生而言其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怎么說,我們將來都要成為國家和家庭的中堅力量,所以對于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我們不能不去關注,也必須有自己的看法和價值取向。
很多人都不愿談政治,將來的打算要么是進企業從商,要么是留在學校做學術,想一輩子遠離政治。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人的一輩子不可能游離在政治之外,除非你能找到一個世外桃源,遠離塵世,演繹現代版的陶淵明。可這更是癡人說夢了。所以應該適當關注一下時事政治,關注一下國計民生和國際風云。有人害怕過多地關注時政會讓自己分心,無法集中精力去學習。其實關注這些東西一點都不會耽誤學習,反而會激發你去學習,去學一些將來對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有用的東西。而且,將來進了單位,在和同事聊天的時候,難免要聊到時政,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即使你在大學里的學習成績再好,那也只是不通世事的書呆子,別人照樣看不起你。現在很多人不關注時政,感覺那些事情跟自己風馬牛不相及,以一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來說服自己不去理會世俗之事。可是,你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很無聊,感覺大學生活很無聊,而且深刻地知道自己學的東西,到了社會上基本不能用上。但是,雖然明知道自己學的大部分知識可能毫無用武之地,但你還要逼著自己去學習,去拿個好成績,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去考各種證件。為什么呢?因為沒有這些證件,將來找工作時就會吃虧。但即使你有了各種證件,仍然對未來一片憂慮,因為有了這些證件并不代表一定能找到工作。總之,不管你專心學習還是去考各種證件,未來總是不確定的,社會并不會保證給你一個飯碗。于是,干脆游戲人間,渾渾噩噩地度過大學四年,將來找工作的話,托關系或者送點錢就可以搞定;沒有關系和錢的呢,則對社會憤恨不絕,或者干脆沒了斗志,認命了。大學生的心態,無非以上幾種。
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我們80后的大學生注定是低迷的一代、沒有希望的一代嗎?當然不是。但我們這個群體的集體表現就是低迷的、迷茫的,在我們身上看不到什么希望。我們真的是沒有希望的一代嗎?有人聽了這話之后可能耐不住脾氣,會站出來反駁了:”我們也在努力學習,在接觸社會,我們在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全是社會的原因,它黑暗復雜,它不公平,它不給我們展現自己的機會……”呵呵,我們這一代人只會抱怨別人,總喜歡把責任推到外界,而且有一種很盲目的自信,自高自大,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瞧不起別人,做不了大事。這是我們80后、90后這個群體的特征。當然造成這種現象,責任并不全在我們身上,整個社會、我們的父輩們,都有責任。
為什么我們迷茫了?我們總是覺得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到底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我們有沒有想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貌似很少有人去深究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我們要去學英語,要去考證件,要去談戀愛,要去實習去接觸社會……相反,深究這些問題的人反而被認為是可笑的,我們會用一句“認真你就輸了”來安慰那些執著于尋找答案的同齡人。呵呵,認真就輸了,天下沒有比這句話更好笑了!別人不認真,難道你也要跟風去學著不認真嗎?你怎么可以這么潦草地對待自己的人生呢?人活一輩子不容易,如果我們真想潦潦倒倒過一輩子,那還干脆別來上大學了,直接去找個工作就好了。上學有什么好?浪費青春,浪費金錢,而且將來又找不到工作,會做生意的人早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他們早就下海經商了,我好幾個初中同學就都已經有自己的生意了,手下還帶了好幾個大學生做學徒呢。
再來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問題。為什么會出現差距呢?原因無非出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二是我們自身。社會有問題嗎?當然有,而且問題很大。但是我們終歸要踏入社會,即使社會錯了,我們一個人也無法改變整個社會,所以只能從我們自身去尋找答案了。理想與現實之所以有差距,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們沒有認清這個社會,我們平時看到的都只是表象,都是被別人加工過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沒有親身去感受過這個世界。沒有認清現實,我們就給自己設定目標、定下理想,不跟現實拉開差距那才是怪事呢!我們為什么不去親身感受這個社會?因為我們太急功近利了,太急于求成了,太心浮氣躁了,太人浮于事了,(心浮氣躁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我們不喜歡看長文章,只喜歡看一些短一點的笑話)我們沒有耐心去理會“俗務”,我們總是以為那些事情與我們不相干,那些事情都是小事,沒有關注價值,我們要去做自己的事情,我們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貌似白天黑夜加在一起都處理不完。可事實真是這樣的嗎?我們真的有很多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嗎?自己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又不去關注實際問題,請問我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這樣的大學生,出了校門之后不碰釘子才怪呢,不郁郁不得志才怪呢!
我們早晚要融入這個社會,所以從現在開始必須去關注這個社會。不關注社會,我們就無法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人活在社會中,給自己一個合適合理的定位是很重要的。關注社會雖然不能保證我們順利通過司考和考研,但卻可以讓我們知道這個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們需要學什么知識才能在這個社會上自立自強,而不是靠著家庭背景或者父母來給自己的未來鋪路。
思路決定出路,容量決定能量。如果我們還固守現在的思維,將視野固守在自己的專業范圍內,或者總是用本專業的眼光去審視這個社會,那我們終將看不清這個社會。放開自己的思維,讓思維解放;放開自己的視野,讓視野開闊。《大學》首句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親民,就是去親身體會這個社會,聽一聽人民是怎么想的。沒有什么事是不可理解的,沒有什么事是不可接受的。如果我們一直為感情問題而黯然傷神,一直為考試問題而焦頭爛額,那我們就是可悲的,我們這個國家的未來也是可悲的、沒有希望的。不管怎么說,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早晚有一天我們要肩負起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總是被一些小問題困擾,是因為我們的視野太狹隘,心胸也太狹隘,我們接受不了這些小挫折,克服不了這些小困難。這樣的大學生能成什么大事啊?
80后是青年受苦、晚年享福的一代人。這是我的結論,以我的觀察和經歷得出的結論。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新中國前三十年,毛主席被鼓吹成神,改革開放三十年后,不還是淪為專制獨裁的魔了嗎?鄧小平前三十年老是被打擊,改革三十年后,竟成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設計師。呵呵,歷史真是太有意思了。誰知道再過三十年,毛和鄧到底誰被尊為神、誰被棄為魔呢?要堅信:我們這一代人會看到國富民強的一天,會看到人民安居樂業的一天。年輕時候吃不了苦,一輩子又會有什么大的成就呢?那必將一輩子被各種小問題纏繞不清了。人活著總該有一點激情、有一點目標才行。渾渾噩噩,阿諛奉承,夤緣攀附,矯揉造作,這些東西實在沒什么意思。
希望源自信心,信心源自對現實的深刻體察。不要以為自己的視野和知識很充足了,跟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出身的人多接觸一下,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渺小和無知。這個世界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發現,而探索的過程,就是成長。一點點成長,我們就會長大,長大之后,我們就要勇敢肩負起社會責任,為這個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老想著自己的人,不是什么好東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