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我突然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即“長不大的大學,學不完的學生”。大學在中國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感覺本科也確實學不到什么似的,感覺也就2年可以結束的樣子,但還是要在那里晃上4年,現在研究生了莫名的還是要3年,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樣子。回頭看看走過的路,生下來等到7歲上學前班,然后6年小學,然后3年初中3年高中,然后就到本科4年,很多美好的時光都奉獻給學校了。本科完了以為可以去自信的上班回報父母結果還是要啃老讀研究生。結果研究生上課時遇到一個新問題老師居然會告訴我們等到博士的時候這個問題你就懂了。我抓狂大學,失去了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但是大學還在不停的長大,數量上是一個方面之外,學齡也在長,在這里面沒有幾年絕對是不能長大的也顯現不出大學的年齡的積淀。老師會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學生來上課而發瘋導致各種怪招連出不窮歸根結底都是通過變異的點名方式來和分數掛鉤從而讓你在大學里多幾次出現。其實了,要是不上一節課是學生的損失的話那確實是大學的年齡增長帶來的積極一面,否則的話也真的無所謂,這有什么?少上幾節也沒什么大不了,影響不了我的未來貌似我也確實沒缺少什么。換個角度想想,老師只要把來上上課的學生培養成人才就是了,問題是常常來上課的也成不了人才。所以這個角度上講大學,確實長不大。
學生就可憐了,來學校本來就想來立志學些什么改變世界的,后來慢慢的覺得改變中國就不錯了,漸漸地就得改變自己就不錯了,最后才發現連自己都改變不了。肚子里也確實沒有幾把刷子來刷這個世界連自己都刷不了。想學點東西吧,貌似怎么都沒用。好像周圍的世界里用的都不是這個書本上的。不知道是社會與知識脫節了還是我們與社會脫節了?也許是我們和知識脫節了。也感覺有這種知識感覺不用上大學都可以學到。嗚呼,回頭一瞧,汝等還要學到何時?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確實學不完。
然而這個社會還是需要大學的。政府不停的還在聲明一定要讓教育支出占GDP的4個百分點。其實就算是政府在沒有投到4個百分點的時候大學的支出已經占教育支出的絕對數多了。可是大學還是這個樣子。李敖就說了句現在的北大遠遠不如民國時候的北大,不知在場的北大領導當時什么滋味,但是他們還是認為中國大陸還是有些好大學的。也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反正大學里的不知覺不咋的,要不然張維迎也不會質問謝旭人曰,“每到年底大學都在突擊花錢,不知道部長怎么看這個問題?”所謂大學其實現在“到處漏油,政府不去修船,不斷的加油,以為只要加足夠的油就能跑好”。這樣的現狀大學如何能長大?也許從李瑞環捐款助學劉普林,學校還要舉行個儀式學習精神,唯獨不反省。嗚呼,學校的后勤工作也就可見一斑,重心也不過在取悅領導身上,沒有最起碼的獨立人格如何長得大?
這個時期的學生也是領略了爹的時代蘿卜的招聘,還是沒有學完這個社會的知識實踐到這個社會的學問,然而中國本土設計師劉璐,著名攝影藝術家時曉凡掌鏡的《Eve and Craig》從另一個方面給了我們很多現實的警醒。
大學趕緊長大成熟吧,學生趕緊從學校學完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