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項目
第二期學員招募
一、項目背景
從2005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開始推動青年人才的培養和農村可持續發展。伴隨“農村發展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項目雙方在良好的溝通、研討甚至是爭論的過程中,不斷地推動著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前進。到目前為止,該項目歷經六年,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事實上已經遠超過項目實際培養的有限人數,其具有的開創性和象征意義已經為相關組織所認識。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10家機構采用類似的方式培養青年人才。不僅如此,中國人民大學等學校已經把這種模式列為教育人才創新的重要內容,其學術項目已獲得了北京市教委的重要獎項。另外,有些院校已經計劃把這種模式作為教育改革的內容來實施,國家教委也已經借鑒相關經驗,把青年學生走向實踐作為一種重要教育手段,即實踐教學,這種設置成為“兩課”教育的組成部分。
隨著第一個五年期項目計劃的結束,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經過半年來的周密準備,于2010年5月份正式啟動“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網絡計劃”項目。本項目作為“農村發展人才培養計劃”五年期項目的延續,在吸收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諸多創造性的農村發展及人才培養思路。
2010年5月,“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網絡計劃”項目第一期的開始執行。到目前為止,從項目中期評估來看,其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新項目實施的不斷深化,必將在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及青年教育上做出更加有益的嘗試。
二、項目意義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城鄉二元結構政策之下國家長期對農業過度索取而投入不足造成基層治理矛盾和農業發展困境日趨顯像化和白熱化。其表現為過重的稅費負擔下鄉村治理危機的集中病發;從政策制定到公共輿論對農村的幾近遺忘;從價值到文化,農村都不再是夢中田園,而是呈現著令人不安的衰落并潛伏種種不穩定因素。
在社會各界的努力和推動下,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期,顯性的抽血機制在新政府的新政中加速撤退。但根本上,在無法逆轉的以城市區域發展為核心的現代化背景下和在以強勢精英為主體而構筑的發展主義話語下,農村賴以發展的資源通過本質上不公正的制度設計被源源不斷的吸取到城市和強勢部門,農村的發展危機呈現的是人才、資金、基礎設施等資源的多重瓶頸和困境。農村社區的主體在三十年的農村改革不斷去組織化的過程中對所有外部交易主體和內部治理需求都呈現出的高度分散的原子化狀態,其結果是龐大的小農群體無力抵抗強市場的剝奪和對接政府對農村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日益走向功利和扭曲,價值失落,青年人首先感受到了這種沖擊,因此青年人擺脫既定安排和尋找新的出路的要求就日益強烈。社會中總會有一些青年人由于各種原因脫穎而出,成為這個社會轉變的先驅。通過“農村發展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推動,一批優秀的青年人脫穎而出,乘勢而上,不僅僅擺脫了舊有的教育和思想的羈絆,推動新的教育模式的變革和新的教育理想的實現,而且這些人也開始通過自身實踐來推動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這就將個人的成長和中國農村社會的變革結合起來了,可謂意義深遠。但是這種結合只存在于分散的點上,導致那些有理想的、勇于反思的青年感到勢單力薄,他們之間還缺少相互的網絡式支持。農村可持續發展必然建立在某種新的文化基礎上,而這種文化必然是群體網絡的共同創造。
鑒于此,如果能夠采用新的網絡形態維系發展這種聯系,使之在網絡平臺上能夠順暢交流及信息、資源互動,那么對于以上兩者而言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進而言之,這種群體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和培訓學校,會自動造就一批積極向上的青年人。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網絡組織在提供信息交流的同時,更凝聚著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這同時也是青年網絡的核心凝聚力和存在的根基。從更廣闊的社會和時代背景看,則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因此,中國人民大學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在前六期“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上,現需要招募一批新學員注入網絡,繼續探索“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網絡”的培養模式推動這些青年人不斷地在農村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探索,并進一步推動使之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三、主辦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
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
北京國仁綠色聯盟
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委員會
執行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
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
四、成功申請者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 確實決心關心農村發展,對農民有感情,有服務農村的熱情,有奉獻品格;
2. 有吃苦精神,能長期住在農村;
3. 堅持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遵守國家法律和各項政策要求;
4. 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一定的組織能力;
5. 能全職一年進行項目規定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工作(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
6. 該期計劃候選人原則要求為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社會青年(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人員可適當放寬);
7. 在校休學大學生須有所在高校或者院系書面推薦或同意;
五、項目內容
1. 學員招募
“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辦公室擬面向全國擇優選拔10至15名志愿參與農村建設的青年加入,同時從前幾期農村發展人才培養計劃學員中選擇10名老志愿者繼續參與,帶動新志愿者的理論學習與實踐。
2. 學員實踐領域
v 基于合作互助的農村社區發展嘗試:聯合購銷互助模式,社區金融互助,農民合作社培訓及研究。
v 基于綠色聯盟的農村可持續發展嘗試: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健康消費合作社,城鄉互動,農村集體文化生活。
v 基于生態農業種植的聯合:在此基礎上嘗試將農民合作互助與農村可持續生活結合起來。
v 基于新青年綠色公社的嘗試:青年人自身的可持續生活的探索,探索彼此互助的、簡約的、新幸福主義的新生活社區。
3.學員學習及實踐內容
時間 |
地點 |
內容 |
2011年7月~8月 |
試驗點 |
實踐考察期 |
2011年8月中旬~8月底 |
北京 |
第一次基礎理論及技能培訓 |
2011年9月~11月 |
農村項目點 |
第一次下鄉調研和實踐,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并完成相應理論學習和實踐報告 |
2011年12月初~12月中旬 |
北京及各農村項目點 |
團隊中期交流及團隊建設。學員分享成功經驗和探討解決實踐困惑的駐村實踐,到各項目點考察學習交流。 |
2011年12月中旬~2012年2月 |
農村項目點 |
第二次下鄉農村具體實踐,期間春節放假一個月。 |
2012年2月中旬~2月底 |
北京 |
第二次培訓,包括社區組織建設和管理實踐能力培養等。 |
2012年3月~7月中旬 |
農村項目點 |
第三次下鄉實踐,并完成相應的結業論文 |
2012年7下旬 |
北京 |
第三次培訓及經驗總結、答辯,部分學員結業并發放證書 |
“計劃”辦公室將在學員參與下鄉實踐的整個過程中,對學員進行多次的理論及能力培訓,并全程跟蹤指導;同時“計劃”將聘請相關專家組成指導組,并選拔一部分有實踐經驗的老隊員,對學員進行一對一輔導。對于志愿參與本劃的學員,我們將于整個培訓及實踐期間給予必要的生活和交通補貼。同時,“計劃”辦公室將設立“農村發展項目創業基金”,為每一位學員提供一定數量的實踐經費。
六、 報名程序
1. 報名時間
2011 年3月~2011年6月,截止日期:2011 年6月30日
2. 詳細步驟:
(1)有意者請完整填寫報名表中要求申請人填寫的內容,發送到[email protected],“計劃”辦公室在收到報名表三天內將對你的報名表進行核實。
A:符合報名要求的在校休學生,還必須填寫院系意見一欄并加蓋公章,郵寄到:中國人民大學明德主樓901鄉村建設辦公室 馬雪俠 收 (郵編:100872)
B:如果你沒有通過“計劃”辦公室的資格評審,我們也將電話或郵件通知你,說明理由并歡迎你繼續關注我們的活動。
(2)對于符合條件的申請人,為加深報名人對“三農問題”的認識,保證8月理論培訓的正常開展,實踐考核期我們將推薦書目和學習材料,申請人開始閱讀推薦書目和學習材料,理論培訓班開班時“計劃”辦公室將再進行相關考核,記入學員檔案。
歡迎各高校大學生、畢業生及有志于新鄉村建設事業的社會各界青年踴躍參與。本計劃解釋權歸“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培養計劃”辦公室。
聯 系 人:馬雪俠/白亞麗
聯系電話:010-62484038/82509106
15801543669/13466352387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 址:中國人民大學明德主樓901鄉村建設辦公室 (郵編:100872)
網 址:www.3nong.org (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