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風華正茂

又見學生畢業時……——撩開大學教育的神秘面紗

changhua2007 · 2010-07-01 · 來源:烏有之鄉
教育改革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又見學生畢業時……  

      ——撩開大學教育的神秘面紗  

   

一年一度本科生畢業的日期臨近了,校園開始喧囂:照畢業相的、開畢業班會的、舉辦小型PARTY的、……。歡聲笑語充斥校園,就連學校周邊的飯館生意也隨之興隆起來了,三五好友湊在一起推杯換盞,互訴衷腸;校園背靜之處,情侶對對,身影婆娑,惜別之時,互道珍重。令人羨慕?。耗贻p真好……?! ?/p>

   

他們當中,也許有人在憧憬著自己的美好未來,也許有人在慶幸自己考上或被保送研究生,也許有人在為自己未來職場上的拼殺而運籌,……。全國有多少地方在復制著如此的景象,我不知道?! ?/p>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照理講,在看到自己的學生畢業應該感到高興、欣慰才是。而我怎么總感覺有著一絲悲涼的感覺,是什么使我產生這種感覺?貌似說不清楚,而且這種悲涼感一年強似一年。到底是什么——我努力地尋找著,……。好像找到了點影子,是對現實高等教育狀態產生的悲涼感,這種悲涼的感覺已經到了越積越深、不吐不快的境地?! ?/p>

   

重點大學,令人神往,莘莘學子,夢寐以求。千軍萬馬,刀光劍影,你來我往,殊死搏殺,一朝中舉,耀祖榮宗。十二年的心血、自己的命運,父輩的期望,家族的面子,似乎所有的一切都系于此。今日終于修成正果,當屬人生一大幸事,可喜,可賀?! ?/p>

   

多么美好的開始,每位能夠進入大學,特別是進入重點大學的考生和他們的家長都期盼著有一個同樣美好的過程和一個同樣美好的結果。他們的期望能達到嗎?如何達到?  

   

下面我想以一個大學老師和旁觀者的雙重身份,對您的孩子——即將開始大學生活的他們,將要走過的歷程做一個描述,幫助您認識一下大學教育神秘面紗背后的東西?! ?/p>

   

序:令人作嘔的高中教育——無可奈何的選擇  

生源,重點大學的生源,幾乎無一例外地來自生源地的重點中學。不進重點中學,就別想上重點大學,這似乎已經成為“鐵律”。這些重點中學無一不是集全區、全市乃至全省之力打造而成。于是乎,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重點中學是每一個家長希望。至于如何進入重點中學,那則是各顯其能,各有各的高招:正規考試、特長特招、政策加分、額外交錢、人情關系、可能還要加上一些莫名其妙、不為人知的因素和交易……。目的只有一個:送孩子進重點中學,畢業后能考入重點大學?! ?/p>

   

因此,重點中學生源質量較高、師資條件優越、硬件環境良好自然是不爭的事實。而這樣的“優”質生源,進入大學后,卻在許多方面給人有一年不如一年感覺?! ?/p>

   

例如:極弱的目標感,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要做什么。自己的優勢是什么?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之外還欠缺點什么?更談不上什么愛好了。那些會拍兩下球就說愛好籃球、看了兩本瓊瑤小說就說愛好文學、會哼兩首流行歌曲就說愛好音樂的學生實際上連愛好的定義都沒有搞清楚。  

   

這能怨他們嗎?其實,回想一下他們受教育的過程,這又是非常自然的,我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p>

   

記得有一次教務處開會,討論學生創新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關問題。有“專家”說:“我們應該讓孩子根據興趣來選擇他們的喜歡做的事情……”。我接茬說:“一聽你就沒有18歲的孩子。你去問一問,有幾個18歲的孩子能說清楚他們的愛好,我們的中學教育有時間去培養他們的興趣嗎?他們有時間去發展他們的愛好嗎?”  

   

中學教育,特別是重點中學的教育,唯一目標就是升學率,俗稱“應試教育”。孩子們只是根據模擬考試的分數或者是根據親戚朋友、老師的推薦,或是根據父母的意志去依次選擇社會上熱炒的專業。隨著年輪的變化,熱炒的專業也在變化。我們看看近幾年經過熱炒又逐漸趨于正常的專業:計算機、會計、工商管理、會計、生物、國際金融、通訊、新聞、法律……”。不知道今年又在熱炒什么專業?! ?/p>

   

本人做過一些調查,有部分學生在畢業時,你問他,你喜歡這個專業嗎?答曰:不喜歡。接著問:那你喜歡什么專業呢?回答竟然是無語,大概就是表示無可奈何吧。  

   

于是,網上就出現了對大學生的調侃建議:  

如果你是剛入學,你實在不喜歡所在學校的專業門類或所在學校沒有你喜歡的專業門類,退學回去復讀;  

如果你是大一,你的學習成績還可以,申請轉換專業或在所屬專業門類中選擇相對喜歡的專業;  

如果你是大二,你仍然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修個自己喜歡的第二專業。當然要多破費一點啦;  

如果你是大三,請你全力以赴準備考研,可以跨專業考也可以考本專業的,盡管可能你不喜歡本專業;  

如果你是大四,你還是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也沒有能力考上研究生,那就請節哀順便吧。恭喜你,你被上大學了?! ?/p>

   

實際上,很多當年馳騁高考考場的學生是“被上大學了”?! ?/p>

   

 “這二十年經濟擴張、物質豐裕、資訊發達、中國日漸卷入全球化的過程,也是意識形態死亡的二十年。我們曾本能的相信,這種環境將孕育出更獨立、更自由、對世界了解更寬闊的一代人,而他們將把中國社會帶入一個新階段。但事實好像并非如此。我發現他們對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讀書時被認定為必須知道的人類歷史和重要人物,他們幾乎都很陌生……”——某博客摘抄?! ?/p>

   

同感啊。我們的高中教育,除了使學生學會考試之外大概就不剩什么了?! ?/p>

   

真是應了一位中學老師在家長會上對家長們的所言:“現在的孩子,玩都不會玩,唯一的喜好就是電子游戲”?! ?/p>

   

缺失的東西遠不止這些,列舉幾項:  

人文教育的缺失導致道德水準嚴重下滑——基本的禮、義、廉、恥感都在弱化;  

情感教育的缺失導致情商極低——在他們的記憶中,好像沒有什么能夠感動他們;  

   過分的自我意識導致團隊精神的淪喪——以為靠他自己什么都能成功;  

   保姆式的教育導致自制力極差——全省的尖子淪為留級甚至退學的事例屢見不鮮;  

   精神世界的極度蒼白——您要是與他們談些理想、信仰、意識形態、xx精神的話題,會被認為是您的腦袋被驢踢了或是進水了。  

   ……  

   

   不用舉例了,這種例子太多了,走進大學校園,俯身皆是。這就是我們目前大學絕大部分生源的現狀?! ?/p>

   

面對這種高中教育,您還不得不接受,要不怎么稱之為無可奈何的選擇呢。不接受,您的孩子就上不了大學。上不了大學,素質再高也是空話——連大學都上不了,還有什么臉面談素質。  

   

于是乎,應試教育周而復始,愈演愈烈,實打實地從娃娃抓起。君不見,現在的家長從自己3歲多的幼童開始就為升入重點中學做準備了,比“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口號的落實要實在的多?! ?/p>

   

大學:一幅濃墨重彩的渲染畫——亦真亦幻,霧里看花  

似曾記得有渲染畫這么一詞,好像比較適合于形容我所看到的大學?! ?/p>

什么是“渲染”,百度一下,有如下解釋:  

中國畫技法的一種。也稱暈染。  

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托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屬輔助性用筆。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畫面,以烘染物像,增強藝術效果、質感和立體感。  

物像襯托。指物像間的襯托?! ?/p>

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對所寫對象作突出的描寫、形容、烘托?! ?/p>

事物鋪張。指對事物鋪張、夸大。記敘文中,運用渲染這種表現手法,對文章中環境和人物著意描寫、烘托,以加強氣氛,深化主題。  

   

這種解釋太專業了,本人不是學美術和文學的,真是隔行如隔山。琢磨了半天,終于弄明白了:簡言之,就是輔助一些不真實的東西,讓您增加對主體真實感的認知?! ?/p>

   

當我們的家長通過各種媒體查看要給孩子填報的學校時,迎面而來的是學校各種各樣的宣傳信息。從學科建設、學術水準、學術梯隊、教師梯隊、硬件設施、基礎建設到后勤保障應有盡有。重點大學人才濟濟,宣傳當然不能落后,還應該突出宣傳我們的特點,要不怎么能體現出我們是重點大學呢?! ?/p>

   

學科建設當然是國內領先的;  

學術水準當然是世界或接近世界水平的,至少也是國內一流;  

學術梯隊當然是院士+博士后+博士+碩士;  

教師梯隊當然是i名教授+j名副教授+k名講師(其中i盡可能的大,k盡可能的小);  

硬件設施(實驗室)無以倫比,有照片為證啊,規模宏大,整齊劃一,氣勢磅礴;  

國際交流沒得說,友好往來是三天兩頭,3+1,2+2的培養方式更是誘人眼球;  

基礎建設更是明亮的教學樓+寬敞的宿舍樓+安靜的圖書館+綠草如茵的運動場+壯美的體育館;  

后勤保障幾乎是完美無缺,醫院+食堂+商店+浴室+幾乎您所想要的一切;  

還有令人瞠目的學生活動,那叫一個豐富多彩,那叫一個五顏六色,那叫一個個性十足,今天這個活動月、明天那個活動周,鑼鼓喧天、條幅滿院……?! ?/p>

還有絕大多數家長根本搞不清楚的名詞和培養方式,什么入學就是導師制、什么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全程呵護、什么培養方案的個性化設計、什么第二專業培養了、什么大二就進實驗室、大三就跟導師做課題……?! ?/p>

家長最關心的就業率,自然都會高達9x%……?! ?/p>

   

如此之好的高校,您的后代如果入讀,憑借自身之天資、挾重點高校之雄風、借助一點名師之點撥,如果再讀個什么研究生之類的……,那架勢,雖說不太可能拿到諾貝爾獎,估計差的也不是太遠了。  

   

沒跑了,還等什么,就她了,此學校不上,還上什么學校?! ?/p>

   

我們在宣傳上看到的東西是真的嗎?我只能告訴您:“不是假的”。那你為什么不肯定地說“是真的”呢?由中國語言表達方式帶來的直覺告訴我們:兩個答案有區別?! ?/p>

   

“不是假的”是指對外面的觀眾而言,學校所說的、所做的都是有案可查的?! ?/p>

“是真的”是指對學生而言,學生真正“享受”到的部分。  

   

當您的孩子告訴您有些實驗設備自打高校評估前買來,評估后就再沒人用過時;  

當您的孩子告訴您由于課程的安排而根本無法享用什么個性化培養方案時;  

當您的孩子告訴您令人尊敬的博士講課效果還不如中學老師說的清楚時;  

當您的孩子告訴您上完一年大學后連班主任都不知道姓什么時;  

當您的孩子告訴您第二專業只是一種“交錢、授課、‘考試’、發證”的“默契”時;  

當您的孩子告訴您畢業設計導師只在答辯時見過幾面時;  

當您的孩子告訴您號稱4年的本科教育實際只有3年時;  

……  

您會是什么感覺,但您能說當初接受的信息“是假的”嗎?!  

   

孩子的大學:2400課時的學習過程——“充實”的本科專業學習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2008年,針對理工科專業),每個專業按如下課時分配專業學習時間:  

政治、法律約290課時;  

英語約290課時;  

體育約150課時;  

文、史、哲選修約70課時;  

總計約700課時?! ?/p>

   

剩下的是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等加起來1700課時左右,總學時控制在2400課時左右。  

   

各學校之間有差異,但差異不大。這些課程如果按照4年的時間安排會非常充實并輕松,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安排的。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也不可能這么安排。  

   

所有的課程及教學環節加起來2400課時,不算多。大概算一下:4年,每年600課時,減去假期,每年按300天算,每天不過2小時,老師講1小時,學生配套學習3小時,每天不過8小時。娛樂、休息10小時,還有6小時的自己支配時間,學生可以獲得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比高中學習寬松多了?! ?/p>

   

考試好過嗎?好像沒有聽說我們的高校有高淘汰率的說法??荚嚥患案?,補考總能過吧。再加上師哥師姐們前赴后繼地以死抗爭(學校最怕的就是這個,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出了人命,學校還不得昏天黑地啊。有消息說, 2009年僅部屬院校就“掛了”40幾個,當然不完全是因為學習的原因),誰還敢動不動就給我們不及格呢?! ?/p>

   

能進入重點大學的,當屬“人精”,不出意外,肯定畢業,畢業后弄個白領什么的干干應該沒什么問題吧?! ?/p>

   

怎么搞的:大學只有三年——學??煞裢宋乙荒甑膶W費  

乍看題目,有點異樣的感覺,但實際上確實如此。原因,就是因為考研究生和就業。  

   

考研日期為每年的1月中旬到下旬之間,重點高校的考研學生約占同屆學生的80%~85%,而且這個比例正在迅速上升,達到100%已經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事情了?! ?/p>

   

可想而知,大四上半年安排的課還有人上嗎?實際上,各重點高校都盡可能將四年課程壓縮在三年內完成,以保證考研學生的復習時間,即便在大四上學期安排課,也只是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對學生而言跟沒有也差不多。應該60人的課,來個15、20人已經很不錯了。老師會給他們不及格嗎?讓那么多學生的前途,家長的期待,斷送在你這個“沒有人味”的老師手中,你那不是自尋煩惱嗎?! ?/p>

   

大四下半年,主要教學內容是畢業設計。考上或保上研究生的學生(重點大學的這類學生約占畢業生總數的30%~35%)雜念少一點。如果導師在意,這部分人中間還有部分人安心做畢業設計;還有一小部分考研學生屬于研究生調劑的范圍,等一切事情都搞定,時間已是5月初了;剩下的人面臨找工作或安排畢業后的去向,今天這里面試、明天那里筆試、后天又不知道什么公司或企業要試用一下。還有心思畢業設計嗎?那些畢業設計的“成果”可信嗎?老師面對這樣的景象,還有心思指導畢業設計嗎?您就自己琢磨吧。  

   

我們再粗略地算一筆賬:2400課時,3年,每年800課時,減去假期,每年按300天算,每天2.7小時,老師講1小時,學生配套學習3小時,每天將達到10.7小時,娛樂、休息10小時,還有3小時的自己支配時間。這才是接近真實的大學前3年的時間分配。若加上遠不止1:3時間比的外語學習、相應的4、6級英語考試復習以及各類自己希望參加的證書考試,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已經極少了(當然,也有遠達不到1:3時間比的課程,如政治、法律、體育、文、史、哲選修課等,但基本上都被英語的學習占用掉了)。如果您的孩子還要參與其他活動,要嘛提高學習效率,要嘛降低學習質量。  

   

當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甚至更長一點的適應期后,開始進入“被填鴨期”,約兩年。大量的課程被壓縮在這段時間。  

……。  

   

“被填鴨期”過后進入到“消化期”(大三下半年開始),這段時間是學生對本專業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剛剛有所了解、開始進入到理論結合實際及基本工程技能的培養階段?! ?/p>

   

但不幸過早地到來了,學生將面臨如何選擇的問題?! ?/p>

   

考公務員,好主意,金飯碗啊。不行,競爭太激烈,好幾千比1啊。再說了,還不是在一個層面上的競爭。你看,為了一個職位,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 ?/p>

   

畢業后直接工作,不錯的選擇。但現實是找工作不易啊。更何況,一個小本本能找到什么工作,會有什么待遇呀。看見沒有,招一個清潔工都那么多本科生去搶。還是拼一拼考研究生吧,咱怎么說當年高考時也是佼佼者啊。  

   

考研和上課學習,如何選擇?如同在中學教育中,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應如何選擇的道理一樣:選擇硬道理啊。  

   

什么是硬道理?考上研究生是硬道理——連研究生都考不上,還奢談什么自己是高素質人才。沒看見嗎,連門衛都快是本科畢業生了?! ?/p>

   

那些專業課學習怎么辦,別扯淡了,上了研究生再說吧。  

   

怎么上研究生呢?保研,指標太少,一個班3、2個,把握不大?! ?/p>

   

考研,就要考慮復習時間的安排了。經過半個學期的思考,父母堅決支持的表態,親戚朋友的撐腰打氣,看看周邊同學的摩拳擦掌,聽聽優秀師哥師姐的扇忽,幻想一下自己帶上碩士帽的英姿,想象一下碩士畢業后的白領生活。一時間,腎上腺素快速分泌,美好理想讓人血脈噴張:干,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p>

   

立馬交錢、報班、聽課、制定復習計劃。在床頭旁、書桌上(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寫警句、錄名言,讓大師的語言時刻激勵著自己?! ?/p>

   

一花引來萬花開。思想引發行動,行動會引發新的行動,學生們立即將想法付諸實踐?! ?/p>

   

那專業課學習怎么辦——老子就不信,基礎課都頂過來了,專業課老師會不讓老子過,考上研究生是硬道理?! ?/p>

   

研究生,研究什么?管他呢,研究“生”唄。你不研究,就是個“死”?! ?/p>

   

此時,離大三結束大約還有一個月。接下來的大四情景我們已經描述過了。  

   

隨著本科文憑的泛濫,碩士文憑的貶值,會不會有朝一日大學變成兩年半。這種擔心實際上已經開始現實化,每年從5月份開始,就有學生參加這個輔導班,那個提高班,為考研做準備了。課程是不能再壓縮了,再壓縮學生就要通宵上課了?! ?/p>

   

三年就三年吧,國外不也有本科三年的教育體制嗎。例如德國教育體制改革后,本科的教育就是三年啊。有興趣的同仁可以看看德國大學的網站,比較一下就知道什么是此三年不是彼三年了?! ?/p>

   

很重要的一點差點忘了:我可是真金白銀交了4年的錢啊,學校是不是應該退給我1年的學費,退半年的也行啊——估計是懸了?! ?/p>

   

畢業了:四年后的感慨——我怎么什么都不是  

如果在大四之初問學生這么幾個問題:  

你想做什么  

你能做什么  

你的優勢是什么  

你做過什么,誰能證明  

你會發現,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出來?! ?/p>

   

如果我們做一個調查,會發現真正喜愛并準備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學生比例并不高,能夠達到50%就已經是高比例了。一不留神,我們的專業教育儼然已真正變成 “通識”教育了?! ?/p>

   

這種“夾生飯”式的教育過程,結果不用說您也知道,本科生找不到工作也就不足為怪了(盡管本科生找工作難的原因有很多)。本科工作越不好找,學生們就越渴望上研究生,學校也會為盡力為學生提供時間上的保證,畢竟考上研究生的多少也是學校的顏面啊。反過來,考研潮又加劇了本科教學環境的惡化,形成了典型的惡性循環?! ?/p>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您孩子入學時,那令人目眩的專業承諾:  

   

培養目標(中英文對照):  

本專業培養的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能積極適應新科技發展和市場經濟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具有較寬厚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具備xxxx理論和xxxx基礎知識,能從事各類xxxx理論和xxxx研究、教學、科研開發、產品設計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p>

   

如果您受過理工科高等教育,您認為如前所述的培養過程和時間安排能培養出高等工程技術人才嗎?估計答案為“否”的居多。如果答案為“是”的居多,怎么會有那么多“高等工程技術人才”找不到工作呢?!  

   

反過來說,您能說這個培養目標是假的嗎?顯然不是啊,您看看課程的安排、實驗的安排,哪一個不是為培養“高等工程技術人才”而設立的。那怎么理解呢,請您慢慢理解,如果實在理解不了,就全當是在欣賞一幅“渲染畫”罷了?! ?/p>

   

基礎是寬泛的,理論是學過的,專業是夾生的,實踐是缺失的,技能是沒有的——就是我們目前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的眾生相?! ?/p>

   

真是應了那句話描述學生本科4年的話:第一年豪言壯語,第二年不言不語,第三年自言自語,第四年胡言亂語?! ?/p>

   

您不要懷疑本科畢業孩子的感覺,他的感覺是對的——“我什么都不是!”  

   

我反過來問,這樣的培養過程,又能是什么呢。  

   

我不想拿個例來證明我所說的是錯的。我們知道,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研究是不能靠個例或特例來解釋問題的,而是關注某種趨勢。根據我的有限了解,大家是彼此彼此,有的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p>

   

幸運:終于成了“人上人”——令人“期盼”的研究生教育  

 “咱上研究生了,還是重點大學的”。一時間,家長祝福,同學羨慕,異性朋友似乎都在不知不覺中多了起來,“受人尊敬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p>

   

接下來,趕緊找導師。當然要找“牛人”當導師了。上上網查一查,先按成果多少排排隊。按道理講,成果越多,應該越牛。  

   

重點大學嘛,牛人自然多。牛人們每年的成果真可謂車載斗量:發表m篇論文(m小于2位數的還算是牛人嗎?其中還得有幾篇是SCI/EI牌的),申請了n個專利,論著出版o本,主持課題p個,為研究生授課q門,為本科生授課r門,參加國際會議s次,畢業研究生t名,指導畢業設計u名……,其他的事務性工作wxyz不計其數。牛人嗎,怎么著也得有個什么主任啊、董事啦、常務理事、秘書長之類的頭銜吧——無語……,“I絕對服了YOU”。像我這樣的,就剩下被感動的熱淚盈眶的份了?;仡欁约旱囊荒?,羞臊的連自殺的心都有了,大有愧對黨和人民培養、愧對偉大時代的感覺。怎么說呢?能與牛人們為伍、能給牛人們當一把“綠葉”也算是一種福分吧?! ?/p>

   

您信嗎?還不由得您不信,真憑實據放在那里,能量守恒定律都可以被證偽。那是怎么回事呢,您就自己慢慢琢磨、品味吧?! ?/p>

   

記得在一個春節小品中,范偉有一句臺詞“(都是兩口子),人的差別咋就那么大呢?”。事實證明,人的差別就是這么大。本人為本科生上兩、三門專業課已經覺得非常累了——課件要更新、實驗要核實、課堂演示要準備、作業要看;時不時的還要寫點“論文”,搞點“科研”,以保住飯碗……。咱是不是也要創新一下、與時俱進一下啊,如果每個輪回的東西都一樣,自己都覺得對不起學生?! ?/p>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大學老師就不應該像你這個當法——太軸實了。  

   

“太軸實了,也太夸贊自己了吧,還要臉嗎?”自責中……。記得畢業設計快結束時,有學生問:老師,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嗎?我內疚地回答,估計是沒人看,我也沒有時間全看,只能是粗略地看看,指出應該注意的地方,告訴你們怎樣寫論文。學生說:這里還有一張評閱人的評閱意見表呢。是啊,怎么填呢——估計所有的帶過畢業設計的大學老師都知道怎么填。  

   

理工科,像我這水平的,帶3、4個研究生,就足以把我累個半死。牛人帶個20、30人跟玩是的,還得為其他學校的研究生當評委,少說也得評個10幾20個才能與身份相符吧(研究生論文的文字量可是本科生論文文字量的2-3倍,3、4十本摞起來估計有等腰之高。……,不能不佩服,牛人自有牛人之處)。老美、老德的狗屁教授算什么呀——“數風流人物,還看我朝”?! ?/p>

   

牛人桃李滿樹樹滿園,不可能每個都照顧到,只好統一施肥打藥,桃李熟了自己掉下來,統一貼上標簽(其他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標簽)就可以“上市”了?! ?/p>

   

施肥打藥也得靠人手啊,沒關系,牛人手下有的是博士后、博士,就是專門伺候你們這類小碩的。如果你畢業時,牛人還能叫出你的名字就很不錯了?! ?/p>

   

剩下的事情就是聽著師哥師姐們的吆喝干活吧:提取顯著性因子,選擇實驗水平,安排正交試驗,然后就是……。除了聽課,看文獻之外,當你把設計的實驗做完了,估計你的PAPER也就差不多了?! ?/p>

   

這是一類研究生?! ?/p>

   

牛人具有號召力,影響力。在中國更是如此。  

   

不是有位中國人花了211萬美元與巴菲特共進了一次午餐嗎。這可是一生的榮耀啊。  

   

金色大廳,大家都聽說過吧,國人將其稱為音樂殿堂,中國的藝術家無不向往的地方。能在那里開上一場音樂會,留下幾張演出影像,身價在國內立刻倍增。一次偶然的機會,到奧地利小憩幾天。慕金色大廳之名、受朋友之邀,在那里觀看了一場中國“藝術家”的音樂會。那天有點事,去晚了,進去時,正趕上xx市xx區文化藝術館的一位“歌唱家”在引吭高歌,接下來是xx省歌舞團的“藝術家”、xx市少年宮的小“藝術家”、……。在精彩的演出中,我差點暈過去?!鹕髲d是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排練場,平時可以出租作為演出場所。于是,國內的“藝術家”如過江之鯽、趨之若鶩,都希望在金色大廳留下自己演出倩影的照片。大牌的“藝術家”去的差不多了,開始中、小牌的去了。可見“名牌”效應在中國的力量?! ?/p>

   

咱是中國人,不能免俗。能找到牛人做導師,絕不找非牛人。  

   

萬一運氣不濟,沒有找到牛人做導師,怎么辦?沒有關系,又不是你一個人運氣不濟,牛人再多也是少數。非牛人導師也行,咱不還是重點大學畢業嘛?! ?/p>

   

一根網線、一套電腦,路由器一裝,3平米一個的隔斷一打,師兄師弟,師姐師妹,不偏不倚,一人一份,實驗室就有了……?! ?/p>

   

什么,“網吧”?你有沒有搞錯,社會上那叫“網吧”,我們這里叫實驗室。仿真軟件一裝,咱就開始研究了?! ?/p>

   

你問我,我是哪個專業的?老外了吧,哪個專業沒有仿真軟件啊,莊稼都可以在計算機上種,還不受季節、天氣的影響?! ?/p>

   

你說什么,研究水平?絕對沒問題,要數據有數據,要模型有模型,精彩絕倫的“實驗”效果,連老板都沒見過,發篇SCI畢業沒有問題?! ?/p>

   

英文水平?告訴你吧,咱那套仿真軟件功能那叫一個齊全,光架構就20個G,基本庫還沒有裝。軟件光盤給你你都不知道怎么裝。據說是老板前兩年當訪問學者時“偷”回來的,不學3個月估計連基本的仿真都做不出來。瞧,我旁邊的師姐,折騰這軟件快10個月了,剛完成一個過程的仿真。給你點開幫助頁面看看,全英文的。你想咱哥們兒畢業時英文能差嗎。  

   

說啥,理論水平不夠?看你就是一死讀書的料,連新聞都不看的主兒。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開展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改變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學術化傾向”,并選擇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各30所左右確定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這消息你難道都不知到嗎?咱這水平畢業肯定沒問題。  

   

研究生生活開始了,先把涉及到課題的本科知識補一補,當年不是考研去了,沒好好學嘛。說實在的,關系也不是很大,用多少看多少就行了。再聽一些學位課,讀文獻,做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寫論文,修改論文,發表論文。  

   

老板偶爾指點一下江山,你隨之激揚一下文字,文憑基本不會不到手?! ?/p>

   

這是一類研究生?! ?/p>

   

老板從外邊攬回一些工程項目,學生參與其中。圖紙設計、硬件安裝、軟件編程、整體組裝、聯機調試、現場實驗……。基本上是一個全活。  

   

具體研究內容是什么,好辦。一個工程項目,那么多的環節,哪個環節提出來點問題,都夠學生研究半年的。這些是次要的,關鍵是要把活干漂亮了?! ?/p>

   

這又是一類研究生。  

   

老板術有專攻,商海馳騁,小有斬獲,自立公司,研發銷售,需要人才。  

   

加入公司“生產一代、試制一代、研發一代”的團隊,讀完了研究生,商海的滋味都嘗過了。萬一得到老板青睞呢,未來的工作都不成問題了。竊喜中……。  

   

這也是一類研究生?! ?/p>

   

一年的基礎課,一年的實驗室,再加上半年的論文和找工作……。二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好像有的學校研究生只有兩年)結束了。終于到了那一天——“我們畢業了”?! ?/p>

   

畢業了,無論學生屬于哪一類研究生,學到了什么,只有學生自己最清楚。研究生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取決于學生投入了多少,是如何投入的。導師僅僅是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臺,學生別指望導師整日抱著你培養。稍不留神,可能就“被上研究生”了?! ?/p>

   

實際上,就工程應用技術領域而言,所謂科學研究只是一種普通的職業,并不比其他職業更神圣。尤其是現代的科學研究活動,更是越來越趨向于職業化,規范化,越來越依賴于大規模的投資和規范化的管理。并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活動都需要高智商,因為科學研究活動活動越來越規范化,科學研究活動也就變成了一種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論上說,只要經過系統訓練,具備基本相關專業知識的人都有希望掌握這種技能,只要他喜歡從事這份工作?! ?/p>

   

研究生則是經過了這種系統訓練并掌握了這種技能的一員?! ?/p>

   

到此,我們對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過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p>

   

幾點說明  

看到上面的文字,您可能認為我是一個“憤青”,認為我是那種在高校中志大才疏、郁郁寡歡、恨人有笑人無、整日妒火中燒、見不得別人紅火的那種人。錯了。我熱愛我的工作,我熱愛孩子,希望他們能健康成長。我也有孩子,我的孩子也是在這種氛圍中完成其學業的?! ?/p>

   

在高等教育中,每個學科有其都有其各自的教學規律。上面的文字是以機、電類專業為大背景描述的?! ?/p>

   

任何一所院校的發展,都是由小到大,專業由少到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需求變化,逐步形成自己的專業組成和社會影響力。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謂主流院校和非主流院校、主流專業和非主流專業的模糊概念。既然是模糊概念,就不容易說清楚。舉幾個簡單例子:  

   

xx服裝大學應該是服裝行業的主流院校。如果該大學中設有播音專業,大概這個專業就不應算是該大學的主流專業了。  

xx傳媒大學應該是傳媒行業的主流院校。如果該大學中設有動物醫學專業,您能說這個專業是該大學的主流專業嗎?  

xx工業大學,其主流專業應該是以工業工程領域學科為主?! ?/p>

xx農業大學,其主流專業應該是以農業工程領域學科為主?! ?/p>

……  

   

由于歷史的沿革,時代的發展,學校的合并,還有許多以地域以及省市名稱命名的大學:華東……大學、華中……大學、西北……大學、……。  

   

無論學校的名稱是什么,一定有她自己的主流領域、學科和專業。類推下來,就可以組合出以下4種可能:  

主流院校的主流專業  

主流院校的非主流專業  

非主流院校的主流專業  

非主流院校的非主流專業  

   

一般而言,主流院校的主流專業在就業、考研等方面要好于其他幾類。例如:每年11月份,會有專場的招聘會,工作基本有保障,保研比例比較高等。這些都導致主流院校的主流專業的本科教學環境相對良好。而本文中的文字主要是以除“主流院校的主流專業”外的其他幾類為大背景描述的。  

   

在上面文字中,對您認為是負面的東西,我不參與,但我也不反對別人參與。這些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有其存在的土壤和理由,我只是客觀地敘述而已。實際上這類東西遠不止于此,只是與您孩子進步與否的關系不大,咱就不說了?! ?/p>

   

在上面文字中,我沒有一點貶損大學教育的意思,只是告訴您一個真實的大學教育過程。告訴那些對高等教育過程不甚了解或仍沉浸在當年自己接受高等教育回憶中的家長,目前真實的高等教育過程是什么樣的。希望家長能在亦真亦幻的高等教育場景中,告知孩子,他缺什么,應該在大學中得到什么,應該怎么做,應該如何選擇。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進了大學就高枕無憂,那樣有可能會在自我陶醉中落得一個什么都不是的結果?! ?/p>

   

不管怎么說,重點大學是我國教育系統的優質資源。孩子能進入重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位家長的一大幸事。要提醒的是:鑒于我國高等教育現狀,應盡早運籌帷幄,不要到三年后才發現,您的孩子什么機會都沒有了。  

   

實際上,這種不如人意的高等教育現象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知道和了解這種現象的人不在少數。于是就出現了學生高考前的兩種選擇:參加高考和逃離現有的教育體制。  

   

參加高考是絕大部分高中畢業生的選擇。逃離現有的教育體制雖是一小部分人的選擇,但近幾年來放棄國內高考轉而參加國外高考的人數逐年增加說明了什么呢?  

   

特別是父母有一方在高等教育系統工作的城市生源,家長對現行高等教育系統存在的弊端看的清清楚楚,但又無力改變,最佳的方法就是逃離或躲避。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現有高等教育體系的不信任。  

   

試想,一個老師都不愿將自己的孩子送入自己就職的學校就讀,這所學校在家長眼中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p>

   

進入重點大學后,學生的選擇無非有以下2種:  

隨波逐流:這是絕大多數學生的表現形式,約占80%-85%左右。  

朝自己的目標前進:這是少數學生的表現形式,約占15%-20%左右。  

   

到底如何渡過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接受高等教育階段,使遺憾降到最低?推薦兩篇網文,一篇是說如何渡過大學時光的文章,另一篇是說如何渡過研究生時光的文章。巧了,兩個孩子都來自華中科技大學,而且都是理工科的女生。  

http://news.cau.edu.cn/discussion/show.php?id=1991  

http://bbs.kaoyan.com/t2970013p1  

   

重復一遍:我不想拿個例來證明我所說的是錯的。我們知道,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研究是不能靠個例或特例來解釋問題的,而是關注某種趨勢。根據我的有限了解,大家是彼此彼此,有的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p>

   

如果有弊端:弊端何在——也許每個人都應該思考  

提幾個答案似乎是唯一,好像又不是唯一的問題?! ?/p>

   

誠信應該為本嗎  

曾幾何時,應該是在年幼之時,我被告知誠信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幾十年過去了,發現這樣的說法正在被顛覆,而且正在顛覆我們的“象牙塔”。弄虛作假,沽名釣譽……,如果僅是如此,我們還可以認為是為了增加對主體真實感的認知而采用的“渲染”手法,充其量就是“渲染”過度。  

   

但實際上并沒有到此打住,學術造假甚至詐騙的事情已經屢屢發生。最著名的也許當屬上海交大的“漢芯”事件了。距“漢芯”事件左右不長的時間(具體時間記不太清了),發生了韓國黃禹錫造假事件(看來外國人也干這種事)。值得注意的是兩國處理同類事件的方式好像有差異(可上網瀏覽)。不知是不是這種差異的影響,國內教授學術造假、論文抄襲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隔三差五的,就有此類事情被曝光,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學術批評網主持人楊玉圣統計,國內幾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經傳出有學者“涉嫌”學術造假或腐敗,被點名或被質疑卷進學術造假或學術腐敗的學者、教授不下百人(2008年的數據)。不知道會不會進一步發展到謀財害命。  

   

喪失誠信的行為已經在學生中開始蔓延?!澳阏f什么,考試做個弊、抄抄別人的作業、粘貼一下論文,這也叫不誠信,別太高抬自己了,真丟不起這人,這些連小兒科都算不上,這叫‘常態’,你懂嗎。……”  

   

編造題目,騙取經費,用假發票套現,已經不是研究生的專利了,不知那一天也會成為本科生的“常態”,擔心中……?! ?/p>

   

夸大其詞,過度“渲染”已不是“專家”、“學者”獲得“科研”經費的獨有利器,儼然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唯有這樣,才能得到利益?! ?/p>

   

咱都是中國人,自家的事自己清楚就行了。而偏偏就有我們的學生要把臉丟到國外去。看看這兩篇報導:《毫無誠信——美國大學拒收中國博士申請》、《50中國留學生涉嫌造假被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開除》。您能說這些事情的發生和我們高校內的誠信環境無關嗎?  

   

當孩子要出國留學時,一定會被要求將你的學歷、學位進行公證,我們如實照辦,公證書上明確注明“本公證書等同原件”。白紙黑字,言之鑿鑿,鋼印清晰,歷歷在目。但當孩子學時,材料會被退回,要求出示原件(包括各個學習階段的畢業證,甚至包括高考成績單、入學通知書等,德國的某些大學就是如此做法)。原因:我不相信你們的公證機構!  

   

您是不是有一種被人扒的一絲不掛進行審視的感覺。悲哀啊?! ?/p>

   

曾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的李希貴在其《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震撼人心的一跪》。大意是:在某大學的考場上,有一個大學生不斷在作弊,監考的外籍老師幾次警告他都不聽,最后外籍老師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當眾對著這名學生跪下來,說,我求求你不要作弊了,我寧肯教出一個成績不合格的學生,也不愿教出一個人格上不誠實的學生。  

   

造假和“渲染”畢竟還是有區別的。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感覺:有些牛吹的真是有點不著四六了。圈外的人往往是用尊敬的眼光看著圈里的人,圈里的人則是心知肚明。什么國內一流,重大成果,填補空白,世界領先……。其中“渲染”的成分有多大,就是彼此會心一笑的事(我并不懷疑其中應有的真實成分)?! ?/p>

   

學術造假肯定屬學術腐敗。我不知道過度“渲染”算不算學術腐???大概不算,因為沒有量化指標。多少算過度,誰也說不清?! ?/p>

   

如果“渲染”的好,會名利雙收,后續利益接踵而至,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渲染”的不好,對自己也沒有什么損失,將 “渲染”文件SAVE起來,下次修改一下再用。咱大家就一起“渲染”吧,你追我趕,比學趕幫超,看誰的“渲染”的水平更高?! ?/p>

   

在什么評審會、鑒定會、說明會上,最好再來一點相互提攜:今天你給我加上一個“國內首創”的頭銜、明天我給你回報一個“自主創新”的標簽、今年我評給你一個“重大專項”、明年你回饋給我一個“新技術預研”。如果利益實在不夠分,沒關系,咱們來個“共同開發”?! ?/p>

   

咱們是誰,咱們是專家。什么叫專家,那是在本專業具有特長的大家,別人有什么資格說長道短,咱們說了算?! ?/p>

   

中國古話怎么說來著,“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相互提攜,才是正道。各方領導們當然是興奮不已,今年的總結報告中又會多出幾項一般學校沒有的成果?! ?/p>

   

 “象牙塔”中對這類事的樂此不疲,見怪不怪,其輻射效果可想而知,先是近水樓臺的學生“受益”,畢業后再“傳經送寶”向社會上擴散,甚至“象牙塔”中的高手親自出馬,走向社會手把手地帶徒。于是我們的社會成為了一幅巨大的、色彩斑斕的“渲染畫”,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久而久之,假的更假,真的干脆做成假的(做真的成本太高)。倒是有一點是真的,就是人們的質疑——“有多少是真的?”?! ?/p>

   

同樣,當您看大學的時候也應以同樣的眼光,帶著同樣的疑問去看——“有多少是真的?”。畢竟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那種所謂“凈土說”已成往事?! ?/p>

   

教學應該為主嗎  

和研究機構不同,大學最基本的功能還是教書育人。能考上大學的自然都是可造之材,能不能通過大學的學習成為真正的人才,和老師的指點密不可分。能夠得到名師的循循善誘,往往可以收到“勝讀十年書”的功效。  

   

無論怎么說,學校應以教學為主,教師應以學生為主。無論怎么說學校的產品都應該是合格的學生。如果學校生產出來的是廢品或殘次品,那么無論你的教育是否是什么產業化都是失敗的教育。  

   

說到底,學生才是教育的服務對象,學生滿意的教師才是好教師。教師潛心科研并沒有錯,學校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沒有錯,打造研究型大學也沒錯。但沒有良好的教學打造高質量的本科生以保證良好的研究生生源,恐怕研究成果也就是一幅“渲染畫”。  

   

試想,按前述本科教學安排培養出來的本科生作為研究生的生源,您愣說研究生的研究水平越來越高,那不是“渲染畫”是什么?! ?/p>

   

但時下里,我們的本科教育質量的下滑態勢仍沒有止住,我們仍在不斷繪制并自我欣賞著光鮮的“渲染畫”。  

   

應該建立帶有淘汰機制的評價體系嗎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辈⑴e例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共有14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就有11個是1951年前大學畢業的?! ?/p>

   

為什么會是這樣?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嗎,很難。原因是相關因素太多,社會因素,經濟基礎因素,基礎教育因素,高等教育因素、研究生教育因素、……等等。但“可以忽略不計”的高等教育淘汰率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p>

   

進了大學,無異于進了保險箱。這幾乎成了所有家長的“共識”。近似乎0的淘汰率使得認為“自己孩子不是最次的”家長更是有一種雙保險的感覺,唯一期待的就是“優則仕”后的榮宗耀祖了?! ?/p>

   

然而,社會現實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沒有淘汰的機制或系統,都將因為缺乏競爭力而僵化和沉淪。大學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一所近似乎0淘汰率的大學,您會認為她是一所高質量的大學嗎?我們都在欣賞歐美名牌大學質量高,那就比比淘汰率吧??纯磥碜跃W上的信息與數據:  

“加州理工學院:每年淘汰近30%的學生”  

“洛桑高等理工學院(愛因斯坦的母校)淘汰率大概為50%”  

“德國碩士生平均淘汰率為27%,美國博士生的平均淘汰率為38%”  

“德國、美國一些大學的特定專業淘汰率達到80%左右”  

   

再看看清華、北大的各種淘汰率,各種關鍵字都試了,又是百度又是Google,居然僅看到了一個清華大學2007年提供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淘汰率:“每年大約有5%左右的學生不能取得碩士或者博士學位”?! ?/p>

   

看來淘汰率對各個學校都是需要保密的數字。似乎淘汰學生對學校是一種很可恥并可能招致辱罵的事情——“這年頭,你們學校居然還有淘汰?!真缺德”。  

   

沒辦法,只好拿我所在大學,根據我的統計估算拿出一個數據(可能還高估了,因為我所在學院已經是淘汰率最高的學院之一了):本科生約為3%~3.5%。研究生幾乎為0%?! ?/p>

   

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照此下去,招生廣告上標榜的、網頁上面宣傳的、新生入學后聆聽到的、令人激動不已的學校長遠規劃:什么201x年后建成國內第幾——這也許有可能。什么202x年后躋身世界x流——應屬領導在受到某種因素刺激,亢奮之后的玩笑。他就那么一說、您就那么一聽即可,不必當真。反正到了那點兒現任領導早退休了,更不會“因言獲罪”。備不住后任領導受到某種刺激后,還能夸下在多少年之內培養出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谀?。  

   

沒有淘汰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質量。如果哪一天,某所大學敢于承諾:我們的淘汰率是20%。我想那所學校真的是在她所定位的層面中離一流不遠了。如果她是二本,她將是二本中的一流;她是一本,她將是一本中的一流。  

   

學生需要淘汰,難道教師隊伍就不應該有淘汰嗎?如果只是單向淘汰,恐怕是遠遠不夠的?! ?/p>

   

大學本科教育應該如何定位  

如果我們將大學本科教育定位成適齡人口的普及教育,本人認為現在的模式挺好,也不用提高什么淘汰率,除了本人申請退學外,大部分人均可畢業?! ?/p>

   

只是按照這樣定位,人們就不要抱怨什么水平低呀、找不到工作啊等等。因為本來就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嘛,受過大學教育總比不受大學教育好吧。人們之所以抱怨大學質量低,主要是因為對大學的定位混亂造成的?! ?/p>

   

如果大學本科教育定位在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的工程師,當前的教學模式安排肯定有問題。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將四年的事情壓縮在三年里做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結果就造成如前所述的本科畢業生現狀:“基礎是寬泛的,理論是學過的,專業是夾生的,實踐是缺失的,技能是沒有的”?! ?/p>

   

這樣的本科畢業生,您說是拿他當技工使用呢還是拿他當工程師使用?如果當工程師使用,欠點火候;當技工使用又不如??飘厴I生好使,本科生還覺得屈才。用人單位怎么會使用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能干什么的本科畢業生呢?! ?/p>

   

就業的困難,造成了本科生大批涌入考研這條路,這也導致本科教學環境的迅速惡化。而“改變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學術化傾向”則說明國家準備將大部分的研究生培養定位在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的工程師上面。于是大學本科教育的定位就處在一種不尷不尬的地位?! ?/p>

   

大學本科教育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如果不盡早明確,不用幾年,大學教育有淪為研究生預科班的可能。沒上研究生的學生極有可能變成為研究生預科班的“陪讀生”。  

   

如果需要改革:我們期盼改革  

有人說中國大學的弊端是由“強化大學的行政級別”造成的、有人說是大躍進式的擴招造成的、有人說是由教育產業化的口號所導致、有人說是“錢鬧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的各種說法都有,也許是各種因素共同造就了現在大學的弊端?! ?/p>

   

網上有一篇點擊量較高的帖子《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完敗”》。何謂完敗,也許就是一無是處吧。如果說其一無是處倒也有失偏頗,君不見拔地而起的教學樓,不輸于(至少差別不大)歐美高校的實驗室,服務完備的學校后勤集團,齊備的教學、科研團隊:院士、教授、副教授、講師、實驗室系列……。現在到重點大學應聘的人員是一水兒的博士以上學歷。  

   

我想,文章中的“完敗”應該指的是高等教育中大學精神的淪喪。什么是大學精神,請回憶一下那些著名的校訓: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重德,博學,務實,尚美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  

祖國 榮譽 責任  

……  

   

當人們痛罵教育部的時候,我深深地為其鳴不平。因為教育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重大不同是教育系統是一個超大時滯、超大時間常數的特殊系統。研究生群體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本科生群體質量的高低,而本科生群體質量的高低又取決于基礎教育的質量,……。用一個時髦的詞來形容,那是一龐大的“系統工程”。  

   

我一點都不懷疑,我們的教育部早就發現了問題所在。我也相信,他們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通過改革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期盼著改革早日到來。  

   

使我們的大學成為家長心目中期待的大學?! ?/p>

   

使我們的孩子在畢業時能夠自豪地說——“我是一名大學生”?! ?/p>

   

發篇內心的感受,也算表示一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關心。  

   

歡迎致函探討?! ?/p>

QQ:723312794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久久9网站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资源在线26u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 一级a一级a爱片免费久久 |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