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18周年,即將到來的2012新年
思想是指導人類前進的動力,而先于思想形成前誕生的理想則是源泉。當理想從腦海迸發,經過千百次錘煉形成了思想之后,則具有推動與改變的力量。毛澤東思想就是從戡亂年代誕生的理想到革命戰爭時期的千百次錘煉過程中逐漸成型,最終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但近年來,我們發現,新一代年輕人存在不少對毛澤東思想的不認同。相比起和這位偉人生活在一起的時代,面對許多年輕人的叛逆與思想自由化,似乎并沒有辦法去和這些年輕人對話。可能你會說,新一代的年輕人是生活在反對毛澤東思想鋪天蓋地的輿論和歪曲下造成的,或者說西方資本民主制度下的宣傳機器無孔不入造成的,同樣的各種原因可以舉出很多很多,時過境遷,在改革開放30多年以后,我們發現這個時代早已經不是激情燃燒的歲月了。
是我們老了?還是世界變了?如果你愿意承認自己老去,那么下面的文字可以不必理會,如果不愿承認自己老去,希望和年輕人一道去改變這個世界,那么請關切下面的文字,也許會把握到時代的脈搏,與年輕人一起奮斗在時代第一線。下面的文字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來探討我們如何去激勵并幫助年輕人找到屬于他們的這個世界,同時承擔起對這個世界責任。
問:年輕人面對現實生活種種重壓,都說年輕人沒有理想,你認同嗎?
答:毛澤東同志當年對年輕人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未來是屬于你們的!”毛澤東同志當年的這番話,激勵了多少年輕人為祖國和人類解放事業奮斗終生,并作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他們響應毛澤東同志的號召,加入到祖國建設的各個行業中去。可以說,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充滿著理想!
現在的年輕人,仿佛比當年的我們更加現實,因為他們面對的是社會滾滾大潮,小學,被沉重的課業負擔重壓;進了中學,又要面對激烈的競爭,面臨不升入大學就沒有“前途”的局面;大學畢業了,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前景;找到工作,也不一定很穩定;接下來還要面對住房、結婚生子、贍養老人的各種預期壓力,可以說整個社會從不關心他們內心世界,他們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迷茫與困惑,不是麻木就是躲在內心世界逃避現實,他們有的成了啃老族,有的成了麻木漢,有的甚至成為避世者。
但作為人,誰能沒有理想?僅僅因為他們的行為表現,就否定他們是一群沒有理想的年輕人,這恰恰是我們這些成年人用自己的眼光和判斷標準去給年輕人下結論。是應該換位思考一下了,年輕人是祖國的未來,更是世界的希望。我們應該去到年輕人中去,和他們在一起,找到心中共同的理想,并幫助他們實現屬于我們共同的理想。
問:既然年輕人也都有理想,他們為什么表現出來的觀點和我們經常大相徑庭?
答:因為他們熟知的這個世界,和我們熟知的世界是兩個不一樣的世界,但又并存在一個世界中。我們少年時,春天可以騎自行車去踏青;夏天可以在大樹下邊聽蟬鳴邊乘涼;秋天可以采集楓樹種子;冬天可以在溜滑的冰面上痛快淋漓的溜冰,那是一種簡單而清新的美。他們少年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更像是一部開足馬力不然就要落下的火車,拉著一整車課本、參考書、復習資料駛向那看不清的未來,留給他們的回憶是重壓的、痛苦的、不被成年人理解的辛酸與寂寞。他們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
當他們進入青年時代,互聯網帶給他們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有他們想要找尋的豐富與色彩,他們渴望了解世界。可以說,互聯網世界比我們可以給他們的世界更加豐富而精彩。在那里,沒有說教,你想看,就有,不想看,就沒有!他們在這里敞開已經封閉的心扉,自由而無所拘束的接受各種各樣的知識、觀點與價值評判,用他們自己的視角觀察和體會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這樣慢慢成型。
問:我們與年輕人的觀點大相徑庭,能否找到共同點呢?
答:沒有找不到,只有沒去找!我們也曾年青,就如同他們一樣。對年輕人的觀點抱著漠視與不屑并不能使我們更加高明,就如同他們不認同我們的觀點一樣。當你觀察這個世界,世界本身就在那里,我們主觀上以觀察者自居,使客觀世界扭曲。作為觀察世界主體來言的我們,必須也只有放下身段去認真思考年輕人眼中的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共鳴,最終找到之間的共同點。
問:我們如何找到兩個世界間的共同點?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觀察他們的世界?
答:我們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是主觀上的兩個世界,從客觀上來講我們又都生活在一個世界。我們從書本和周遭認識這個世界,他們則受互聯網影響更加深刻。年輕人是推動互聯網普及的生力軍,可以說,沒有年輕人,就沒有互聯網。互聯網使信息在時空傳播速度上更為迅速,也使海量的各種資料鋪天蓋地。互聯網徹底顛覆了人們攝取知識的方式與方法,可以用一句形象的比喻來說,互聯網上沒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讀不完”的。年輕人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那么我們需要義無反顧的加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變革中去,與年輕人同呼吸共命運,用一種“互聯網精神”去思考觀察他們的世界,最終和他們一起在一個世界里對話與成長。
問:什么是互聯網精神?
答:互聯網從誕生之初,就沒有出現過一個總的信息提供點,每一臺信息服務器或終端接入設備都是通過相互連接在一起的方式互相共享信息與傳播信息,這就注定改變了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使用傳統方式以一個固定的信息點作為信息提供方,而接受信息一方只能被動接受的命運。
互聯網帶給人類的變革,使每一個信息點都成為即提供信息又索取信息的綜合體。信息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可以被某一部分人獨享而使另一部分人不能享用。這樣的信息流通結構,使每一個信息綜合體之間所處的位置是對等的。
互聯網信息點(例如:桌面電腦)就好比我們的腦神經細胞,每一個腦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是通過腦神經樹突結構相連的。每一個腦神經細胞通過樹突連接更多的腦神經細胞,每一個腦神經細胞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互相交換信息與指令,但又統一而協調的工作,共同組成我們的大腦,指揮我們身體。
我們在實際應用中,通過登錄各種各樣的網站等方式索取信息,并同時將我們提供的信息發布出去。是互聯網的這種天然屬性使我們不能再做一個說教者,而更應是一位聆聽的聽眾,并進而形成一種群體智慧。互聯網的魅力也正是因此,才博得了如此多年輕人的青睞,這就是互聯網精神!
問:明白了互聯網精神之所在,下一步應該怎么做?
答:到年輕人中去,把年輕人請出來。成年人有的是經驗,年輕人有的是勇氣,善于傾聽他們的想法、他們的主張,用我們的寬容與信任,加上他們的激情,勢必可以結成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事業。這不正是老中青結合煥發出的澎湃動力嗎?
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充滿著改造這個舊世界的理想;中年時代,實踐著他對人類世界的思辨與關懷;晚年時代,則更勇于打碎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伴隨著毛澤東同志的一生,也是中華民族奮起騰飛的過程!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晚年,更富于那種中華民族那特有的創造精神!
近幾年的互聯網,已經涌現出一大批愛國主義紅色網站,這是我們的理論根據地,各大門戶網站、主力論壇、即時通訊軟件(例如QQ)、語音通訊平臺是我們奮斗的第一線,加上新涌現出來依托在移動互聯網設備上的微博作為空中支援力量,揉合豐富的文字、圖片、海報、視頻為表現形式的一整套傳播方式,深入到互聯網中去,凡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我們都需要采用。
問:可以相信年輕人繼續完成我們共同的事業嗎?
答:中國有句俗話:兒孫自有兒孫福。
放下心中疑慮與擔憂,積極的和年輕人并肩努力,投身到社會主義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
人與人之間唯有信任,激發年輕人的理想,才能結成推動歷史進步的終極力量。
附毛澤東詩詞一首
如夢令
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