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辦老師——決定中國未來生死之職業
誰是決定中國未來生死之職業?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求證中國是否會有滅亡的可能、中華民族是否會有淪為亡國奴的可能。
對于此,我相信并不需要太多的論證。當然,茍且偷生似的生存基本上是無需做過多擔憂的、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哪怕是日本和印尼對于中國的屠殺行為,也不可能把中國人全部殺掉,頂多是殺一些轉移一下國內矛盾,找中國人當替死鬼、替罪羊罷了。然而,我們愿意過茍且偷生的生活嗎?不要說擁有5000年甚至7000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不愿意,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自愿”的過茍且偷生似的——說白了不是屬于人類的生活方式。
其次,什么是決定中國生死的階層——即:中國的強大(至少是強大到足以自立的程度)靠什么階層。
毛主席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對!這就是中國的依靠——青少年。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接班人、作為接受最前沿教育的接班人,對于祖國的強大有著無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如何讓青少年擁有使祖國強大的品德和能力,用經典的話說就是如何讓青少年德智體全面發展,其關鍵自然是教育。教育者,國之大事也。
那么,教育是關鍵,而教育的實踐者——基層教育工作者——則是關鍵中的關鍵。無論政策的發布或調整,最終發生作用的就是教育的基層工作者——與學生“親密接觸”的人。
由于中國教育的特殊性——應試教育難以避免的缺點,中國的小學到初中、高中——甚至是幼兒園——的教育,多是以分數為目的,不管其花樣如何,包括奧數競賽、航模比賽、作文比賽等等,其本質都是直接或間接的服務于應試,簡單的說便是兩個字:分數!因此,這一階段主要是以“智”的開發為絕對優勢地位,“體”的開發屬于輔助地位,而“德”的開發甚至是處于被忽視的地位。
我們知道,沒有“德”的人,哪怕是“智體”全面發展,也終究是一個“危險品”——甚至,“能力越強越危險,越可以作出危害祖國和人民的事情來”。于是,一個人人皆知又人人皆不知的問題出現了,中國青少年的“德”由誰去負責教育和引導?
如前所述,應試教育的制度使得中國的學生在高考前“專心致志”的“學習”,在學校,由老師監督其“學習”;在家里,由大人監督其“學習”。而最重要的“德”的教育,就會出現“想起來教育一下,有心情教育一下,閑了聊些人生教育一下”等的偶然性、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此,為什么在大學特別是大一的學生會出現許許多多的迷茫失落,其原因就在于此:他們不知道高考所代表的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的終結之后要干什么。談戀愛?繼續學習?找活干?去學生會當領導?……因為不知道要干什么,因此大學生變得越來越沒有目標,越來越“自由”。由于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什么都干。
什么都干,那干了之后呢?有些人會發現他們所要做的事,在經過了痛苦的蛻變之后漸漸的目標開始明朗、漸漸的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且不說是不是對的;然而更多的人在干了之后仍然不知道這輩子要干什么,于是他們開始迷茫、開始墮落,有的甚至走上邪路。
你看,祖國的依靠竟然是這樣的一群有著各式各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是這樣一群迷茫的人、墮落的人、邪惡的人。不要說強大,離未來也不遠了!
“干”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為什么他們仍然沒有發現真理,為什么?——因為他們沒有真理!
他們需要能給予其指導并使其尋到真理的人!
誰?誰能夠擔當這種角色?答案只能是:大學里的學生辦公室老師。
為什么?因為
客觀上:
1、他們是大學的老師而非中學、小學或者幼兒園的老師。大學的環境促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對自由的實行素質教育而非應試教育。
2、他們是聯系學校和學生的紐帶,是建立集體(學校)和個人(學生)關系的重要途徑甚至唯一途徑。
主觀上:
1、他們是和學生發生“親密接觸”最多的人。學辦老師的言行品德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建立學生對于學校情感最重要的環節。如果學辦老師道德水平低下、行為不檢點,那么學生對學校喪失了應有的母校情結,以至于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就變得艱難異常甚至舉步維艱。不但如此,由于缺乏判斷能力,如果學生對學校沒有任何正常情況應該有的感情,甚至厭惡學校,那么學生對于學校的不滿很可能會擴大為對整個社會的不滿,以至于學生認為整個社會都是如他們所見到的學辦老師那樣的品德低下、行為不檢點的人,最終學生成為有反社會傾向的人——更別提為社會做貢獻了。
2、他們可以也必須給予學生正確的人生指導——主要是如何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正確的指導,學生就會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應該干什么,應該有怎樣的人生目標。如果學辦老師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那么學生很可能會成為一群迷茫的人、墮落的人、邪惡的人。
3、他們對于“入黨”問題有很大的決策權至少是影響力。上級領導對于新黨員的選拔要通過他們,對于新黨員的了解要通過他們。如果他們盡心盡責,就可以為國家選拔真正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黨員;如果他們玩忽職守甚至以一己之好、看誰跟他關系好就選擇誰為預備黨員,則不但會腐蝕整個共產黨組織,更會讓未入黨的學生看到種種不公正和黑暗,使他們徹底喪失對美好未來應該有的樂觀情緒,反而變得“認命”,被某些局部的社會黑暗面——比如可能的“入黨不公”所打倒。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學的學辦老師是真真正正決定祖國未來生死的職業。
對于客觀上的兩個條件,任何學辦老師都是具備的。而對于主觀上的兩個條件,那就取決于該學辦老師自身的道德情操和素質了。
事實上,在當今大學里,擔任學辦老師這一重要工作的,往往不是那些教授、副教授,而多是剛畢業的碩士生。雖然學歷和資歷不能完全說明一切,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學辦老師這一應該受到極其重視的職業反而未受重視的情況。并且,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講,那些閱歷較淺的學辦老師,由于自身并不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往往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人生指導,反而是一些圓滑的所謂“處世哲學”——其實只是一些“狹隘的、不全面”,沒有經過辯證分析的僅僅是反應社會黑暗面的糟粕的處世“技巧”而已。而可悲的是,許多經常往來學辦并深受這些不良學辦老師的糟粕“熏陶”的所謂班干部、學生會成員,往往是最容易受其錯誤引導的一群人。而這群被“熏陶”的班干部、學生會成員,往往又在班級里有很大的模范作用,因此,又將“糟粕”擴散到其他班級成員身上——因為他們沒有指導,又不具備完善的辯證分析能力,于是只能盲從!
因此,坦白的講,我對當今的學辦老師任免制度的缺陷深感憂慮。當然,歷史是發展的,我相信,制度會越來越完善,大學生的素質也會越來越高,而我們的國家也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當今大學學辦老師將摧毀中國大學生
——以唯物歷史方法分析當今大學學辦老師制度的非合理性
當今大學學辦老師將摧毀中國大學生!這是我以親身經歷和辯證分析得出的一致結論。
一、大學學辦老師是什么樣的一群人
我們研究歷史事件,必須首先搞清楚事件發生的原因。同樣,為了證明大學學辦老師的非合理性,首先要搞清楚當今大學學辦老師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群人,這群人又有什么樣的特點。
由于文憑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大學招聘學辦老師也非常注重文憑——即來自什么學校。一般的講,不是太差的大學都只會招聘那些所謂的“名牌大學”的學生。這種制度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難道非名牌大學的學生就不是好學生?難道名牌大學的學生就一定是好學生?——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學辦老師是做學生工作的,對學生的成長起到非比尋常的作用,所以“名牌大學”的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招聘者的“優秀程度”。然而,這一制度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名牌大學中來應聘的學生是否是名牌大學的優秀學生呢?或者是僅僅達到普通大學學生水平的學生——甚至是雖然出身名牌大學卻本身素質較差的學生。一個可怕的令人恐怖的事實是:大學所招聘的來源于名牌大學的學生恰恰是名牌大學中幾乎是最不優秀以至于最差的學生!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分析名牌大學中各種“優秀程度”學生的不同去向。如下:
最優秀學生:出國。
次優秀學生:保研或考研。
一般的學生:找到好工作。
較次的學生:找不到好工作。
這種分類雖然存在某些因素的不完全準確性,但總體來說還是正確的。
其次,我們要把學辦老師歸類。
應聘當學辦老師的學生當然不屬于出國、保研或考研這兩類優秀學生,那么是否屬于一般的學生即找到好工作的那一群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好工作意味著好的前途和發展,而應聘大學學辦老師的一般為碩士生,就當今中國博士生都泛濫的情況下,在大學任教的特別是較年輕的老師一般都為博士生,而年輕的碩士生一般情況下是很少在大學任教的。因此,碩士生當學辦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當一輩子的學辦老師,當然他也可能通過考博士生來提高自己的學位——這將在本文第二部分討論。于是,碩士生應聘學辦老師就意味著當一輩子的學辦老師,也就意味著不好的前途和發展,也就意味著碩士生當學辦老師不是很好的工作。因此得出結論:來應聘學辦老師的名牌大學的學生恰恰是名牌大學中較次的學生。
最后,我們必須考證,是否在名牌大學中的較次的學生按照“社會平均標準”評價仍然是優秀的學生呢。
固然,名牌大學意味著好的教育和環境。因此,名牌大學的學生平均水平要高于一般大學的學生。然而,如果享受了中國最高水平教育的學生卻連一個好的工作都找不到,難道不是恰恰證明了這群學生的無能嗎!況且中國的大學錄取制度其中一個弊端就是錄取的不公平,大城市的學生考上名牌大學往往不會很困難。這兩點都意味著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在總體上是優秀的而在局部卻不盡然。因此,這就證明了這群找不到好工作的名牌大學的學生往往既是屬于無能的又是屬于不優秀的甚至是不合格的。
中國大學讓這群不優秀甚至不合格的人去擔負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大學學生的教育和輔導,去讓這群不優秀甚至不合格的人去解決中國教育制度弊端在中國大學階段的集中爆發,后果可想而知!——我想,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大學的學生素質為什么差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大學學辦老師在大學都在干什么事
大學學辦老師本來是做學生工作的,比如:分發獎學金、選舉和領導班委、下達學校指令等等,這屬于本職工作。然而,大學生特別是剛進入大學的大學生往往更需要的是思想的指導,而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辦老師。因此,大學學辦老師在做完學校給予的本職工作后,更多也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進行思想和人生的指導。那么實際上,大學學辦老師又在干些什么事呢?
首先,當然是本職工作。這會有兩種情況:1、對付本職工作游刃有余;2、疲于應付本職工作。
對于第一種情況,當然是理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辦老師就有了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干別的事:比如主動關心和探訪學生,比如為自身素質提高的學習活動,比如適當的娛樂活動等。
對于第二種情況,當然是糟糕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辦老師忙于應付學校下達的各種命令,往往自顧不暇,也就根本不可能還有心思關心學生。更有甚者,由于整天忙于本職工作,而又沒有把這些工作看作是享受,反而當作痛苦,長此以往,就會促成急躁易怒的性格。倘若如此,對于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就不可能盡心盡力的進行必要的工作,反而由于急躁易怒的性格而往往對于學生的求助感到不耐煩、厭惡。這樣,學生對于學辦老師的印象乃至對于整個學校的印象就會變得極其的差,也就喪失了對于老師和學校應有的感情,甚至仇視老師和學校,后果極其嚴重。
由于前面所述的原因,從事大學學辦老師工作的往往是較次的學生甚至較差的學生,因此第二種情況是主流情況,是多數情況。就我個人經歷的學辦老師來講也是第二種情況居多。他們疲于應付本職工作,不要說主動關心學生,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指導——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因為他們自己的思想境界往往也不高,甚至于對前來學辦尋求幫助甚至咨詢信息的學生都表現出“習慣性”的不耐煩和厭惡,態度極其惡劣!在學生群體中造成惡劣影響!
其次,如前所述,由于碩士生不大可能在大學當上教師,因此,有部分學辦老師為了自己的前途和發展而考博。然而,如果他準備考博士生,就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努力,也反過來證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考博士生這件事而非學生工作這件事上了——也就意味著他不會好好的做一個學辦老師應該做的工作。
事實上,對于許多大學學辦老師,他們的人生目標已經變得很簡單。由于他們是較次的,因此考博的也屬于少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準備在這一職位上干一輩子,頂多就是向上提拔提拔,但也本質上改變不了職業屬性。因此,他們在工作期間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對象”,然后“組成家庭”,然后“生兒育女”,然后“孩子上學”,然后“孩子工作”……整個一個循環。我忽然想起了那則故事:放羊的孩子放羊掙錢,然后娶妻,然后生子,然后孩子放羊,然后孩子娶妻,然后孩子生子……整個一個循環。兩者居然驚人的相似——可悲!
三、大學學辦老師應該干什么
以前的中國大學是沒有學辦老師的。學辦老師真正出現并受到重視是1989年的那場民族浩劫之后,政府意識到學生最需要的是思想上的指導,也因此產生了學辦老師這一職位。事實上,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學學生最需要的確確實實是思想上的指導。
在這一點上,以前的學辦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比較勝任的,就如同以前的大學生含金量比較高一樣;而如今的學辦老師幾乎不能勝任——甚至根本就沒有應該給予學生思想指導這方面的能力和意識。如前所述,由于他們是較次的學生,因此思想上也不是很先進。許多學辦老師在給學生上黨課時就暴露了自己在唯物辯證法等各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即沒有能力講述唯物哲學的精深內容,也沒有能力給予學生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指導,導致學生由于缺乏思想指導而對于社會和未來產生不切實際的、片面的認識,甚至對未來產生恐懼,不能以唯物辯證法正確分析社會的某些不良現象而認為社會是黑暗的等等極端思想。
由于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的最重要階段,對于大學生的整個人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大學生往往又缺乏成熟的辯證思維,因此,當今大學學辦老師由于自身的原因、社會環境的原因等各種主觀客觀的原因和限制,導致在大學期間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指導,甚至“以身作則”給予學生負面的影響,那么很顯然,他們不但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反而最終將摧毀中國大學生的未來!
注:本文所批判的學辦老師不包括那些因為大學制度要求而臨時出任學辦老師的大學老師,因為他們是到大學傳道授業的人,是研究學問的人,是有能力有知識的人,他們做學辦老師只是大學制度下的臨時安排,他們也不符合上述的任何特征,也因此不在批判之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