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兩地就業調查
本刊(《南方人物周刊》)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天津財經大學各發放了25份調查問卷,并對部分同學進行了采訪,對象為兩所學校的金融系本科畢業生。問題包括就業現狀、定位與期待、就業壓力、困難原因、學校服務質量等。
從結果看,危機之下,作為總體上實力有所差距的兩校畢業生,既在求職過程和結果上呈現出了差異,也勾勒出就業形勢的整體特點與趨勢。
實習記者 唐躍 發自北京
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二年級的同學們,他們一年后也將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
“穩定壓倒一切”
早在去年10月,鐘兆甫就把工作定了下來。大三暑假時,他曾在建行的深圳分行實習,后來順利拿到了offer。他本是想考研的,但眼看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考研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外企的形勢更是不好,“綜合考慮了一下,就簽了”。
鐘兆甫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專業在國內名列前茅。根據往年經驗,即使是本科畢業生,也都是知名基金公司、外資銀行,或者四大國有銀行的寵兒。今年,面對金融危機,名校高材生們也不能幸免。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本科生里還沒有人去基金公司,外資銀行基本上停止了招聘,往年“保底”的“四大”不僅招的人少了,性價比也低,工作辛苦,錢卻越來越少。 外企“淪陷”了,進軍國有銀行的競爭空前激烈。“往年一個班至少有3、4個留在各大行總行的,到現在我們班一個還沒有,全年級也沒幾個。”鐘兆甫的同學黃山說。除了北京生源比較容易簽到北京分行,大部分都是珠海分行、遼寧分行……還有地方商業銀行。他說,要是往年,總行分行考試有沖突時,還可能去考總行試試看,今年大家都不去冒這個險。
在天津財經大學金融系,國有商業銀行同樣成為多數畢業生的首選。“以前我們可能還會考慮摩托羅拉之類,但現在大家都還是想找個國有銀行,哪怕開始拿的不多,但畢竟福利不錯,也不用擔心說裁員就裁員。”在天財畢業生郝志雅看來,濱海新區的外企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畢業生的追捧,白領的光環逐漸散去。
危機之下,“穩定壓倒一切”。在回答“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你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有60%的人大金融系學生選擇了“職業穩定”,超過了“經濟收入”、“成長空間”等選項,排在第一位,在天津財經大學,這個比例為64%,同樣位居榜首。
就業食物鏈
在參與調查的人大學生中,已經有80%拿到了offer,在天財,這個數字只有36%。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他們的師兄師姐大都已經有了著落。雖然學校在全國沒有什么名氣,但該校金融專業在當地的競爭力僅次于南開大學。 此時,國有大行的天津分行和本地的商業銀行基本已經完成了今年的招聘。“再想進本地銀行就難了,小城市的只能選擇回家。” 天津財經大學的汪毅說,“或者去信用卡中心,那待遇可就差遠了,往年大專生都能去,今年都要本科,而往年我們能去的,現在都只要研究生了。” 如果說學歷貶值已成為一種趨勢,金融危機則充當了加速器。 事實上,從地域來看,京津地區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是相對較弱的,日前公布的廣東省就業現狀顯示,33萬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中,仍有30萬沒有找到工作,就業率不足10%。當鐘兆甫離開北京來到建行的深圳分行,可能意味著一個當地本來可以留在行里的畢業生到了信用卡中心,而準備將信用卡中心offer放在兜里的人,只好去尋覓另外一份也許更不濟的工作。
就這樣,重點名校大魚吃掉非重點小魚,非重點的小魚再吃掉更小些的蝦米,學校地位、專業影響、家庭背景等等因素綜合而成一條就業食物鏈,越是處于末端,就越危險。
從學校來看,人大畢業生優勢明顯,天財在當地也有相當的競爭力,他們尚且遭遇如此挑戰,相對弱勢高校的學生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湖北經濟學院的賈曉培講述自己的求職故事時說道:“很多單位清清楚楚地寫著只要‘211’學校的學生,那像我們這些沒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有什么用呢?”
危機之外
實際上,“關系戶”是這條食物鏈上最為生猛和最具破壞性的大鯰魚。在兩校學生中,有平均66%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認為用人單位選拔存在不公。其中天財84%的比例遠遠高于人大的48%。對于一些頂尖公司的搶手職位,光靠關系沒有實力是不行的,而級別稍低的職位,運作的空間往往更大。 人民大學的李同學對“關系”似乎有更豐富的理解。‘關系’難道不是一種能力么?這就是社會現實,我們必須接受。”來自黑龍江的她,通過一輪輪筆試和面試,最終簽約哈爾濱銀行,對于那些憑關系的人,她覺得“很正常”,“因為關系也是一種綜合實力。” 在回答“你認為當前就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可選兩項)一題時,兩校學生中,只有24%選擇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大部分將矛頭對準了自己,58%的學生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所限,42%認為自己的期望太高。 如果說大家對于學校提供的招聘信息還算滿意的話,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則顯得不盡如人意。天津財大的郝志雅說,學校開了相關的選修課,但她都沒有去上。“都是一些學校的老師來講,他們能真正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么?不如找幾個HR來。”
人大的黃山也認為講座沒針對性,意義不大。“還是學院和企業搞一些合作,或者多一些推薦名額來得實在。”
聽聽HR怎么說
求職最想見又最怕見的,當然是各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所謂HR (Human Resource),這個冬天,感到寒冷的不只是四處求職的大學生們,HR的日子也不好過
本刊記者 薛芳 實習記者 任明遠
發自北京
尷尬的過場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張萌,所在公司在北京大興區,是一家著名的IT公司,盡管家離上班的地方比較遠,張萌還是干得挺帶勁兒的。張萌在這家公司工作了4年,老板是美籍華人,效益好的時候公司發年終獎,張萌稅后還能有兩萬塊錢。
去年9月份,華爾街得了“傷寒”,經濟危機的風刮到中國后,他所在的公司好像也傳染了“咳嗽”,人力資源部門不停地開會,研究裁員,討論如何補償被裁的員工。
開會,吃散伙飯,去招聘會,張萌的生活似乎成了一枚硬幣。一邊是被裁的同事對公司的失望和對未來的茫然;一邊是招聘會上熙熙攘攘的非常年輕的面孔把簡歷交到他手里時,對未來的無限渴望。
經濟形勢不好,公司在裁員,那為什么還要去招聘會呢?單位的領導是如此告訴張萌的,公司也是不得已,為了照顧政策,企業必須要去參加招聘會,至于每次從會場拿回來的那疊厚厚的簡歷里面,多少學生能真正得到機會,上崗工作,似乎沒多少人在意。
與張萌同樣尷尬的,是北京一家知名的房地產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林奇,工作了5年的他,站在求職學生面前覺得非常別扭心虛,因為他手中沒有一個高校畢業生的招聘名額,卻要按照集團既定的流程走“過場”,在北京多所高校進行宣講與招聘。
北京一家設計公司的校園招聘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他們今年的真實情況是要裁員20%到30%,但是由于新員工的月薪僅在1500到3000元,而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月薪要達到3000元到5000元,所以老板愿意通過校園招聘“換血”,達到減少企業成本的目的。
索性取消招聘計劃
更多的企業,連過場都懶得走了,直接削減或者取消校園招聘計劃。
阿迪達斯的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他們的校園招聘人數由去年的十幾個變成了6-8個,2008年他們也只在北大、復旦和上海交大做了校園宣講。
取消校園招聘計劃的則比比皆是:家樂福(中國) 取消全國校園招聘;立白集團取消全國校園招聘;比亞迪全面取消校園招聘計劃;阿克蘇諾貝爾中國研發中心取消校園招聘會;北京合眾人壽取消校園招聘會;SAP(中國) 取消校園招聘計劃;碧桂園有限公司不實行校園招聘計劃……
數字顯示:2009年,吉林大學共有畢業生15429人,其中博士生1407人、碩士生4579人、本科生9170人、高職生273人。截至去年12月初,全校應屆畢業生簽約率還不到40%。
金融危機對吉大就業工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校園招聘單位總量減少約20%;受金融危機直接影響的銀行、證券公司等基本都沒有用人計劃;勞動密集型、成本控制型、出口貿易和代工類企業需求減少明顯;汽車、機械、電子為主體的制造企業也都在削減用人計劃。
從到吉大招聘的企業所在地域看,截止到去年12月末,珠三角地區企業校園招聘減少最多,較上年減少了36.2%;長三角地區單位數量較上年減少24%。所幸東北地區企業校園招聘數量還與往年持平,該校每年33.96%的畢業生在東三省就業,其中吉林省占了23.71%。
有消息稱,就業的重災區不在北方而在南方,去年下半年,經濟危機引發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外貿企業的倒閉潮。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截至2009年3月1日,廣東全省高校畢業生簽約率僅有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留不住人的困惑
春節結束,李飛的生活就變得異常忙碌,他是國內一家大型醫藥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電腦桌面的文檔上,有一個他的出差記錄,近一個月來,廣州、廈門、蘭州、西安……他在每一個城市呆的時間都不太長,3到5天,這次來北京,也是如此。
雖然時下經濟不景氣,但醫藥行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做人力資源工作的李飛按理來說應該是香餑餑,但他沒享受到這份尊崇,因為領導要他到重點院校去招生。
李飛選擇了北京理工大學招待所住宿,這個大學距離北大、人大和清華的距離都比較近,而他這次招聘也是想在這幾所學校招聘到合適的學生。晚上6點,李飛約了兩位同學面試,一位是人大經管學院的男研究生,一位是北大的本科女生。
第一位來的同學是人大的研究生,他的薪水要求是5000元,有過在眾多大企業實習的經歷,經管學院的這位同學先咨詢李飛,“年輕人去了,在這家企業是否有長遠發展的可能?”李飛一一詳細解答。他稍微不滿意的是李飛的企業是在江蘇省的一個二級城市。李飛告訴他,公司會照顧到一些引進的高級人才,派駐他們到一些一線城市,如南京、上海等。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溝通,李飛打算帶這位同學去看看他們公司設在昌平的科技園區。結果,這位同學告訴李飛,他還有兩個選擇,他要慎重考慮一下。考慮清楚了,會第一時間告訴李飛。
研究生走后沒多久,北大的本科生就來了,李飛簡單地問了問她的實習經歷。女孩告訴李飛,自己是蘭州人,對工作地點的要求是跟著男朋友一起走,男朋友是在清華學機械制造的。
已經做了4年人力資源工作的李飛,非常善于設身處地的為應聘者著想,他告訴女孩子,他后天就去清華招聘,讓女孩子叫上他男朋友,同時帶一份簡歷,他們會慎重考慮的。李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的企業也有一些大型設備,會考慮為一些特殊情況設置特殊崗位。
送走了女生,已經到了9點。還沒吃晚餐的李飛說起了自己的苦惱,自己所在的醫藥企業效益不錯,在招聘這塊,領導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放在了國家重點院校上。但重點院校的學生都有好幾個選擇,對就業地域上的一些要求,使得他的招聘工作進展得挺不順利的。
去年如此,今年亦是如此,都說經濟形勢不好,大學生就業也不好,但李飛還是沒有感覺到。
熱門行業中的大企業招人尚且如此不易,小企業更是為難。中小企業的HR們也有苦衷。
王小蘇是一家紡織行業網站的老板,她的企業除了技術人員是永穩定的,銷售人員和編輯人員面孔常新,她的公司沒有人力資源經理,所有的招聘工作,都由她來完成。
她的公司需要招聘大量的銷售人員,待遇也就是一般銷售的水平。她不看重學歷,也不看重工作經驗,要求能吃苦。但一年一年下來,她這里似乎成了一個培訓基地,不能吃苦的早早就走了,能吃苦的做一段時間也就跳槽了。新的勞動合同法頒布后,王小蘇就更苦惱了。
她說自己渴望人才,但是,人才啊,“如何能夠把你們留住,我不知道。”
陳述爐 剛上崗就下崗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學院傳播學專業 本科(工作未定)
去年6月份畢業之后,經同學介紹,我在南方電視臺幫忙做后期剪輯。電視臺不容易進,沒簽合同,算是一名勞務工吧。每月拿1000元工資。過年從大年三十開始放了5天假,年后上了一個星期班,大概2月15日左右,突然就被“裁”了。
雖然很突然,但也只是失望了一下,就又開始找工作了。2008年的畢業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這一屆的畢業生有一畢業就找到工作的,不幸的是,有可能會被年底的“金融風暴”卷襲,剛上崗就下崗。
招聘會我沒去過,都是在網上投簡歷。據說亂投30次會有一個面試的機會,我亂投估計近900個吧,有回復的最多20個。
最近接了一份兼職,在網上做新聞采編,月收入300。現在的心情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急”。每天都很急。(陳小瑾)
劉新偉 課程安排不合理
廣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本科(工作未定)
因為高考失敗,又“服從分配”,就到了這個專業。這個專業到了大四才分專業方向,十幾門專業課,之前大二大三的時候就挺閑的。別人大四基本都是沒課的了,而我們是大四沒空。
招聘會,我基本都去了,但因為排隊的人實在太多,投一份簡歷起碼要排一兩個鐘,所以一般一場就投兩三份左右,有幾場還沒投到一份。
其實很多同學都是閑著的,也沒怎么準備找工作,好些是等著家人幫忙,工作實在難找,只能家人一起找了。而且對于我們化工專業,對口的有好些污染比較大,對人體有害,同學們不愿去。(陳小瑾)
小慕 飛掉小公司“泄恨”
廣東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本科(工作未定)
我們學校的這個專業一直是就業率最高的,但是今年3月初真正簽了約的也就19%左右,而去年都有過半。
《南方周末》市場推廣部是我收到的第一個電話面試。那天下午在圖書館看雜志,昏昏欲睡中突然就接到了電話,然而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于投過太多的簡歷(加上網申應該也有投近100份簡歷了)我已經記不起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亂七八糟的回答換來了電話另一頭面試官的一聲嘆息,結果可想而知。
常常面臨的一種情況是,我想要去的公司看不上我,想要我的公司我卻看不上,在經歷殘酷現實的洗禮后,有段時間我曾自暴自棄。用各種各樣荒唐或不荒唐的理由拒絕那些不想去的小公司,就像泄恨一樣,只是我沒有感到一絲一毫的快樂。
突然想起在某個名人的博客上看過一句話,“這是一個優秀的大學生,但顯然,他的優秀,只是傳統教育定義的優秀,而不是就業市場呼喚的優秀。”我想我就是這樣的。媽媽每晚打電話總是勸我說先就業后擇業吧,好吧,這一次我不固執了,我聽媽媽的話。(李敏)
小白 祈禱別再搞乙肝歧視
廣東外語外貿學院電子商務專業 本科(工作未定)
我是去年11月份開始找工作的,至于跑了多少場招聘會?多到我都忘記了,簡歷就更不用說了。跑了那么多的招聘會,最大的感受是:人好多,手機都沒信號了,簡歷投出去了就像泥牛入海。
對于我來講,最希望的是企業不要搞乙肝歧視,我身邊有很多很多優秀的同學因為這個最后被公司篩掉。
我接觸的公司里,僅接收小三陽但要看肝功能或DNA的公司更多達上百家,而要求體檢但不在意HBSAG是否陽性的公司還沒有。曾面試過一個單位,我的表現還是可以的,到最后,單位讓我去體檢,但現在為止沒收到通知。
我一直很想做行政方面的工作,聽說公務員不會因為體檢而篩人。(李敏)
馬峰明 傳說中的“霸王面”
廣東外語外貿學院電子商務專業 本科(Protiviti甫瀚咨詢)
我總共收到了Protiviti甫瀚咨詢、廣州移動、普華永道3家公司的offer。我是很幸運的,但我覺得每一個求職失敗的同學除了運氣差之外,肯定會存在自身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往往比較集中或者相同。
我屬于笨鳥先飛,在大學幾年里面認真積累,沒有荒廢時光。在大二上學期的時候已經著手職業規劃,認真撰寫自己的簡歷,然后把它交給我們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修改,大二的寒假就第一次參加了實習。
我也曾跟隨求職大軍浩浩蕩蕩地去跑招聘會,人太多了。在暨南大學的銀行專場招聘會上,我和幾位同學排隊超過5個小時,換來的只是30秒的自我介紹。很氣憤,但是大環境如此,這是我們不可改變的。
我就是傳說中的“霸王面”,在面試強生中國的銷售管理培訓生項目時,我筆試沒有通過,但第一輪面試我還是執意去了,當時有100多個人被通知參加第一輪面試,有幾個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去參加面試,這就給了我“霸王面”的機會,還闖到了最后一輪面試。其實,招聘是一個雙向對等的過程,我們面試的時候總覺得是企業在挑選我們,其實我們也在挑選企業的。雖然現在市場上,企業占主動位置,但是我們心理上不能這樣,要顯得自信一點。(李敏)
熊杰 “內部消息”害死人
成都理工大學市場營銷專業 本科(工作未定)
去年,當校園招聘火熱啟動時,我沒去參加,當時我自信會有內部人員把我弄進父母所在的“國企”去。今年1月,我參加了父母所在國企的招聘會,據說往年都是內部人員在參加,但當我早上7點鐘來到招聘現場的時候,發現就像電視上演的其他招聘會一樣,人山人海,一下子就傻眼了。
面試官一句話結束了我漫長的等待:“專業不對口,你的問題很特殊,我們下來再考慮。”看著他在我簡歷上做了個符號,看著旁邊一排的研究生,我知道,夢醒了。
“內部”沒了消息,我也沒了方向。后來,我硬著頭皮參加了幾場招聘會,其中包括本市所謂有史以來最大的畢業生雙選會,人多得啊,根本沒辦法在一個地方站穩一分鐘。
招聘會過后,我本來有個機會,簽還是不簽,正當猶豫之時,“內部”又有消息,結果又是一個害死人的假消息。(唐躍)
馮曉凱 人生路為何越走越窄
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 本科(工作未定)
介紹自己時,別人最多的反應是:政法大學還有中文系?學的不是學校主流的專業,中學學的又是日語。這些特殊條件匯聚起來,再看那些招聘信息,一個個就業門檻迎面而來:英語六級、北京生源、黨員、研究生以上學歷……
學校的地理位置也真讓人郁悶,4年前第一次來到京郊昌平校區時真沒想到這會給找工作帶來這么多不方便:實習的時候住在學校,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卻變成了朝五晚九,回去也沒什么力氣了,倒頭就睡。
大三的寒假,看著天還沒亮就起床去上班的媽媽,心里很不是滋味:20多歲了,還每月向家里要錢,覺得自己特別沒用。于是那時開始就放棄了考研的打算,想找一份工作,就算不能改善爸媽的生活,至少也要養活自己,不再做家里的負擔。
半年多來,投了不知道多少份簡歷,很少有回音。有段時間看《潘曉討論》,自己也忍不住想附和那個年代說一句,“人生的路為何越走越窄?”不過現在還是習慣從自己找原因,因為從小到大一直很堅持一句話:如果我抱怨,如果我難過,只能證明我做得還不夠好。(唐躍)
小A 堅定地走公務員之路
某警校大四男生(工作未定)
我是一名警校的本科大學生,快畢業了,高中同學看見我都問畢業分配到哪里,這讓我非常尷尬,因為我們根本不分配,跟普通大學生一樣要自己找工作。而跟普通大學不同的是,從大一入校開始老師就灌輸的是公務員思想,從大三就開始準備考公務員,大四除了少數考研的以外,這一年就是東奔西跑四處投考,學校給我們一種感覺:不是公務員的工作就不是正式工作!
拿上學期來說,先是黑龍江省公務員,然后是國家公務員,緊接著是深圳招警和江西、上海招公務員,為了能找到一份工作,圓自己一個公務員的夢,我們學校的“公考大軍”真是哪里有考試就殺向哪里。公務員考試對我們來講不只是智慧和能力的較量,還有體力和財力的考驗,擁擠難熬的火車、陌生的環境、干癟的錢包、糟糕的旅店、缺失的睡眠、疲憊的身體,每一次考完都有一種被耗盡的感覺。
一路走到現在,雖然看不清自己的未來,雖然身心已經疲憊,但我依然要把我的公務員之路堅定地走下去……最后祝最近考山東、江蘇的戰友們考試順利!(唐躍)
賈曉培 冒著生命危險參加招聘會
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 本科(工作未定)
我高考考得不理想,為了增加求職砝碼,大學期間,我很努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年年獲得獎學金,還自學通過了金融專業英語和銀行人員從業資格認證的考試,我還輔修了會計學的雙學位。
當我信心滿滿地加入求職大軍時,發現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樣簡單。過年后,我幾乎每周都去參加大型招聘會,每次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的,因為人實在太多了,擠都擠不動,如果摔倒了,很可能會出現踩踏事件。很多單位清清楚楚地寫著只要“211”學校的學生,或者只招男性或已婚女性。
現在,我已經在求職的道路上艱辛地走了整整半年,信心被一點一點地磨沒,意志也逐漸地消沉。父母花了幾乎半生的心血培育我們,但卻是現在這樣的結果,我覺得很慚愧。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曾經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費了,如果是這樣,像我們這些沒有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有什么用呢?(唐躍)
劉亦然 大二就定下職業方向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與區域管理系 本科
(麥肯錫公司北京分公司 商業分析員)
真正切身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是在2008年暑期實習招聘的時候,當時被幾個之前瞄準的公司無情地拒之門外,不得已趕緊調整找實習和全職工作的策略。
暑假整整3個月完全沒有休息,白天實習、晚上“充電”,加深對行業和公司的了解、狂補面試的各種技巧,連走路、買東西的時候都在想商業模型,整個精神相當亢奮,近乎癲狂。暑假剛結束的時候拿到殼牌中國公司在中國通過Gourami商業挑戰賽發的唯一的一個offer,算是有了飯碗,心里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一周以后,歷經6輪異常艱難的面試,終于突出重圍拿到咨詢行業的旗艦麥肯錫公司的offer,成功把“理想”和“飯碗”結合了起來,整個求職過程塵埃落定。
我的求職之路也許從大二篤定要做咨詢行業時就開始了,我一直堅信求職不僅僅是一兩周的簡歷投遞和面試,而是長期提高素質、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的過程。漫長而艱辛的求職經歷總結起來卻是再簡單不過的兩句話。第一句,機會無論在如何差的大環境下都是有的,但是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第二句,堅持就是勝利,保持一顆平常心、提高自己的實力才是硬道理。(任明遠)
楊瑩 不會被迫回美國讀博吧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工業工程專業 碩士(工作未定)
2006年來到美國的時候我本來要讀博士,中途因為導師的原因改了計劃,打算2008年拿個碩士,在美國找個公司干個三五年,然后回國進咨詢公司。可惜,對職業的規劃趕不上社會的變化,正當我碩士論文幾近大功告成的時候,金融危機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影響到了我的頭上。
我學的專業,工業工程,國內也只不過剛剛起步,除了一些外企重視,大部分國企民企既不重視也不規范。論需求,急缺的是那些有多年從業經驗的專家,而不是我這種只是有點實習經驗的留美的海歸。
不過,我想在國內找到滿意工作的可能性還是要大些。帶著在國內找到滿意工作和與男朋友團聚的美好愿望,我回來了。我給自己的出路排序,美國工作第一,中國工作第二,繼續在美國念PhD第三,現在我第一條路嘗試之后已經放棄了,第二條路還在努力探索中,如果真的是死胡同一條,我也只能再次踏上出國的征途。(任明遠)
張 瑾 沒享受“奧運紅利”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學 碩士(工作未定)
我,北京人,工作了一年多才考的研究生。想到2008年的奧運會將在家門口舉辦,我特希望能參與一下,不論以什么形式。
這種樸素的想法引領我加入奧運實習生行列。實習生要求賽前一年到崗,全日制工作。我的崗位名稱是場館運行中心主管,奧運期間盡管體力幾近透支,但繁華落盡,我依然難忘絢爛的焰火,慶幸親歷奧運。
可世間沒有不散的宴席,生活總要繼續。從奧運結束回校,我就一直身背論文、求職兩座大山,本來期待通過這份奧運實習在人脈方面有所收獲,甚至有可能的話直接搞定就業問題。不過隨著經濟形勢的由晴轉陰,殘奧結束很久,有些奧組委的正式員工都還沒找到出路,更別提我一實習生了。
現在工作不好找,我這種沒關系、沒底牌的,唯一期待的就4個字——公正公平。(任明遠)
李晴 外企轉國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本科
(某壟斷國企)
我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英語比較有優勢,所以一開始就決定主攻外企。
面試的第一家是德國的公司,之后,我又面試了一家美國的公司。同時,一家韓國的公司我也順利拿到了offer。誰知道金融危機把我弄個措手不及——德國和美國的兩個五百強全都選擇了暫停招聘,韓國的那個公司雖然沒有宣布取消錄用,但也不保險,讓人提心吊膽。當時的我真的要崩潰了。
后來我堅持多聽宣講會、多跑招聘會、多投簡歷,同時也逐漸轉變了方向,開始攻國企。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現在找到了一份爸爸媽媽放心的工作。現在想想,外企并不是想象的那樣光鮮,要承受更多的風險和壓力,白領也不是那么好當的。(唐躍)
蔣理 悔不當初
天津外國語學院英語國際商貿專業 本科(工作未定)
2008年的初夏,還在天天傻樂的我們并不知道,在未來的幾個月里,人生將會被引入就業這一如此無垠的荒漠。
5月底,我悠哉游哉選擇了一個人的畢業紀念旅行。一晃就到了9月, 我在家聽父母的安排,備戰公務員,一個多月的時光,在300多人擠一個位置的考試中艱難殺出重圍。第二輪,再沒那么幸運,2分之差落敗。再次擠入人才市場,保險公司正式員工、教育咨詢公司職員的機會紛紛到來,自視不低的我,總覺得屈才。幾次失敗,打擊了我的自尊和自信,一念之差,又放棄了家里給找的好單位的“臨時職位”。
悔不當初!(唐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