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和青年毛澤東的一點比較
馬克思和毛澤東,文化背景和家庭出身全然不同,走過的人生道路、面臨的時代課題也不一樣,但他們都成為影響歷史進程的大思想家和大革命家。如果把他們青年時代的思想探索過程放在一起考察,不難發現一些絕非偶然的相似之處。
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大體指他28歲即1846年和恩格斯完成《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原因是他們在這本書中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新的世界觀。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則以1921年參加組建中國共產黨為結束的標志,那年他也是28歲。他們在向這個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都彰顯出鮮明生動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個性。
馬克思的少年時代沐浴著令人羨慕的文化氛圍。父親是一個開明的律師,愛好古典文學和哲學,能背誦伏爾泰和盧梭的作品。后來成為馬克思岳父的路德維?!ゑT·威斯特華倫,能熟練地背誦《荷馬史詩》中的許多篇章和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并善于把自己這方面的愛好傳播給他喜歡的少年馬克思。少年毛澤東似乎沒有這么幸運。他小時候雖也發蒙讀書,但父親只是希望他略識之無,成為像自己一樣間或做些谷米生意的典型農民。少年毛澤東還一度輟學種田,只能在晚上偷偷地讀《水滸傳》這類積淀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
馬克思和毛澤東都是在17歲走出故鄉求學的。少年時代的境遇差別,沒有阻止他們踏上異曲同工的精神尋覓之路。
從知識儲備和文化旨趣上講,他們在學校讀書期間,對文史哲都有罕見的興趣和相當深入的研究。
青年馬克思曾沉湎于詩人之夢。他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寫詩,留下了一首《查理大帝》。上大學后,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左右詩歌和藝術",并圍繞這一目標來安排自己的詩歌創作和學習、社交。大學一年級著重選修文學藝術方面的課程,還參加了詩歌團體。1837年夏天,他還打算出版一個戲劇評論雜志,又親自編訂了自己寫的四本詩冊。毛澤東就讀湖南一師時,諸科之中,尤重文學,宣稱"文學乃百科之源"?!对娊洝?、《楚辭》、《昭明文選》及韓愈散文,是他熟讀深研之作。和同學好友之間吟詠唱和,更是常事。在羅章龍、蕭三的回憶中,記載了不少毛澤東和他們的唱和聯句。毛澤東的早期詩詞作品,完整保存下來的有《五古·挽易昌陶》、《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和《虞美人·枕上》三首。青年馬克思和青年毛澤東的文學旨趣,總體上都偏于浪漫主義,詩歌多為激情沖涌和理想抒發之作。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古典文學的愛好,奠定了他們深厚的人文素養,并使他們后來都成為善于鮮明生動地表達思想觀點的散文大家。無論是《共產黨宣言》還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都既是深刻的政治理論經典,也是生動的上乘美文。
除文學外,馬克思和毛澤東在讀書期間也都喜歡歷史和哲學。從1839年起,馬克思對古代哲學主要是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主義、斯多葛主義和懷疑論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寫成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這篇論文提出"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這個著名命題,并把歷史理解為不斷變革的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哲學上,青年馬克思曾先后徜徉于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天地。1843年為了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他閱讀和研究了路德維希的《五十年代史》、瓦克斯穆特的《革命時代的法國史》、蘭克的《德國史》、哈密頓的《北美洲》等大量有關歐美的歷史著作。毛澤東青年時代乃至一生對歷史的研究興趣和達到的造詣,已毋庸置言。在哲學上,他對中國明清實學,特別是從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到曾國藩的經世致用之學,情有獨鐘。對西方近代哲學,毛澤東1917年讀德國康德學派泡爾生10萬余字的《倫理學原理》一書時,曾寫下12000多字的批語。1920年他在一封信中表示,自己研究哲學"從'現代三大哲學家'(指法國柏格森、英國羅素、美國杜威--引者注)起,漸次進于各家"。1921年1月在新民學會會員大會上,他依然強調"喜研究哲學"。從以后的情況看,無論馬克思還是毛澤東,都是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熟的基礎上來推進其他方面的理論建樹和實踐活動的。
從人格氣質上講,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毛澤東都拒絕平庸茍世,看重精神生活,注重培養崇高的心靈志向,彰顯出自信、豪邁、明快和奔放的個性風采。
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宗旨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過得完美"。毛澤東在讀《倫理學原理》批語中的表達是,"至人之急、成人之美與履危蹈險舍身救人"這些美德善事,應該發自內心去做,"蓋吾欲如此,方足以安吾人之心"。
馬克思在小說《斯科爾皮昂和費利克斯》中嘲笑保守的宗教信則和庸俗的小市民,總是"截手裁腳,截掉人間的幸福"。在詩歌中,他反對把人生弄成"盲目機械的鐘表"和"時辰的歷本",宣稱"我感到生活的圈子太窄,隨波逐流使我覺得可憎"。毛澤東則說,"現在國民性惰,虛偽相崇,奴隸性成,思想狹隘",需要有大思想家大革命家出來"洗滌國民之舊思想"。一次到一個青年家里,那個青年當著毛澤東的面把傭人叫來交待去買肉的事,引起毛澤東的反感,認為這個青年過于低俗,從此不再交往。毛澤東后來回憶起這件事還申明說:"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談論大事--人的天性,人類社會,中國,世界,宇宙!"
馬克思在詩中宣稱自己要"在與風浪搏斗中鍛煉成長","面對著整個奸詐的世界,我會毫不留情地把戰挑"。他在1837年11月給父親的信中又說:"我看到的巖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強、更驕傲,廣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氣,旅館的飯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連串幻想更豐富、更經得消化。"毛澤東則崇尚孟子說的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和充塞天地之間的大丈夫氣概,由此提出的名言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還有"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等等。
1837年,馬克思參加"博士俱樂部"這個學院式的精神團體后,便以好辯著稱。大學畢業不久因主編《萊茵報》同博士俱樂部的精神伙伴有了分歧,其中便包括大他9歲、有師友之誼的鮑威爾。當分歧無法調和時,馬克思毫不留情地和鮑威爾公開論戰,認為"為了挽救一個政治機關報,是可以犧牲幾個柏林吹牛家的"。他還另外寫了一封措辭尖銳的信給以前的朋友梅因,宣布決裂。1843年1月,普魯士政府宣布從4月起停止《萊茵報》的出版,馬克思當即給朋友寫信說:"我決定不干了?!词篂榱俗杂桑@種桎梏下的生活也是令人厭惡的。我討厭這種小手小腳而不是大刀闊斧的做法。偽善、愚昧、赤裸裸的專橫以及我們的曲意奉承、委曲求全、忍氣吞聲、謹小慎微使我感到厭倦。"毛澤東的人生追求和行事風色也是如此。他同朋友建立的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后來則發展為"改造中國與世界"。在一封給新民學會會友的信中,他宣稱自己"立志真實","不愿犧牲真我";和朋友交往,"惟有主義之爭,而無私人之爭,主義之爭,出于不得不爭,所爭者主義,非私人也"。他發出求友信,有一個人應約前來和他交談,因話不投機,便拒絕交往。因不滿學校辦學無方、貽誤青年,他還發動了驅趕校長的學潮。馬克思和毛澤東年輕時的這些行事特點,無疑開啟了他們一生講求原則,追求真理,永遠進取的戰士精神和戰斗風格。
無獨有偶,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毛澤東有影響的政治活動,都是從辦報開始的。
馬克思大學畢業不久便主編《萊茵報》,在該報上發表的關于出版自由、書報檢查令、林木盜竊法、政教分離等一系列政論文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認為,"從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已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度R茵報》1843年被查封后,馬克思又和思想戰友們著手創辦《德法年鑒》。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畢業時,就業志愿之一就是當新聞記者,曾參加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五四運動后,他在長沙創辦《湘江評論》,主編《新湖南》,所發表的《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得到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的贊賞。1920年,為擴大驅逐湖南督軍張敬堯運動的影響,毛澤東還搞了一個平民通訊社。收入《毛澤東早期文稿》的132篇文章中,有70余篇是為相關報刊寫的。早期的新聞經歷,使馬克思和毛澤東比較早地懂得輿論動員的巨大作用,并熟悉和掌握了宣傳規律。這是他們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始終重視甚至親自動手搞新聞宣傳工作的一個重要源頭。
從思想轉變的歷程上講,馬克思和毛澤東也有明顯相似的軌跡,都是在分析比較各種社會思潮之后,創立和確定自己的理論信念的。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國處于四分五裂之中,沒有趕上第一波工業革命的浪潮,還屬于歐洲的落后和弱勢國家。20世紀初期的中國,更是積貧積弱,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馬克思和毛澤東的青年時代,都深受各種求變求新以改造社會的思潮熏染,都是在經歷了對各種思潮的觀察、吸收、分析和批判后,才得以確立自己的信仰。馬克思先后選擇和批判過涉及哲學、文化、政治、經濟諸方面的"回到自然"的浪漫主義、青年黑格爾派、柏林"自由人"、"青年德意志"、"真正的社會主義"、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普魯東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潮。他早期的代表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人問題》、《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都是因思想論戰的需要而寫。青年毛澤東的政治意識是從崇拜康有為、梁啟超開始的,最初發表政見是覺得應該請孫中山當總統,梁啟超當外交部長。隨后,他深受各種思潮的影響,主張過呼聲革命、平民主義、民眾的大聯合、聯省自治、教育救國,曾傾心于杜威的實驗主義、托爾斯泰的泛勞動論、克魯泡特金的社會互助論、武者小路篤實的新村主義等等,對各式各樣的無政府主義,有的還親身實踐過。1921年1月,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的發言中,他列出當時在中國流行的五種思潮供大家參考:社會政策派、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列寧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羅素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分析這些思潮的利弊后,毛澤東認為,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最宜采用"。
馬克思從23歲大學畢業到28歲開始創立新的世界觀,只用了五年時間,所以恩格斯稱他在思想領域"不是在走,不是在跑,而是在風馳電掣地飛奔"。青年毛澤東的探索心路,同樣迅疾。他25歲走出校門,28歲參加建黨,只用了三年的時間便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馬克思創立新的世界觀后,仍然及時地通過分析、比較和批判各種思潮,去豐富、完善和發展他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在確立了自己的信仰以后,也是通過及時地分析、比較和批判各種思潮,去實踐、調整和發展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
〔陳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