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絲”一詞爆紅網(wǎng)絡 彰顯社會焦慮
2012-03-24 16:32:28 來源: 中國新聞網(wǎng)
核心提示:近日來,吊絲(屌絲)一詞爆紅網(wǎng)絡。“吊絲”最初被定義為出身卑微的年輕男性,“窮矮丑”成為他們的形象,與之對應的“高富帥”。專家稱“吊絲”的傳播具有庶民敘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對主流話語、價值觀進行反抗。“吊絲”所反映的集體焦慮,折射當下社會問題。
他們沒錢,沒背景,沒未來;
自嘲“窮丑矮挫胖笨擼”;
在“高富帥”面前,只有“跪”叫爺?shù)拿?
鼓足勇氣跟“女神”搭訕,只換來一句“呵呵”;
因而他們宣稱:我就是這副樣子,再怎么差都無所謂了……
A
人人自稱是“吊絲”
2011年10月中旬,正當大洋彼岸的美國年輕人氣勢洶洶地占領(lǐng)華爾街時,在中國大陸的網(wǎng)絡上,一個新詞“吊絲”(也寫作“屌絲”)在悄然誕生。誰又能料到,4個月后,這個詞不但占領(lǐng)了中國大陸互聯(lián)網(wǎng),還“占領(lǐng)了奧巴馬”。
“吊絲”最早出現(xiàn)在百度貼吧的李毅吧。足球運動員李毅曾經(jīng)說他護球很像亨利。因為亨利被稱為亨利大帝,所以網(wǎng)友戲稱李毅為大帝,于是李毅吧被稱為“帝吧”、“D吧”。作為他的粉絲,常在貼吧聚集的網(wǎng)民也自稱為“D絲”。
在爭吵不斷的網(wǎng)絡社區(qū)中,有人把他們這個稱呼中的“D”解為“吊”,以嘲諷的語氣稱他們“吊絲”。而李毅吧的球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就此領(lǐng)受下來,從此以“吊絲”自稱,附加上無奈和自嘲的意味。這個詞開始爆紅。
從貼吧到微博,從社交網(wǎng)站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用語,“吊絲”一詞如同從石頭里爆出來一樣,迅速密布網(wǎng)絡,無處不在。如今,以“吊絲”自居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再限于球迷。
今年2月20日,大量自稱“吊絲”的中國年輕人,以留言評論的方式占領(lǐng)了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Google+主頁,一眼望去,仿佛成了中文版。更有國外用戶直呼中國網(wǎng)民占了位,他們跟總統(tǒng)插不上話,以致引起了外國媒體的關(guān)注。
B
“吊絲”的定義在不斷拓展
事實上,“吊絲”一詞的定義也在不斷拓展。近日,它更被用在外國電視劇的劇名翻譯中。一出來自德國的喜劇小品被譯為《吊絲女士》,在網(wǎng)絡上廣受歡迎,其實該主角表演夸張,更似女版憨豆先生。另一方面,一部片名完全為平假名的日劇《桃花期》,也因被網(wǎng)友命名為《吊絲的逆襲》而吸引到不少眼球。
“他們讓我感覺像是一群躁動不安的年輕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這個網(wǎng)絡亞文化現(xiàn)象概括為“一場語言的狂歡”。伴隨著“吊絲”一詞的產(chǎn)生,不少具有高度風格化和模板化的“吊絲文”,在樂此不疲的年輕人群體中流傳。
“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來劃分的話,吊絲應該是包括了赤貧人群的一部分,農(nóng)民工、城市小手工業(yè)者、產(chǎn)業(yè)工人、不滿現(xiàn)狀的企業(yè)雇員、流氓無產(chǎn)者。總的來說屬于社會的中下層。”在文字闡述中,“吊絲”起初被定義為一眾出身卑微的年輕男性。
他們當中有的十載寒窗考上大學,等真正工作后卻發(fā)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相去甚遠,讀書無法改變自身的經(jīng)濟窘?jīng)r;有的初中輟學,進城務工,或成了發(fā)廊小工,或成了網(wǎng)吧網(wǎng)管,更有成為搬磚工人,或是無業(yè)游民,以自由職業(yè)者自居。他們都與城市的繁華距離甚遠,領(lǐng)著微薄的薪水,過著唯有方便面、火腿腸果腹的生活。
他們一直默默無聞,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職場精英。讀書期間上課坐在最后一排,在餐館吃飯總是躲在角落里。如果非要在簡歷上寫上受過何種獎勵,或許只能填“獲得過‘再來一瓶’獎”。他們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C
吊絲,處于戀愛食物鏈的最底層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吊絲文”都圍繞在女性身上。在這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眼中,異性是他們的狂歡中最為關(guān)注、最有文章可做、也最容易產(chǎn)生共鳴的話題。“在虛擬、匿名的網(wǎng)絡空間上,任何人都可以放心地說出自己最內(nèi)在的需要,而這些需要在現(xiàn)實中往往難以啟齒。”
他們喜歡用“窮矮丑”3個字描述“吊絲”的形象,而與之對應的自然就是“高富帥”。女性資源是“吊絲”與“高富帥”之間最主要的矛盾。這3個簡單直白的形容詞概括了“吊絲天敵”的特征,身高、財富、相貌等擇偶條件上的完美無缺。“高富帥”的男人往往會博得眾多女性的青睞,在戀愛、婚姻中獲得成功。
無論“吊絲”是否進入社會,對于他們感情生活的描述,都始于校園,并深具校園特征。而女性的角色總是分外單薄,無非就是“土肥圓”,“黑木耳”(指性經(jīng)歷較多的女性),“白瘦美”3種類型。
典型的“吊絲愛情故事”儼然一個結(jié)構(gòu)簡明的戀愛食物鏈,而“吊絲”處于戀愛食物鏈的最底層:“高富帥”和“白瘦美”門當戶對;“土肥圓”當然也喜歡“高富帥”,不過卻不入“高富帥”法眼,只能從實際出發(fā),對“吊絲”示好“吊絲”卻看不上;“吊絲”真正追求的是“黑木耳”,但“黑木耳”卻只對“高富帥”情有獨鐘,最后被“高富帥”拋棄之后,才施舍一般地接受“吊絲”的追求,而此時的“黑木耳”只不過是為了給肚里的孩子找個爹。
柯倩婷認為這些描寫具有高度的標簽化傾向。“他們以外貌為女性打分,分出三六九等,但在具體描述上卻是面目模糊,更沒有個性或個體,”柯倩婷認為,“他們的個體都被簡化和模糊。”作為性別教育論壇負責人,她進而批評,這種對女性的認識非常極端,類似于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把女性簡單粗暴地劃分為貞女與淫婦兩個對立面。
D
壓力當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吊絲”
“盡管它的背后同時反映著諸多現(xiàn)實問題,但情感故事是其中最容易吸引人的,”柯倩婷對羊城晚報記者說,“這類亞文化中逗趣的形式很吸引人。”“吊絲”的共鳴不僅僅在于年輕男性當中,很快,女性網(wǎng)民也不甘于年輕男性壟斷“吊絲”這個自我嘲弄的模式。當柯倩婷看到“女吊絲”與“高富帥”之間的對話時,感到相當好玩,并坦言自己和朋友在某個方面也是“女吊絲”。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同樣坦承,若自己現(xiàn)在還是學生,在某個方面也是“窮吊絲”。“這樣可以讓人活得不那么累”,朱崇科認為,“吊絲”的傳播具有庶民敘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對主流話語、價值觀進行反抗。自稱“吊絲”讓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壓力的途徑,這也是它傳播之快的原因。
事實上,“吊絲”絕非中國大陸特產(chǎn)。在中國大陸“吊絲”火爆之前,分別經(jīng)歷經(jīng)濟低迷和金融風暴后的日本和香港地區(qū),早就開始盛行“宅男”、“毒男”、“電車男”。盡管內(nèi)涵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是在生活、工作、愛情和家庭中不如意的一群男人,是各自社會中的男性“弱勢群體”。
在香港,18歲前從未拍拖、每年都自己一個人過生日、月薪低于6000元……這些物質(zhì)和感情生活的硬件是香港常見的“吊絲”標準。
香港“吊絲”中,逃避社會是常見的表現(xiàn)。這些年輕人被稱為“隱蔽青年”。在結(jié)束學業(yè)后,由于能力不足或缺乏信心,他們存有放棄找工的念頭,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通過上網(wǎng)瀏覽網(wǎng)絡社群,或玩電子游戲來慰藉自己。更有甚者,產(chǎn)生厭惡社會的情緒,做出自殺、犯罪等過激行為。
而“毒男”一詞源自“獨男”,表現(xiàn)為“明明自己對異性很有興趣,卻從來不敢行動”,每天只躲在計算機后面幻想與自瀆。他們同樣缺乏自信心,不懂異性間的相處之道。或因性格內(nèi)向,或因樣子長得不夠好,而自尊心過強;或因經(jīng)濟問題,覺得自己底氣不足。
在上世紀60年代的西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遭遇瓶頸,戰(zhàn)后出生的嬰兒潮演變?yōu)槊糟囊淮麄兺瑯用媾R信仰迷失、價值觀重建的問題。
自工業(yè)化以來,在世界各地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社會加劇分層的過程中,不適應的群體往往容易產(chǎn)生失落感;當騰飛的經(jīng)濟增長放緩,甚至戛然而止、倒退,原本對未來信心滿滿的年輕人,甚至整個社會則會產(chǎn)生集體焦慮。
E
吊絲,反映的不是簡單的青春情緒,
而是集體焦慮
“吊絲”所反映的集體焦慮,不僅是文化問題,更是當下中國社會問題的折射。有學者認為,“它并不是簡單的青春情緒,而是現(xiàn)實社會矛盾不斷堆積的征兆。”
據(jù)統(tǒng)計,2010年我國15歲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約為17%。
有心理專家分析稱,“蟻族”是焦慮情緒最突出的人群。他們當中很多人是從農(nóng)村考上大學出來的,家里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他們要買車買房。而在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看來,今日社會利益集團成形,大量中下層社會出身的青年擠不進上升通道。
近日,一份有關(guān)部委針對畢業(yè)后低收入大學生聚集群體(“蟻族”)的調(diào)研報告顯示,接近九成的“蟻族”屬于“窮二代”。有評論認為,這些青年人是相對弱勢的城市群體,在高收入行業(yè),或許缺乏競爭力,但他們最缺的是社會資源和家庭背景。
“婚戀中的現(xiàn)實壓力,加劇了這個群體的焦慮情緒。”柯倩婷指出。“吊絲”的狂歡背后有明顯的失落情緒。在今年兩會期間,男女性別比例失調(diào)問題成為關(guān)注的焦點。“剩女是個偽問題,剩男是個大問題。”有人預計,到2020年左右,適婚男性將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所前所長景天魁就此問題表示,“剩男”的基本特征是自身經(jīng)濟、文化資源處于劣勢,多處于婚配中的被動地位。這些找不到配偶的適婚男性,陷于劣勢地位,沒有話語權(quán),更需要關(guān)注。
可以說,這種最具有“吊絲”特征的群體焦慮既沒有退路,又沒有前途。“吊絲”不過是以一種網(wǎng)絡亞文化的姿態(tài)嘗試發(fā)出劣勢群體的聲音,因而才有自嘲,甚至自暴自棄的現(xiàn)象。“曾被批判和拋棄的阿Q重新附體,并成為時代自我安慰的精神資源”,長期研究魯迅的朱崇科表示,物質(zhì)上的貧窮,壓縮了年輕人的視野和雄心,但自稱“吊絲”,并不應該成為生活中的某種借口。
當美國年輕人接過祖輩的反叛精神,面對金融資本的掠奪,走上紐約街頭宣泄不滿的時候,中國的年輕網(wǎng)民正在進行一場“語言狂歡”,從而逃避現(xiàn)實的壓力。絕非中國特產(chǎn)的“吊絲”,極具中國特色。
你是吊絲嗎?這些是網(wǎng)友總結(jié)的吊絲特征。
特別提醒:躺著也中槍的幾率極高,不信你瞧瞧。
身高:1米68是極限;
收入:一線城市不超過2000元,二線三線不超過1500元;
手機:華為、NOKIA5230、5233、金立、天宇、山寨機;
長相:2分-4分;
飲料:康師傅系列、脈動、鮮橙多、快活林;
食品:康師傅系列、雞蛋灌餅、豆?jié){、油條、包子、饅頭、牛肉面、回鍋肉炒飯;
發(fā)型:平頭,劉海很長或奇形怪狀的發(fā)型,碎發(fā);
衣服鞋子:真維斯、李寧、德爾惠、喬丹、361度、地攤貨、淘寶便宜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屢屢受挫,在網(wǎng)上就裝牛逼,不管政治、醫(yī)學、體育,還是天文,都是“專家”,并且愛說:我以前怎么怎么樣,或我在××干了××年;
膽小猥瑣,看見7分女就臉紅,不敢說話;
無女友;
坐位置一定要選在后面,遲到了總想從后門進,害怕“高帥富”和“女神”的眼光;
討厭別人用照相機拍自己;
不敢進入高檔的美發(fā)屋和裝修華麗的地方,進星巴克手都不知道放哪好;
在生活中充當小丑類角色;
不敢穿顏色鮮艷的衣服,也不敢穿戴特別潮的衣服和飾品;
喜歡看小說,特別是YY小說、休閑小說。經(jīng)常把自己幻想成小說或者電影里的英雄;
沒有特長,平平淡淡;
不愛運動,要么瘦得和狗一樣,要么肥得坐下肚子的肉要堆三層;
自己覺得自己最牛逼,先知先覺,大智大勇,別人都是2B,看不透的SB,其實自己才是SB;
歷史、政治考不及格,還經(jīng)常到網(wǎng)上侃歷史和政治,仿佛自己是學者;
擁有“美國夢”(留學,出國,移民),但只能是做夢。
日本吊絲和美國吊絲
吊絲絕非中國特產(chǎn),在日本,總待在家、迷戀網(wǎng)絡和游戲的“宅男”和不思上進、缺乏熱情和活力的“干物女”,顯然也是吊絲一類。
在美國文化中,Loser(失敗者)是一個較嚴重的詞,常指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能力的“輸家”。這一稱呼是對人莫大的輕視和打擊。不過,和中國的吊絲登堂入室一樣,美國的年輕人也越來越不在乎做一個loser,代表消費一代的搖滾樂手Beck甚至戲謔地唱道:“Im a loser,baby,so why dont you kill me?”(我是個失敗者,親,你干嗎不殺了我?)
鏈接
吊絲、女神、高富帥之間的經(jīng)典對話
(女神是“吊絲”對自己心儀女生的專稱;而與“吊絲”相對的專有詞匯則是“高富帥”,它形容男人在身高、財富、相貌上的完美無缺)
女神:你吃飯了嗎?
吊絲:吃過了!
女神:能陪我聊一會兒嗎?
吊絲:嗯,你怎么了?
女神:不好意思,發(fā)錯了!
吊絲:你吃飯了嗎?
女神:吃過了!
吊絲:能陪我聊一會兒嗎?
女神:我吃飯去了,88。
男吊絲想跟女吊絲約會。
女吊絲:再說吧,我不知道有沒有空(故作矜持,抬高身價)。
男吊絲:那算了,下次吧。
女吊絲:……(你再問一下能死啊!)
高富帥:在不?
女神:在啊!怎么了?
高富帥:晚上出來玩!
女神:好啊好啊!請我吃什么?
高富帥:再說吧。晚上6點在××門口見。
女神:你來我家接我吧。
高富帥:不了,下午有事。
女神:好吧,晚上見啊。
高富帥:今晚一起吃飯吧。
女吊絲:好啊好啊!
女吊絲精心打扮兩個小時,穿上過年的衣服,到了一看,是全班聚會。
女神:在嗎?
吊絲:在啊,怎么了?!
女神:你愛我么?
吊絲:(兩眼放光)愛啊愛啊!
女神:哦,呵呵,沒事。
吊絲:在嗎?
女神:(隱身)。
吊絲:睡了啊?晚安,做個好夢哦!
吊絲:好久不見了,最近好嗎?
女神:你是誰啊?
吊絲:我是××啊,你不記得了?
女神:呵呵。(羊城晚報)
蜘蛛俠,典型的“吊絲”
“高富帥”的代表蝙蝠俠
女神
一部德國電視劇,劇名被譯為《吊絲女士》,立即廣受歡迎
相關(guān)文章
- 是哪一家的“政府行為”?——武漢“黑監(jiān)獄”控告團第8號公告
- 汪洋“蛋糕論”被誤解了嗎?——一個青年學子對“蛋糕”的認識
- 周新城:關(guān)于兩極分化問題的幾點思考
- 是“窮怕了”還是資改的罪孽
- 潘毅:改革的十字路口:轉(zhuǎn)向社會經(jīng)濟
- “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續(xù)6)
- 普華永道美女碩士猝死,暴露私營經(jīng)濟嚴重的剝削性
- 批判摒棄私有化才是真正的反腐敗、爭民主、求自由
- 委員長的“五個不搞”,關(guān)鍵是“不搞私有化”
- 忠言:企圖將弱勢的農(nóng)民矮化固化才是真正悲劇!
- 從“物質(zhì)第一性”到“人與動物區(qū)別”及其它--機械唯物論和客觀宿命論批判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