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教委副主任:大學生"再學工農兵"本質是向人民大眾學習
來源: 中新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9/c_121206913.htm
重慶大學生“六個一”社會實踐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
——訪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教委副主任趙為糧
在校大學生培養與實踐相結合是近年來中國教育界關注的熱點之一,2010年末,重慶官方發起以“六個一”為主要內容的全市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求重慶在校大學生在4年就讀期間參與種樹,帶薪實習,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到企業或服務一線做工,開展學軍撰寫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
2011年寒假,重慶市教委組織十萬大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此間,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的采訪,闡釋這一重慶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
參與社會實踐的本質是向人民大眾學習
“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現在的大學生應該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重慶大學生學習工農兵就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載體,工農兵是人民大眾的代表,學習工農兵,就是學習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堅守奉獻的不平凡的精神,其本質是學習人民大眾腳踏實地的優良品質”,面對重慶70多萬大學生“再學工農兵”所引發的一些議論,趙為糧說。
重慶師范大學2008級新媒體專業的茍徽是今年重慶十萬參加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中的一員,來自四川農村的茍徽沒有回老家,而是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在重慶主城沙坪壩區曾家鎮農安村的“三進三同”(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活動。
實踐活動結束后,茍徽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感觸:“在這城鄉結合部的農村生活的7天讓我改變了自己的理想,看到農安村的棟棟磚瓦樓房、家家門前都有柏油馬路,我就想起了家鄉人還住著竹條瓦房、走著田間小路;看到每家農戶都有自來水、用沼氣做飯,我就想著我的家鄉人還在挑水燒柴。以前,一個農村孩子能在城市里扎根是一種榮耀,而現在的我想畢業后回到家鄉,用知識和汗水改變自家和周邊農村人的命運。”
茍徽的話也讓趙為糧深有感觸:“現在不少大學生盡管出生在農村,但不少孩子從初中起就在縣城或市區的中學住讀,之后又考到了大中城市的大學,這樣從校門到校門的農村學生其實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知之不多,‘學農’可以促使他們了解國情;而到企業做工,可以讓大學生了解企業的需求,及早進行職業定向和職業規劃;‘學軍’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
在重慶開展的大學生實踐活動后,一些家長也看到了孩子的變化。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學生張惜晨的家長張春秋向記者講述了孩子的變化:以前只要一放假,孩子常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而在實踐期間孩子每天按時起床上班,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孩子在開始實習時,抱怨每天像個機器人總在重復簡單的工作,且責任大。但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回家后的抱怨越來越少,而是向我們描述工作中的快樂和新鮮事,并有了責任心。
張春秋說:“將平凡的工作干精彩也是一種人生境界,以前總擔心孩子出社會以后眼高手低,通過女兒的變化讓我相信,這些90后的孩子們也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精彩來。”
據重慶市教委等有關部門介紹,在今年啟動的大學生實踐活動中,當地高校學生踴躍報名,報名人數遠遠超過實際參加人數,大部分學生家長也積極支持孩子參加。在兩家門戶網站的民意調查中,支持這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網民均超過70%。
學工學農學軍是重慶特色的育人實踐
趙為糧認為,當下在重慶開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有著多種功能:促進高校教改、推動社會進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再學工農兵”正是立足重慶實際、具有重慶特色的育人實踐,重慶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6個方面開展,瞄準的正是當下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同時也與重慶發展的中心任務和地方實際緊密結合。
據介紹,重慶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在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倡導和支持下進行的。2010年9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通知》;2010年12月,重慶市委辦公廳、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又下發了《全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這在全國省級黨委、政府尚屬首次。
趙為糧說,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目的是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市情民情,增強大學生與工農大眾的感情,提高社會實踐能力,鮮活的實踐和現實生活是育人最好的教材之一,也是引導和教育青年學生最有力的例證。
重慶交通大學李雪和周佳的一篇社會實踐心得讓趙為糧記憶深刻,這篇1000多字的心得講述了兩位大學生在重慶江津破石村一家農戶里生火做飯的經過,兩位同學用柴火在土灶上燒火做飯的過程頗費一番周折,不但被嗆得連連咳嗽,還出了不少洋相。
趙為糧說,盡管生火做飯是件小事,但從這篇實踐心得中可以看到大學生的全身心投入和真情實感,完全不同于以往一些“格式化”味道十足的匯報、心得,這說明讓學生下鄉實現了實踐活動初衷,大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不僅僅是深入農家的大學生受到了教育,那些到政府機關實踐的大學生也知道了“頭頂光環”的公務員的真正內涵,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察學院08級學生王偉告訴記者,通過在重慶公安局渝北分局沙坪派出所20多天的實踐,體驗到了警察的艱苦與責任,收獲最多的是懂得要甘于平凡和奉獻。不少在當地政府機關實習的大學生們說,以前只道考公務員難,現才知道做公務員也難,做好簡單的事情、有平和的心態才能做好工作、融入社會。
除了上述活動,重慶的大學生實踐活動還包括組織全市大學生到企業生產和服務一線,與工人一起做工,了解生產流程,提高操作技能,當地已有部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建立起學工活動基地;學軍活動則包括軍事技能訓練、軍事理論教學和國防教育活動,重慶警備區和市教委負責選擇和建立學軍活動基地,選派優秀指戰員擔任教官。
深入農村、社區和工礦企業實踐的大學生還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重慶的城鄉統籌情況、重大民生工程實施情況、農村增收脫貧情況、“五個重慶”建設情況等內容。
趙為糧認為,當下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有一些不適應,學生學習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的情況客觀存在,其中既有教材陳舊的原因,也有課程設置上重理論、輕實踐的體制性障礙。重慶的大學生實踐活動,是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和職業技能環節的培訓,是學與思,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并對其作出制度性的安排,這也正是重慶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種積極探索。(記者 郭虹 杜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