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現在是有“神氣”而無“精神”
現在大學校園比公園漂亮多了,而且還不收費,里面游人還少。會盤算的人,就知道去大學比去公園劃算得多。春天來了,到武大看櫻花,那絕對是一等一浪漫的地方,不僅櫻花爛漫勝雪,更有二八才子佳人如云,冬天滑冰去,北大的未名湖那景致絕對不輸于室外滑雪場。那些室外滑雪場還沒那么多風景可看,整個廈門都沒廈大那得天獨厚,廈大是:“外臨白城海灘,內擁芙蓉湖,依山傍海,景色相得益彰”,又是海又是湖,看完海景觀湖景,走累了在校園隨便找個角落一坐,看哪都是風景。
很多高校爭相征購土地、大興土木,甚至一個大學就成了一個“城”,“城”內大樓鱗次櫛比,至于有多少大樓擺設意義大于其實用價值,自然只有大學自己知道。可以說,現在我們的一些大學在硬件建設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國外的知名學府,哈佛大學占地面積為2300畝,普林斯頓大學占地1820畝,我們很多大學占地面積超過5000畝,這些世界名校與中國的一些大學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我們的大學教育是足夠繁盛,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學生人數,我們擁有最豪華的校園,但是,我們的大學卻有“神氣”而無“精神”。剛剛去世的科學巨匠錢學森說中國大學缺乏創新精神,所以培養不出頂尖的人才。如今中國的大學已經完全官僚化了,大學沒有自我的風格,沒有自我的目標。中國當代大學的內在精神缺失,中國所有的大學,在精神上被集體閹割了。
大學里重要的一個精神,就是獨立,不人云亦云。獨立是和創新掛鉤的,不獨立就不會有真正的創新。現在很多大學,被太多的功利主義充斥,學生高考完,就在想著那個專業畢業了收入高,錢包能早早鼓起來,而大學也就迎合了社會上的這種期待,也在鼓吹著就業率。
我以為大學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培養出合格獨立的人才,就業又怎會是增加大學份量的砝碼?大學的砝碼在于能為這個社會,為這個國家培養出多少杰出的,愛國的人才!但是現在的大學,大學生比的不是能和誰進行一場針鋒相對,酣暢淋漓的學術爭辯;而是看考試怎么過,怎么能拿獎學金。等到快畢業了,又在想著找什么樣高收入的工作。一個字,大學已經深深被錢眼套牢了。捐獻多少錢,可以在校慶的碑文上銘刻下自己的名字。哪個大學,國家又劃撥了多少巨額研究資金。哪個大學,國家只有很少的投入。這些信息傳播的是什么?這些信息傳播的是什么?就是一個字,錢!
上一個有錢的大學,找一個有錢的工作。找一個有錢的導師。不唯真理,而唯一個錢,唯一個勢。導師們充分利用了研究生的廉價勞動力來做各種各樣的課題。而研究生們就在這種互相攀比和多少有些心理不平衡的狀態下工作。
可想而知,能有什么創新?而導師們呢?要的也不是創新,而是完成課題。拾人牙慧,早早完成課題,可以早早拿到一筆不菲的課題費。
在校的大學生,考試之前怎么辦?要一份以往考題做參考。這樣可以考高分,這樣可以過關。以往的考題,以往的做法,潛移默化,只要拿來別人用的,就是安全,就是可靠。
寫論文呢?一定要找到幾個重量級的人寫的文章來引用,這就可以增加自己文章的份量。假如數據不對,導師會分析,是為什么數據不對。而不是帶領學生想,興許是因為本身就和現有的理論無法吻合。
這樣的導師帶出的學生,自然就跟著導師的提示來“創造”,“創造”、“擬合”出和現行規律相符的數據來證實我也能達到和前人一樣的高度。我做的沒錯!這就夠了,這樣的氛圍,能培養出獨立創新的人才嗎?假如你所做的東西和理論吻合不上,先冒出來的想法是:為何你做出來的數據是這樣的?而不是: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其他課目類似,大多拾人牙慧而已,文學、考古等等。別人沒說過的話,不說;別人只要有人做過的,發表在權威雜志上的,就不會積極的去質疑。
評選院士的一個條件,是必須要有兩名以上的院士聯名推舉。這個條件會導致什么發生?這難道不就是拉幫結派的投影?只要我和誰誰關系好,就比較有把握,特立獨行的人,敢于質疑權威的人,就很容易被抹殺。
大學之間,互相也在較著勁。互相比排名。排名流傳最廣的是武書連的高校排名,上面有一些加分的理由。可是唯獨最重要的一條沒有,哪個大學培養出了多少創新型人才。上面羅列的加分理由是論文發表數量、本科生數量、研究生數量、在權威雜志發表的數量。這樣攀比的結果,能攀比出杰出的人嗎?還有多少人會如錢老那樣,耄耋歲月里,行動不便,卻依然為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而年復一年的操心憂慮?
大學的精力都用在怎么找到一些各省的尖子生上,去搶好的生源,當然名牌大學,排名靠前的大學能搶的多。可是大學的本源是什么,不是搶尖子生,是培養尖子生。大學的職責是培養人才!是把有潛質有創新精神的人,培養成杰出的人才!不是虛弱到――要靠一批高考狀元來充膽,來壯聲勢!這種行為所反映的潛意識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學習好的人,考分高的人,就是潛在的杰出創造者嗎?顯然不是!只能說他們拾人牙慧拾的好,吸收別人的東西,吸收消化的好,僅此而已。
大學,就是將一團團泥巴,甚至是爛兮兮的黃泥巴,塑造成一個個精美或者獨特的雕塑,經過高溫烘烤,最終成為上等的瓷器。而不是拿來一些塑好的半成品,稍加修雕,就大功告成了。
有句廣告詞說的好,不走尋常路。我以為,大學也應當如此,也應當鼓勵學生如此。今天中國大學的問題,不只是它內里空虛,同樣嚴重的在于它所承載的東西太多。大學被外在的各種功利所牽引,被各種力量所牽制,它不能回到自身。它不能純粹,不能守住自我的精氣神。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