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不掛上桅桿,它就像一塊普普通通的布; 理想,不付之行動,它就像一團虛無飄渺的霧。 |
陽光灑下一片片金黃在樹葉上,在秋風中搖曳出溫暖、豐收、喜悅和美好。腦海里撥動著時光的年輪,轉眼間,翱翔已經走過了三年零五個月,三農文化節的聲音曾經響起在首都十幾所高校,而在校內翱翔連續三年獲得十佳明星社團第一名,團支部評比第一名,翱翔的足跡已經遍布包括四川北川、貴州白眉、北京民巷、甘肅民勤、廣西平果在內的十幾個省市……
2006年是三農問題得到黨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的時候,被擺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一位叫做阿武的湖南籍學生在老鄉會上遇到了波波,提出了想創建一個社團的想法。
波波是我們學校最大最有資歷的社團山諾的一個重要成員,在大二時他覺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實踐,而學校也缺一個能關注廣大農村和弱勢的群體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的社團,于是想到成立一個關注此類問題的社團。三農在農林院校是比較有基礎的,出身于農村的他們對于三農更是有著特殊深厚感情,于是他們立即開始著手準備,確定宗旨,章程,精神……
2006年五月末,一支新社團——翱翔支農與實踐社——成立了。它的宗旨是“關注三農,服務社會,塑造自我,實踐成才”。它提倡的是每一個敦厚純樸的農民所具有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有責任,有愛心。
湘西之旅,獨立江頭
社團是以湖南老鄉會和波波班級為底子創建起來的,成立后的第一個活動是緊扣我們三農和實踐主題奔赴湖南湘西一個貧困學校進行支教活動。
于是在2006年的暑假里,8名社員深入國家級貧困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夯沙鄉開展了為期十天的愛心支教活動。
支教團到達當日,當地學校老師們放起了鞭炮,學生們打起了苗鼓,用苗鄉最崇高的儀式迎接支教團的到來。
我們支教隊員們把學生分成了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初一、初二共四個班級,開設了普通話、古詩詞、新概念英語、繪畫、兒歌等課程。支教期間,還組織開展了廣播站播音、辯論賽、學習經驗交流會、籃球聯誼賽、詩詞背誦比賽、班級歌友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支教團還利用課余時間走訪了部分貧困學生,考察了當地教育、經濟、風土民情、旅游資源分布等方面情況。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苗鄉學校,因為支教團的到來而充滿了歡歌笑語。
|
在支教的過程中,波波和大家一直在探索:這種活動對于改善貧困山區的孩子的教育狀況并沒有非常大的作用,因為離去之后那里又會恢復老樣子;還有,那里的貧困孩子即使小學初中成績很好,但是由于貧困很多孩子根本沒法繼續讀書;對于廣大農村來說我們這種努力只是杯水車薪。怎樣能更有意義呢?怎樣能以我們最大的力量去幫助這些孩子呢?經過一番思考,一個想法出來了:大學生是有愛心的,并且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一個人不一定支付得起,那么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N個人呢?可不可以發動大家的力量去幫助他們呢?支教活動結束之后,我們在校園里開展了“一個宿舍資助一個孩子”系列愛心助學活動,發動學校的廣大師生共同資助湘西的貧困學生。這樣不僅在學校里開辟了一項常規活動,并且將下鄉實踐的成果擴大了。
這次湘西之旅有著許多經典的回憶。社團在成立之初,這次實踐活動讓翱翔獲得了“校級優秀實踐團隊”的稱號,它所激發的靈感又讓我們完成了北林最有創意的活動之一——一個宿舍資助一個孩子。在2006年的暑假里,我們翱翔人深入湘西貧寒山區,看到了農村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的確可以讓我們大有作為!
整合資源,打造盛世
在湘西回來之后,社團的創始團隊們馬上開始著手一個大活動——三農文化節。實際上更早的準備在下鄉之前就開始了。
活動經費、外聯資源、毫無經驗是幾大問題,學生舉辦這樣一種文化節是一個非常新鮮的事情。一切都是稀缺的。人員,成立之初就那么十幾個會員,面對一片空白要在一個新的領域描繪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畫面,太具挑戰性了!
在成立之初,波波和他的創始團隊開始瞄準了動感地帶5+1網站——一個征集高校優秀項目活動并給與贊助的網站。他們從學習怎么寫一份標準的策劃開始,搜索每個學校的三農社團,學習相關的三農文件知識……反復地討論、修改,再推倒重寫,再討論、修改、挑毛病,再修改。最后終于在幾十個方案中脫穎而出,拿到了10000元的項目贊助資金。
就這樣臨時拼湊起一個項目團隊,抓緊時間去搜集資料,各處學習儲備經驗,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大膽獨特的創意去爭取資金,我們三農文化節由一個紙上的樣品變成一個立體的實型。但是怎么去把它盤活運轉起來呢?這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聯合首都高校的三農社團,對于剛成立幾個月的我們來說,完全是一片空白。幾乎沒有一個其他社團的聯系方式,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于是幾乎每到周末他們都奔波在其他各高校里聯誼交流,最終出席參與三農文化節的高校社團有22個。即使對于一個成立兩三年的社團來說這也不是簡單的事,然而我們一下子實現了從0到22的突破。每一個社團的參與其中都凝聚了我們社員周末的犧牲及不畏辛苦的奔波,無論刮風下雨,甚至許多次找不著路,別人的白眼……
在整個文化節的中感覺似乎一直在走鋼絲,能出席開幕式的嘉賓直到三農文化節的前一天才確定。直到開幕式的前兩天,開幕式的方案還在一變再變,原本有一個方案是請“感動中國2004”的支教志愿者徐本禹做事跡報告的,直到那時,還沒能聯系到他。開幕式迫在眉睫,20多個社團被我們這樣一個剛成立幾個月的社團邀請來,我們該拿什么去迎接人家呢?大家一邊在積極地準備預備方案,一邊聯系徐本禹。好在大家都知道徐本禹是湖南人,在武漢華中農業大學讀大學,最終聯系到他是一個巧合,徐本禹那幾天正好在北京。三農文化節終于在曲折中如期進行。在整個文化節組織籌備過程中,由于人員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既是策劃組織者,又是服務人員,親自去貼每一張海報,擺放每一瓶礦泉水。
|
虛心學習,實踐探索
三農文化節的成功舉辦,讓社團的名字在首都各高校三農社團里被高度關注,打出了我們的名聲,打出了我們的影響力,也打開了我們未來更廣闊的天地。但是這并不能改變我們這類社團在所有社團中的弱勢地位。
在三農文化節后不久,社團第一次換屆,創始人波波退了,阿武成為社團第二任社長。阿武,是一個一直踏踏實實、強調虛心學習的人。之后,我們就開始利用各種機會學習,以便不斷豐滿自己的羽翼,日后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翱翔。2006年11月4日舉辦了首都高校三農社團聯誼會,2007年1月24號我社志愿者奔赴河北省望都縣寺莊鄉進行了為期五天的下鄉學習實踐活動,1月20日社長參與首都高校聯合下鄉隊赴廣西平果開展下鄉實踐活動,5月1日—6日我社志愿者奔赴河南蘭考、新鄉開展下鄉活動。在平時則經常去鄉建中心參加各種培訓,去其他學校參加社團活動和相關負責人交流學習,去老知青那里學習支農實踐經驗。
2007年,我社暑期社會實踐隊分路出擊,在北京各區調研無照小商販問題,赴貴州省黔東南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赴云南省龍陵縣開展支教活動,赴平谷區黑豆峪村開展送文藝下鄉活動,組織志愿者遠赴長沙尋找失學女生并回訪湘西受助學生。
2008年,我社寒假支農實踐隊赴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集義鄉集義村、山東省新泰市小協鎮西牛村、貴州黔東南、山西臨縣、天津薊縣開展文藝下鄉等活動,而且作為北京市級重點團隊到四川綿陽地震災區開展援建活動 。
我們在07、08年自己組織了在寒假暑假的一系列的下鄉活動,所走地點從華北到西南,從山東山西到湘西貴州云南,實踐內容從支農支教到文藝下鄉城市調研援建災區,關注人群從農村兒童、貧苦農民到打工子弟、無照小商販……在一次又一次的下鄉活動中,我們秉承著翱翔一以貫之的“不怕苦,不怕累;有責任,有愛心”的精神,與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農民們度過了一段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日子,磨礪了我們的意志,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歷。一個又一個杰出的社團骨干學生會優秀干部從我們隊員中產生。也許我們能改變的很少,但是我們用心地踏踏實實地做每一件事,更深刻地認識了社會,了解了社會,提高了我們各方面的能力,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將在未來爆發出強大的力量。
|
厚積薄發,開拓創新
經過了兩年的發展,社團邁進了第三個年頭。該是我們將自己學習的東西,整合消化,結合我們實踐經驗,推出我們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創意的時候了。2008年我們的第三屆三農文化節推出了“工友夜校”和“校園農耕”兩個重磅項目,校團委老師親自為我們揭牌,把我們社團推向了一個高峰。
與此同時,伴隨著三農文化節,三大子項目——第一屆三農人綜合訓練營、第一屆首都高校三農問題辯論賽、三農與知青論壇也分頭展開行動。
工友夜校于2008年4月開辦,在簡陋的社團地下辦公室里,利用6臺社團成員的筆記本電腦來教六個學三食堂的工友。5月份考慮推向全校,初步寫了策劃,之后經過努力取得了團委和計算機中心老師的支持。2008年第二個學期第二次開辦,共進行了14周的課程,每周兩堂課,包括最后的考核。教課內容有打字的基本指法,qq和郵箱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等。我們對助教進行了分組,點對點輔導。期間編寫了一本教材,制作了一個短片,并在三農文化節期間向媒體推廣。
開辦工友夜校具有社會效應、校園效應、自我成長等三重效應。社會效應:大學生作為文化符號,在引領時代潮流的歷史使命下,提出尊重勞動的社會價值觀,互幫互助,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動社會進步和改良。校園效應:后勤工人是校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群體,開展針對工友的關愛活動,對于創建和諧校園和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自我成長的效應:志愿服務,或者從志愿服務提升到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關愛弱勢群體。從思想的影響變化和能力的提升兩個方面實現自我成長。
2008年7月,我們向學校提出申請,準備開展國內首例校園內的都市農耕——校園農耕。開展校園農耕的想法源自古巴的都市農耕。校園農耕延續都市農耕的理念,在校園里開辟耕地,并由同學們自行管理、種植農作物,并結合堆肥技術,向更多人推廣有機農業,宣傳生態文明的理念,讓更多人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
我們把開展校園農耕土地取名為“翱翔農莊”。現階段,我們的校園農耕項目在不斷地完善,農莊的地形規劃已經成形;同學們自己動手圍上了籬笆,田地按照計劃劃分為幾個區域。農耕項目組每天會安排社員以及一些志愿者進行值班,負責從學校食堂、水果店等處收集豆渣、果皮等進行堆肥,并對農莊進行澆水等日常管理。
隨后工友夜校在校二課堂認證課上面向全校師生介紹推廣,團委書記親自到場聽課并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校園農耕被近十個媒體報道,并在山東教育電視臺新聞中播出,法國《家園》劇組成員前來錄制相關片子。這兩個項目已成為學校黨校實踐和黨支部的實踐基地,得到了媒體的持續關注,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日益彰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