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滇旅行團文化宣言
我們——湘黔滇旅行團,不是一般的旅游團,而是師從70年前西南聯合大學湘黔滇旅行團的志愿者團隊。我們與其說是在“旅行”,不如說是在“騎行”、“苦行”、“文化行”,或謂之“文化苦旅”。
我們——一群80后大學生,是為傳承聯大精神,而重走聯大路的。我們認同當年聯大提出的“使遷移本身成為一種教育”之理念,努力把我們的湘黔滇旅行團打造成一所臨時的、流動的、社會的大學。在結束這一個多月、三千五百多里的行程之時,我們要發出這份文化宣言,就我們一路關注和探討的聯大精神及大學問題發表我們的一些看法。
我們不是專家學者,也不想宏篇大論。我們只想談談我們一路艱險之中切身體悟到的實際感受。它不一定正確,但一定真實;它不一定是歷史原意,也不一定是創新之論,但也許可以溝通古今。
聯大傳統、大學精神,仁智各異,我們旅行團眾友也各有主張。有人重剛毅堅卓,有人重自由獨立,有人重愛國民主科學團結,有人重學術新知,有人重兼容并包。更有人提出,不僅大學要有兼容并包精神,包羅各家之學說,而且大學精神也要兼容并包,不應只是某種單一價值和理念。我們贊賞“和而不同”,并不強求一致。但我們確實在體悟與交流中達成了一些重疊共識,這正是以湘黔滇旅行團全體成員發表的這份文化宣言的基石。
一、 人要有點精神,大學更要有精神。70年前聯大師生不避“逃跑主義”、“亡國奴”之非議而西遷昆明,弦歌不絕;今天我們不顧“標新立異玩刺激”、“自討苦吃無意義”之質疑而重走聯大之路,不是為了證明這一點,但無疑體現了這一點。我們在這漫長艱巨的騎行中深深體會到:剛毅堅卓并未過時,自討苦吃絕非犯傻。人之成長既要樂趣導引,又要苦難磨礪。家國群社“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學更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此市場化、產業化、功利化、娛樂化盛行之時代,大學更應該沉潛寧靜,堅守“象牙塔”;學生不妨自討苦吃,甘坐冷板凳。當我們抱怨世風日下之時,我們,特別是我們的大學,能否保持向上之追求,追求卓越之境界?能否不被社會所同化、統領,而是堅守道德之理想,保住社會之良心,引領社會之風尚,成“轉移一時之風氣”的“教化一方之重鎮”?這是我們的呼吁,也許是社會的期盼,更應是大學之責任。
二、 關注腳下的土地,認識并服務我們的人民。當我們一路騎行,與我們祖國的山水、同胞零距離接觸時,我們興奮著,感動著,震憾著,我們體會到了“為什么我的眼里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也感覺到了愛恨交加,并逐步變得復雜、深刻而堅定。我們體會到“回歸自然”、“回到民間”的價值,并呼吁我們的大學不要局限于“象牙塔”,我們的大學生不要滿足于“啃書蟲”,我們的學術不要只是自說自話,讓我們更多關注腳下這片土地以及生活于其上的人民,更好地認識他們、服務他們。我們也期待我們的大學培養更多有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的大學生,創造更多本土的、民族的、世界的大學問。
三、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這本是李嘉誠先生寫給汕頭大學的校訓,我們深以為然。如果不是大家有此特立獨行之自我,不會有我們的湘黔滇旅行團,旅行行團也不會如此豐富和美好;但如果沒有超越自我、追求無我的精神和行動,也不會有湘黔滇旅行團,旅行團也難以戰勝諸多艱險挑戰,更不會如此和諧圓滿。一個人沒有自我,無以自立;一個大學沒有自我,又何必成為大學?一個人只有自我,不足以成人;一個大學只有自我,又何以成其為“大”?大學必須由一群有了自我又不限于自我的人組成,大學作為整體也必須建立自我又追求無我,這正是大學的群己之道。當此隨波逐流、自我迷失之時代,我們呼喚大學以及大學生的獨立、自由與個性,也期待在此基礎之上有更多合作、奉獻、圓融的無我追求。
四、 致力通識,知行合一。我們的湘黔滇旅行團不是為著考試和學分,而是為了感悟人生、理解社會。我們認為教育的目的也不應該是培養“考試機器”或別的什么“工具”,而應是健全的人。當我們走出書齋、離開課堂,一路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我們感受到了專業知識的價值,更體會到了我們研究而又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及其問題本身是不分學科、專業的,人生及其問題更不是專業知識所能解答的。社會是個整體,人生是個系統,我們需要通識教育。我們堅決反對應試教育和高中文理分科,也不贊同大學里森嚴的學科樊籬、專業壁壘,我們呼喚文理兼修、中西匯通、漸至通達的通識教育。我們不僅希望大學在知識教育上致力于通達,還希望我們的知性教育與心性培養并重和會通,讀書交流與實踐體悟并重和會通,最終達到學問與人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
五、 我們特別需要大師。聯大常委梅貽琦先生有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想把湘黔滇旅行團辦成一所臨時大學,我們不因沒有“大樓”而惋惜,卻因沒有大師輔導而缺憾。我們崇尚獨立、渴望自由,但我們更向往大師導引的“從游”之樂!再觀今日之大學,今日之中國,最缺乏者已非大樓,而是大師!大學要有精神,要創造服務于國于民于世界的大學問,要推廣通識教育,皆有賴于一批真正的大師。我們呼喚有追求、有擔當、有學問、有智慧的大師,也期盼有利于大師成長、涌現、發揮的體制、政策和環境。
六、 給大學松綁,給校外活動減壓。湘黔滇旅行團給我們的啟示、收獲和改變,遠勝于書本和課堂。我們一路騎行歷經艱險,也正因為歷經艱險而有更多體悟和成長。我們的活動有人擔心,也有人勸阻,我們理解而感謝,但我們愿意承擔成長過程中的風險,并認為:好事不必十拿九穩才做,可在做中爭取十拿九穩;于人不可苛求十全十美,對己不妨要求十全十美。現在社會、輿論給大學的壓力很大,安全考慮成了很多實踐活動難以舉辦的首要原因。大學生已是成人,社會也有保險制度,大學發展及活動開展需要更寬松、寬容的環境,我們呼吁給大學松綁,給校外活動減壓,讓更多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可能和現實。
我們年幼學淺,我們體悟有限,上述六條更多是表達心聲,不敢自詡正確,更不奢求社會認同或于社會有多大功用,權作拋磚引玉,誠望各界師友不吝指教,并請關注探討大學精神,共同推動大學改革進步。
湘黔滇旅行團全體成員:
2009年2月2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