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記
今逢小年,萬眾以五谷雜面一碗、蜜糖瓜數片以祭祀灶神。余百感雜陳,以小文作記。
《周禮》曰:“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先是,北地有顓頊氏,顓頊,姓也。其族人彪悍,興于遼東,壯于中原,繼于西北決戰共工氏,共工敗,怒而以頭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氏之首領,得為“高陽”,列五帝之位。
帝高陽之興,族人后裔多因功而驕,由富而奢者。祝融,即富二代也。
祝融曾娶郭女為妻,郭,美而賢淑。祝融生性薄幸,慣常尋花問柳,揮金如土,郭每隱忍之。后,祝融于娛樂圈結識李海棠,以“二奶”包養之。李百媚千態,顛倒眾生,且正值妙齡,“粉絲”千萬,走紅天下。祝融實無潘安之貌,李所圖者,其家財也。一日,李問祝融:“官人寵我,得無名份?”祝融曰:“寶馬、別墅、珠寶不之或缺矣,汝更何求?”李曰:“若得為長久夫妻,請休郭。”祝融視李之嬌嗔,媚態百生,諾之。
李得祝融扶正,私將祝融之實產寄于己之名下。日常好吃懶做,屢豪請“粉絲”,終宵行樂于天上人間,未久,祝融余財為之揮霍一空。祝融財勢既失,于事猥瑣,于言唯諾,李斜視之。經二年,李改嫁,其新夫許以萬代基業以供奉之。祝融不習農桑,亦不慣工商,家境愈敗落。
祝融為債所逼,鬻宅以償,賃邑人木閣棲身,日以幫閑趁食。某冬,天寒地凍,敗絮似漁網,硬如鐵,不足御寒,夜輒取火炭煨之。忽一日,因疲困遭丙丁之火,火假風勢,頃刻,延燒數千戶,昔之大邑,焚為白地。邑人切齒,將祝融投諸余燼,祝融滾爬得以逃生,然雙目已眇。自此,世人謂火災為“祝融之災”,得于是也。
雙目既失,日以從李氏處學得之蓮花調乞食于人。后丐幫所唱“蓮花落”,得自祝融之衣缽矣。一歲杪,冰封四野,祝融乞食至一小戶人家,腿不能舉,口不能言。主婦以熱湯面濟之。祝融蘇而注目,濟己者,昔之發妻郭氏也。羞愧無地以容身,祝融以身投于灶膛,了卻殘生。
祝融既死,其魂不散,常哀號于野。上帝聞之,動惻隱之心,命子牙恤之。神冊既滿,亦無廟宇可容,無奈之下,封祝融為灶神,以像黏于火灶之上,聊作神龕。
自此,逢年一碗雜谷面,糖黏爾口只言善。
宋范成大《祭灶詩》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世人敬神,何單褻灶神耶?余曰:為富者,自可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