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五百學子談大學之道 社會之治 人神之道
高山流水夢
·
2009-05-18
·
來源:烏有之鄉
西部五百學子談大學之道
上半年組織學生進行大辯論,十個辯題中有四個題目是涉及大學教育的:
1、高校擴招利與弊。2、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與易。3、我的大學誰做主?(我、他)4、當前重點理工高校優先倡導科學精神還是人文精神?
今天想來其實本質問題是:大學精神的缺失。
第一個問題:如果高校培養的目標是清晰的,擴招條件是具備的,擴招當然是好的。問題是大學普遍缺少大學精神,沒有大學精神的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對社會也許危害更大。其實第四個問題,直接觸及了這個問題。因為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沒有明確的界定,還是觸及不到精神核心。那么大學精神的內核究竟該是什么呢?我以前認為核心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發覺這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學精神的核心應是真善美。我們理工院校過于追求真,忽略了對善與美的教育。其實人文社科院校因為受理工院校求真價值取向的影響,也強化了對求真的影響,忽視了對善和美的教育,善的教育尤其缺乏。這是西方教育制度影響,他們善的教育由教堂解決了。雖然最近些年我們允許進行善的教育宗教在民間發展,但這背后卻有了市場經濟之手的干預,善的教育質量及效果都大打折扣。本來我們學校中的思想政治課應該是培養善為目標的,但多數教條化及社會環境氛圍影響,善的教育雖有似無。盲目學習西方的高等教育結果是我們求真目標取代了真善美目標!西方是相對整全的教育,我們卻沒有學到家。這也是這些年,基督教之所以在中國大發展的原因。因為西方的高校求真教育是與基督教善的教育是配套共生的,只是高校和社會有分工。大力加強高校和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其實就是理想信念教育是扭轉大學精神目標缺失的關鍵。從新文化運動直到破四舊和全面西化浪潮,我們傳統的善教育丟棄了,而新的善教育諸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大公無私等教育,也在市場經濟席卷下,逐步被私觀念、利益觀念沖擊得蕩然無存,目前中國社會已成為超級腐敗國家(路愛國語)!人大制定再多的法律,因為沒有善的教育,法律最終都有成為制定者利益訴求的工具。
因為大學精神培養目標的缺失,社會也對大學教育正在失去信心。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只是擴招帶來的就業數量增多,以及因為專業調整滯后于經濟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是因為大學精神目標的缺失,培養出的學子身上展現的善與美,有些還不如高中生,有些甚至還不如文盲身上展現得好。即使企事業單位想進行人才儲備,也因為學子身上善與美的缺失,可選出的優秀者也寥寥無幾。科學精神簡單可以界定為求真精神,人文精神簡單可以界定為求善與美的精神,二者是辨證統一的,彼此是不能相分的。大學生追求真善美之路,采取的原則或信條: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沒有獨立的思考,無從辨別真偽、善惡、美丑。基于這一點,大學學習應以自我做主為中心,學什么、怎么學、為啥學、何時學等都需要自己逐漸清晰起來,大學上得才有意義。因此大學教育應以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為主,老師指導老師講解為輔,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思考思考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心靈是打開的,以善心應對真與美的世界,精神力量才源源不斷地放射出去,社會健康力量才會不斷強大起來。
因此大學之責任就在于弘揚真善美之精神!圍繞此責任進行擴招也好、學生就業也好、學生在校學習也好,其間出現的問題都是成長中的良性問題,而不是惡化社會環境的問題!呼喚大學教育真精神的全面回歸!因為這才是大學之道!
西部五百學子辯社會之治
2009年上半年組織學生辯論的論題有三個是涉及社會之治的:
1、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利與弊。2、當代中國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應哪個優先?3、社會要和諧:是財富分配優先還是權利分配優先?
這三個問題涉及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及其相互影響。
關于第一個問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解決絕大多數人都比較窮問題的,想通過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大家一起致富。鄧小平說:如果我們的經濟改革造成了兩極分化,那就是走上了邪路,經濟改革就失敗了。目前按照小平同志生前的預期,看來目標就是偏離了軌道。誠如左派精神領袖張宏良說的,社會上出現了改革教。這大概是對小平的話的再次重復吧!
關于第二個問題,主要針對許多人說的市場經濟應以法制建設優先,如果稍微有些常識,對西方陪審團制度有點了解,就知道其實法制是以良心道德為基礎的,西方的律師不是要說服法官,而是要說服法律知識欠缺的陪審團成員,其實也就是說服人民的心,他們的律師是一種靈魂建設工程,這也是他們律師職業社會地位高的原因。我們向西方學習,人大每年在不斷地制定法律,但總是覺得法制建設不健全,并且讓民眾感覺法律好像越來越成為參與法律制定者及其所屬階層集團利益訴求的工具,民眾甚至形成一個有錢什么法都約束不住的印象,好像特色社會主義成為資本金錢的天堂,而不是什么以人為本。因此如果將西方陪審團制度學來,即使我們法律不健全,但只要大家良心上通過,就不至于喪失民心。因此法制建設其實也就是道德文化建設了!
關于第三個問題,主要針對國家提出的共享改革成果提出的,除了給農民免稅、給公務員、工人、教師等漲工資外,是否關注到我們出現兩級分化是因為政治權利的差異造成的,這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雙軌制、九十年代的國企改制、股票及地產等領域出現的先富起來的看,他們基本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與公共權力有天然的聯系,而人民監督的政治權利的缺失,讓權力切割財富,共和國集體創造的共同財富就這樣流失到少數人手里。而《物權法》的出臺,無疑是對這種沒有監督權力切割財富所得進行了合法化。如果政府是真誠地共享改革成果,我想首先應賦予人民政治上監督參與的權利,才能真正共享改革成果,否則就是原來人民中的一部分人成為人民的主子,那共享就成了主子對奴才的施舍。即使補發再多,民心也還是不穩。因此有不要從分配權利上下功夫,恢復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社會才能真正和諧!
西部五百學子論人神之道
究竟是神造人,還是神造人?這是唯物論者無法繞開的話題。基督教世界有上帝信仰,穆斯林世界有真主信仰,佛教世界有佛陀信仰,而中國歷史主流傳統是如何處理人神觀念的呢?儒道及經儒道改造后的佛教主流禪宗有一個共通之處,都關注心靈。《道德經》釋道為真善美,《論語》闡釋心中的天道信念以仁義禮智信為內核,禪宗也以心為鏡,都實現了對宗教處理的主題:心靈與欲望的關系,儒釋道即以節欲、靜欲、去欲,達到圣人君子、真人仙人、佛的神域世界,因此好像表現出中國人是個多神論國度。人人可以成圣,人人可以成仙,人人可以成佛。人皆可成神,人也可以被人打造成神。老子、孔子、關羽、毛澤東這不都已經成為神了嗎?這些人達到了神圣境界,后人推而為神。因此中國本來就是追求成神、喜歡造神的民族。那究竟儒釋道所關注的心靈是什么呢?其實本質都是真善美。核心就是善。善,西方賦予其超越的神品質,賦予名如上帝。《圣經》中說,神就是愛。還說道與神同在。中國人強調善,側重從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善,即行善。其實西方神之愛的落實又何嘗不是在人際具體言行舉止中呢?因此無論超越之信仰上帝還是心中求索之道,都是宇宙本性。無神論,是相對西方超越之神而言,但并沒有否定中國真善美之道。而真善美之呈現,關鍵在物質世界中的呈現,因此唯物論視角也是正確的。真善美是道,但承載道并能推廣道的是人,人的物質載體性是唯物論不證自明的基石。我們所論之道,不是神神道道,而是人與宇宙關系合一之道,即所謂天人合一之道——真善美!
毛澤東從無神論辯駁大師,到晚年號召民眾心靈深處鬧革命,其實即是對中國傳統的繼承,也是對西學引入改造與超越,不是簡單的唯物唯心者所能涵蓋區分的。以呼喚大公無私精神,讓人人都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世紀就是讓人人可以達到成圣成佛的的境界,所謂“六億神州盡舜堯”就是最好的心意表述!
因此中國人只要每個人都以真善美為追求指向,那共產主義就是人間天堂的實現。人神關系就可表述為:人是神,神也是人,神造人,人也造神。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