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探討研究教育問題的理論文章不斷出現在各種媒體上。本文之所以提出“忽視學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最大失誤命題,是基于我們教育體制的欠缺而導致的人文價值觀偏移傾向而言的。身心健康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即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早在1983年10月,小平同志在為景山學校題詞時就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小平同志也曾語重心長地告誡:“改革開放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現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為什么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還是教育?無需置疑,現在的確存在著教育誤國的危險現象,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容樂觀,這是我們中小學教育所面對的最大失誤。還有什么失誤比“忽視學生身心健康”更為可怕?
一、“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的現狀
(一)睡眠現狀令人憂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小學教育的減負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但一些所謂的重點初中和重點高中,還在繼續上演著對孩子們層層加碼、拔苗助長,嚴重違背教育規律的苦情劇。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十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1999-2010)》指出,十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持續減少,在學習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過70%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
最近,筆者對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一年級學生的追蹤調查發現,該校高一年級的新生平均睡眠已降至不足7小時。試問,一個正處于身體發育關鍵時期的孩子,一個正處于人生拐點的學生,尤其是那些正處于生理周期的女生,晚上錯過最佳睡眠時間段,在長達三年的高中階段,有多少孩子吃得消?又有多少孩子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長期的睡眠不足必然導致生理和心理疾病的產生,這已被現代醫學所證明。
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身心健康”的接班人,而不是培養只會機械背誦某些概念定義而身心殘缺的阿斗。筆者曾問過一些家長:如果讓你對孩子的未來做個選擇,是身心健康重要還是高學歷重要?“身心健康最重要”的選擇回答正無聲地對我們現有教育觀念提出質疑,目前,許多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孩子們讀書太苦,睡眠時間太少。我們的一些教育行政官員正在干著違背家長和社會公眾意愿的事。他們正在剝奪踐踏孩子們最基本的人權——睡眠權。這不是“以人為本”的選擇,更不是科學施教科教興國的正確選擇!
(二)餐食現狀令人怒
學校餐廳里的伙食也正在蠶食孩子們的健康。其突出表現:學校沒有按照健康飲食的標準為孩子們提供營養可口的膳食,沒有按照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攝入量,科學合理的進行膳食配置。由于承包圖利的原因使然,學校餐廳里的飯菜存在著質低價高的現象,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家長不惜打的或開私家車給孩子送飯菜,甚至是不惜高價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太多的家長成了孩子的保姆,太多的孩子自小就成為四體不勤不會家務事的寵兒。陪讀家長的出現,從一定視角來分析,這是不滿現有教育亂象的一種無聲抗議,也是對教育承諾的一種失信所致為。由于學校飯菜質量問題,而使部分學生不得不在學校周邊的各種小餐館用餐,然而這些小餐館的衛生條件和食品質量正在不斷地危害著共和國下一代人的身體健康。學校餐廳和小賣部的承包本應該由愛心人士來經營,但是,到底是哪些人擁有了這種承包經營權,對此,社會公眾是心知肚明的。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再苦不能苦孩子,唯利是圖不能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一個社會公德心的大問題。
(三)關愛扭曲令人惱
目前,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存在著唯權唯商的現象,部分教育官員和部分教師的關愛投放點集中在部分有權官員和有錢商人子女身上,他們對這些利益相關人子女的關愛點超乎了對普通百姓子女愛心的投入,他們可以為這些利益相關人子女的前途無怨無悔的付出,可以為他們子女的升學入學造假違規,而對無任何利益關系的普通百姓子女沒有耐心,沒有愛心,沒有關心和沒有責任心,把教育者應盡的職責推給家長,指責家長的不作為,為其自身的不作為開脫辯解,這種教育不對等的國民待遇,這種關愛扭曲的社會現象,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人心靈家園的創建,影響著孩子們人生價值觀的正確回歸,產生人分三六九等的對抗抵觸情緒,導致心靈扭曲抱怨社會抱怨家長的悲劇時有發生,讓孩子們從心靈深處質疑教科書所倡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老板和官員的子女天生就是當班長的料?老板和官員的子女天生就是素質高尚的人?什么入黨評優和保送升學,部分權勢者和部分教育者的暗箱交易,教育的潛規則,正在干著傾覆教育良知的大廈,正在潛意思地影響著我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正在排斥著社會主義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的正確回歸。一個批條和一條指示既能決定著教育者的前途和命運,也能決定著被教育者的未來人生走向,一張大額捐款單可以讓人買到充分享受關愛的通行證。
二、“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的根源
(一)追求升學率是禍根
追求片面升學率,是導致目前學生睡眠不斷減少的禍根。小學6年的課5年上完;初中三年的課2年上完;高中三年的課兩年上完,這完全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中小學生在畢業備考學習時段,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學生們完全變成了一部不知疲倦的復讀機,在單調無趣和無奈中消磨他們寶貴的時光,復習復習再復習、作業作業再作業,在各種題海和各種考試中備受煎熬。教師們也在閱卷的海洋中和分析升學的各類題型中消磨其靈性,面臨來自教育行政官員給他們的升學指標,教師們也只能在無奈中發發牢騷搖搖頭,他們哪有時間專研業務?哪有時間去研究教書育人的真諦?又哪有時間去研究現代教學的方式方法?在這種為升學而升學的模式下,迫使著我們的教師,從早到晚數十個小時工作著,也迫使著孩子們數十個小時在校園里把三年的課兩年上完。因睡眠不足,孩子們上課的注意力怎么能夠集中?教師所講的知識又怎么能消化?這就好比一個人的飯量,本來他一頓飯只能吃四兩,你非逼著他吃一斤,能消化那多吃的六兩簡直是騙人的鬼話。人的注意力和接受力乃至記憶力都是有時限的,而不是可以無限放大精力永存的。
(二)判定標準是罪魁
以成績論英雄,以升學率來排名,這是不公道和不公正的判定標準。重點校可以享受優惠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流。而地處非重點地位的學校,要想獲得這些優惠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流,必然會把提高升學率作為改變身份地位的砝碼,由此出現教學上的以時間換空間的不正常現象,這一現象必然會以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為代價。而重點校為永享優惠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流,亦會重演著以時間換空間來比拼學生身體的劇目。這是導致學生睡眠時間不斷減少的罪魁禍首,這一判定標準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者可以違背科學的教育規律,不按規律出牌,讓學生們在挑戰生理極限上走鋼絲。
目前、一些學校對學生考試成績進行排名的現象是違背“以人為本”精神的,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其生理心理的承受力必然不同于成年人,這種現象必然導致一些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有些孩子之所以成為問題少年,多半都是因為成績不好,以爛為爛,逃課、曠課甚至是犯罪,我們的教育機構不能人為地把這些孩子推向社會。忽視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必然是失敗的教育,自私任性貪婪不懂得感恩的下一代將是國家和民族的巨大災難,這是未來的國家誰來建設、誰來領導,誰來保衛的大問題。
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讓受教育者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為受教育者搭建未來就業的平臺,而不是培養一些高分低能沒有創新精神的書呆子?更不是培養一些不能自食其力的啃老族?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有兩句名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育家陶行知也說:“教育是立國之本。”“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三)問責缺失是根本
孩子們在中考高考結束后,撕書拋撒的行為也是厭學的最終發泄,更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和吶喊!這是“要我學”的典型表現,而不是“我要學”的必然結果,這種教育的悲哀,是由于我們的教育問責機制缺失所致。為孩子們身心健康而請命的人都是人微言輕的百姓,在一些教育官僚眼里,專家學者的呼聲被認為杞人憂天。如果我們的教育問責離開了社會公眾和輿論的廣泛參與,失去了老百姓問責教育的話語權,那么這種問責必然是缺失的無生命力的制度游戲,也必然導致教育問題年年說,難從問責方面解決“忽視學生身心健康”這一教育頑疾。
教育改革喊了數十年了,為什么還是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素質教育也喊了多年了,其效果只有天知道。素質教育應該是基礎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有機結合。許多有識之士曾大聲疾呼?中國要真正成為一個大國,必須要對教育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如果中國的百姓對教育官僚擁有問責權和罷免權,何愁頑疾不治!何論問責不爽!
三、解決“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的對策
(一)規范作業數量是前提
一名高一的學生一學期要學九門課程,由于每科教師都不愿自己教的課在考試中落后,所以都要布置作業。如果每科老師都多布置一道題,那么就可能多出4至9題,以每題作業5分鐘計算,就是幾十分鐘課業的累加。
筆者建議我們的教育部應從制度法規層面規范中小學生的作業數量質量,同時,也要進一步規范統一的教輔資料和讀本,而不是由任課教師來擔當各種版本教輔資料和讀本的推銷員。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生學習日、周末以及寒暑假的每天作業量做出明確的制度規定,只有做到對主科和副科作業的難易程度以及作業數量的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才能根本杜絕教師布置作業的主觀隨意性,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因作業多而導致睡眠減少的現狀,才能使學生“要我學”轉到“我要學”有時間和精力的保障,也才能讓孩子們在快樂讀書中找回自我!在快樂學習中激發熱情和創造力,在快樂學習中吸取知識的營養!
(二)建立考聘機制是重點
素質教育的考聘標準,不應以升學率為看點,而更應該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行為規范,即如何做人做事。高分低能或高學歷而做人素質低,這不是中國教育所要的結果。筆者認為判定一所學校和教師的好壞應以德為要,既要看學生的愛心、孝心、感恩心、誠心和公德心比重(如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又要看學生的創新能力比重(如發明、世界級和國家級獎項、各種興趣小組等),還要看問題學生轉變比重(即開除少轉變多),更要看學生課外書的閱讀比重和紅色影視劇的觀看比重。當然,筆者希望這種判斷標準不應成為文學數字的一種游戲。
(三)問責和監督是保障
為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切實解決有令不行,有令不禁的教育尷尬,必須強化長效問責機制的建設,這是保障科學辦教育的前提基礎,而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則是根治教育亂象的有效保障。因此,筆者建議,必須建立一支由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以及社會各階層愛心人士組成的社會監督員隊伍(如家長委員會),他們的問責權和監督權應得到法律認可和保障。按照自愿的原則,他們受命于社會公眾,監督一切關乎學生身心健康的人和事,問責各種巧立名目亂收學生費用的人和事,他們的意見將是各級組織任免聘任各級教育行政官員的重要參考依據。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和諧自然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
(四)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是關鍵
我們的教育之所以存在老生常談的問題,之所以處于尷尬的境地,之所以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除了教育投入不足和教師待遇偏低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法律制度體系建設不完善不完備,為此,筆者建議:
1、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學生權益保護法》,將學生的人格、睡眠、食品、營養攝取、身心健康、教學場館以及教育外部環境安全等內容,納入司法保護的范疇。
2、修改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相關條款,增加充實教師義務內容,對無視法律規定的人和事予以堅決懲處。
3、建立愛心承諾制度,學校、教師、家長以及教育行政官員要對社會公眾舉行愛心承諾宣誓。筆者呼吁,學校餐廳和小賣部應由愛心人士來經營,交由學生家長投票決定,而不應由某些利益關系人決定,更不應該由唯利是圖者把持,學校餐廳和小賣部不能辦成學校創收的印鈔廠和小金庫,學校餐廳的合理利潤應控制在10%左右。
4、建立營養師和食品配送制度,建議有條件的中小學校,配備專門的營養師,學生的食品安全無小事(包括米面、食用油、蔬菜、肉類蛋禽以及各種菜肴輔料)必須由有符合衛生和安全資質的配送公司經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和家長放心,讓社會放心,讓全民放心,讓未來放心。
作者: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
參考文獻:
[1]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M]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10P36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十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1999-2010)》
[3]葉圣陶論教育
[4]陶行知文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