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學”首先是一流的學風
郝貴生
“建設一流大學”是近些年來許多大學領導動不動就大喊特喊的一個口號和目標。今年人代會上,溫家寶總理也提出建設“一流大學”問題。但究竟什么是一流大學?究竟怎樣建設“一流大學”?在筆者看來,許多教育部門的領導和一些學者并沒有真正搞清楚。近日媒體報道,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認為我國目前沒有一流大學。莫斯科大學校長和季羨林先生稱北京大學已經成為一流大學,他認為是不對的。許校長認為,一流大學有三個條件:一是一流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一大批優秀成果,三是培養一大批優秀學生。北京大學還達不到這三個條件?! ?/p>
許校長提出這三個條件確實是當前絕大多數人對“一流大學”條件的理解,筆者認為它本身并沒有錯誤。一個一流大學確實需要一流的教授人才,一流的科研成果,培養一流的優秀人才。但許校長這里提出的這三個條件只是就結果而言,究竟怎樣才能有一流的教授人才,一流的科研成果,培養一流的優秀人才?前提和基礎究竟是什么?顯然許校長沒有明確指出。筆者認為,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條件也是首要的條件、基礎、前提是一流的學風?! ?/p>
首先,大學的性質決定了一流大學首先是一流的學風。大學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它不是企業、也不是機關,而是學校。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不僅學生的任務是學習,領導的任務、教師的任務也是學習。美國學者彼得·圣吉上世紀90年代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提出要把現代企業辦成“學習型企業”,大學本身就是學校,就是專門學習的地方。既然是學習的地方,必然存在學風的好壞問題。一所大學要想成為一流大學,首要的就像一個名副其實的學校,就是要自覺培育從領導、教師到學生中存在的極其濃厚的學習氛圍。我們現實社會中一些大學名義上還是大學,但實質上已經不同程度地成為玩弄權術的官場,追名逐利的名利場,學校的“學”味早已經被大學的某些領導和學者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學不像學校,談何一流大學?
其次,一流的大師不是天下掉下來,而是“學”出來的。許多講“一流大學”的領導習慣引用梅貽琦先生的話“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由此他們認為,學?;ù髢r錢聘請幾位知名學者、教授、院士,或幾位海外博士,學校就成一流大學了。固然,知名的學者、教授、院士確實能夠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作用。但單純有這樣幾位知名學者、教授、院士,大學就可以自封“一流大學”嗎?非也。從中國當前的國情出發,某些所謂知名教授、學者、院士和海外博士未必都有真才實學。筆者曾在一篇短文中指出目前中國的大學所謂“教授”、“博導”、“大師”頗多水貨。北京大學的厲以寧、張維迎知名度確實相當高,但他們肚子里的玩意是馬克思主義的呢?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呢?另外,一個一流大學,絕不是簡單的一個或幾個真正有真才實學的大師,而應該是一大批。同時,即使引進的人才有真才實學,本身也需要不斷提高、發展。靠什么?靠學習,靠濃厚的學習氛圍?! ?/p>
再次,一流的研究成果不是單純“研究”出來的,而首先是“學”出來的。大家知道牛頓談到自己能夠成功的原因時說,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際上就是指出了學習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沒有最大限度地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這已經為無數個有杰出成就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事實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要真正有一流的優秀成果,不肯勤奮刻苦學習、不會按科學規律方法學習的人,總是尋找各種捷徑的人永遠做不到。如果說他們也有所謂的“科研成果”,只能說是東拼西湊的“垃圾”成果。目前國內流行的所謂大學排行榜所依據的許多科研成果就是這樣的垃圾成果?! ?/p>
最后,培養一流的人才歸根結底也是靠學習氛圍熏陶出來的。一個大學生的成才確實需要高水平的教師的指導和教育,但他不是靠一個兩個教師教出來的。學生的成才歸根結底是一個學校整體的軟環境主要就是指學校的學習氛圍、學術環境熏陶影響出來的。特別是學校的領導、學校的全體教師、學校整體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才往往起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媒體近兩年不斷揭露目前高校學生“厭學”現象,實際生活中豈止學生“厭學”?領導也“厭學”,教師也“厭學”,后者“厭學”是前者“厭學”的根源。在這種學校整體“厭學”的狀況下,談何“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大學”?
筆者并不反對“一流大學”的提法,也不反對大學領導追求“一流大學”的目標,筆者所反對的是對“一流大學”含義的片面理解。正是有了上述的錯誤理解。一些大學領導在追求“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之下,瘋狂地擴大校院地盤、規模,蓋大樓,不擇手段地網羅有名分地位權力的知名教授、博導和院士,以及大量引進海外博士,瘋狂地用金錢刺激教師的科研主動性,導致大量垃圾成果的出現。媒體報道,也就是在中國大學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變相地成為美國人才的培養基地,其畢業生中出現為金錢而出賣國家利益的叛國行為。這樣的大學怎么能夠成為“一流大學”呢?
許校長最后一句話“如果大學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總有一天諾貝爾獎會在中國出現。”說對了一半。這里所說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其實就是筆者所講的一個大學極其厚重的文化學習氛圍。但“一流人才”的目標絕不能定位在是否獲得諾貝爾獎。錢學森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他比獲得諾貝爾獎的一些人偉大得多。前不久,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不是對諾貝爾獎的最大嘲弄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