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的一個重大失誤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滿生在“2006獨立學院創新與發展論壇”上公布了教育部門最新統計的2000年~2005年各級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一路攀升:從1230萬人,增長到1300萬人、1500 萬人、1900 萬人和2000 萬人,至2005年增長到2300萬人。
中國的大學生總人數現在是多少,沒查到具體數據,但可以肯定,只會比2300萬更多。單從數量上看,中國這些年培養人才是成功的。但是,中國這些年只顧培養人才,然而,國家和人民花大力氣培養人才,是為什么呢,總不會是為了說起來好聽,看起來好看(那么多的大學生),總不是為了培養花瓶吧,我們培養人才,應該是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了讓他們更好地為祖國服務,更好地為祖國創造高技術創造財富創造效益,使祖國的科學技術能夠早日趕上和超越西方發達國家吧。然而,現實的情況卻遠不是這樣,改革這么多年來,中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卻是相當的失敗的,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非常重大的失敗。
《中國時報》2006曾報道,近五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雖快速增長,但就業率卻節節倒退。根據教育部統計,2001年,117萬名大陸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為70%;2002年,145萬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為64.7%。另據有關消息,2007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總人數是498萬,離校后仍沒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約100萬,近五分之一的失業率!
在另一個方面,國家老百姓花那么大力氣培養的人才,許多卻并不能學有所用,他們要么毫無用武之地,而只能做一些只要小學甚至文盲都可以勝任的工作,什么搓澡啊,擦鞋啊,殺豬啊,這何異于對于人才的褻瀆,人才被如此糟蹋,這種培養又有何義,還不如不培養,那樣倒可以少花些代價。
要么只能為外國所用,許多人形象地稱我國的大學,尤其名牌大學,只不過是外國的預科,我們國家和人民花那么大代價辛辛苦苦所培養的人才,許多只能出國為外國所用,為外國資本家創造財富,受外國資本家剝削壓迫和奴役,或者,有的出國也只能為外國老板涮涮盤子。有的人雖然沒有出國,但也大量地受聘于外國在華機構或公司,成為外資的附庸。令人不解的是,中國的主流媒體是把外國資本大量在中國設立研究機構,從而大量招聘中國人才當作盛事歡呼的。這是盛事一點也不錯,但它絕對不是中國中國人的盛事,而是外資外國人的盛事。
中國培養人才的失敗,甚至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中國教育的失敗。一個國家教育的成功與否,當然不能只看所培養的人才數量規模和質量,而要看所培養人才的利用,國家花了那么大力氣培養人才,卻不能為我所用,這人才的培養還能夠說它是成功的嗎。如果西方國家所培養的人才都不能或者多數不能為他們自己所用,我想,西方國家大概也不會說他們培養人才是成功的的吧。
中國人才培養使用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糟糕情況,這種情況應該不應該改變,如果不改變這樣的局面,對于中國今后的發展,對于中國的真正強大,對于中華民族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等問題,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是非常值得中國領導人深思的,警思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