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的暑期打工日志
http://followcoca.blog.163.com/blog/static/10426922620081113224968
進廠篇
開始要去珠三角進廠打工時,很興奮但并沒明確目的,只是想體驗鍛煉下和接觸了解工人。原來對于工廠的狀況不清楚,只是一些數字圖片,不知道工人的生活到底怎樣。當滿懷期待的到東莞時,給我的感覺卻是雜亂,沒有真實感。在這里的二十天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讓我更多無奈沉重。回想在廠里的經歷,依然很清晰,從進廠到離開……
在厚街鎮的赤嶺工業區有很多的鞋廠都在招工。招工條件很簡單,年齡一般是16周歲以上,男的只限熟手而女的生熟手都可以。實際上一些廠對年齡的限制只是表面上,我進的第一個忠樺鞋廠有很多童工,而年齡最大的居然有70多歲。
進鞋廠面試很簡單,只要有身份證就行,男的要沒有紋身。招工時廠里都說待遇很好,基本是最低工資都在一千二百左右,加班到八點半最晚九點半,每星期至少有一天休息。我進了兩家鞋廠,第一個廠很小只有兩三百人就一條生產線,第二個有一萬多人分一廠和二廠。第一個廠基本不用面試對身份證要求也不嚴,只要進車間能干活就行;第二家廠面試一共看了四次身份證,必須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男的不能紋身。
進第二個廠時還體檢培訓,體檢只打了麻疹疫苗抽點血做個胸透就要40元,培訓了兩天,也沒什么培訓內容,就分宿舍、發廠牌、唱廠歌、工廠規章介紹,還有就是隊列訓練(由于下雨,沒怎么訓練)。總之,進鞋廠很容易。一般鞋廠都是直接在人流多的地方招工,不需要中介。廠里更愿意招女工,她們易管理不會在廠里鬧事,而男工就難管理會打架鬧事。
環境篇
第一個廠——忠樺,只有兩棟四層的樓分別是廠房和宿舍。宿舍一樓有食堂、小商店和會議室,二層是男工宿舍,其他是女工宿舍。每間宿舍有7張雙層床,最多能住14人,由于廠里人少一般住七八個。宿舍樓很舊,門都鎖不上,宿舍里有很多老鼠,今年每間宿舍里才裝了一個水龍頭,沒有獨立衛生間。
走廊里有很多垃圾,每層樓有公共的廁所(感覺幾天才沖一次),一樓分別有男女沖涼房,沖涼房門也關不上,只是許多水龍頭而已。
車間里很吵很熱,只有幾臺風扇,車間就像蒸籠。對機器的噪音,做鞋子的藥水都沒有防護措施也沒任何安全生產說明。洗藥水刷膠沒有手套而且每次收線下班都是用手直接在水龍頭下沖洗,對藥水的刺激氣味也沒口罩對噪音也沒耳塞。車間里的消防設施看起來都老化了,也沒醫藥救急設備。
車間里有的工人皮膚出現紅疹過敏,有的女工的手都爛了,但是工人沒有向廠里反映要求改善環境,卻說習慣就好了!
第二個廠——綠揚,環境比第一個廠好很多,正規些,各方面的設施基本完備。宿舍是11人間,有一個空床位放東西,有風扇空調和洗浴房。但是宿舍管理很嚴格,就像軍訓檢查內務要求一樣,有管理員檢查,沒達到要求會記過罰款。工人直接把垃圾從陽臺上扔,廠里有清潔工打掃。車間里也是一樣的吵一樣的熱,但多一些防護措施,有耳塞口罩(只有部分工人戴)還有急救藥箱,有些操作也有安全生產說明。
兩個廠的飯菜都差不多,兩素一葷飯隨便吃而菜很少。剛進廠覺得飯菜還行,但吃久就厭煩了。每天吃得菜都差不多,除了辣味就沒味道,有時看到菜真像豬食。工人對飯菜都沒好感,但也只有忍耐和習慣。特別是綠揚每天早餐都是用前一天的剩菜做的面條,面包只有一小塊,粥里幾乎沒米。班長級以上的有專門較好的伙食,他們是吃小爐灶的飯。
工作篇
第一天上班時覺得時間很漫長,晚上加班到十點半。流水線的作業讓我不再對打工興奮。人和機器一起做一道生產工序,工人和機器一樣是生產工具。車間里的工作一般沒技術含量,工廠不需要工人有思想,只要服從工廠管理把產品做好就可以了。工廠里不需要“人”,所以我們只是生產加工的工具。廠經理說我們是一個團隊,要齊心協力做好鞋子。我們確實是一個團隊,是充當機器的團隊,是被剝削的群體,而且還要努力的做好機器!
在忠樺鞋廠,早上7:50開始打卡,8:00上班到12:00下班。上下班都要排隊集合。中午有一個小時30分鐘的吃飯休息時間。下午是從1:30到5:30,晚上從6:30開始加班。
如果訂單多就要加到十點半,而沒鞋子做不趕貨時加到8:30,沒貨就不上班。我進廠時剛好趕一批訂單。前兩天是加到晚上10:30,第三天是周日但仍然上班只是沒加班,第四天加到11:30,第五天是凌晨12:00而第六天竟加了一個通宵。加班費每小時卻只有1.5元,加五個小時只有7.5元加班費和一包泡面作夜宵。
為了提高質量,廠里放慢生產速度,反正對工廠來講就是每小時付1.5元去延長加班時間。在生產線上,班長組長來回走動監督,鞋子出任何問題都大喊大叫責罵工人。這時工人只是默默忍受,被過分責罵時才和班組長頂嘴。這些干部只看到鞋子出問題,卻沒看到許多工人的手、皮膚因藥水而過敏、潰爛!不管加班多晚工作怎么辛苦,從來沒有過一句辛苦慰勞,都是責罵不滿。
在綠揚是早上7:25開始打卡,7:30上班到11:40,中午12:55打卡,1:00上班晚上6:30加班。綠楊是團體計件,沒有加班費(一年以上有加班補貼100元),工資分A、B、C、D四個等級.A級工資有壹千七八左右,然后依次遞減,D級有一千多點,E級只有九百多.綠楊廠是達到產量少加班,達到產量8:30下班,達不到就延長時間到9:30,旺季加到更晚.不過規定的產量都很多,不可能提前下班。
車間里經常發生吵架打架事件,工人壓力很大不滿很多所以會因一些小事就起摩擦。我在廠里的幾天,就有兩個工人因為打架被開除,吵架則是每天的家常飯。發生吵架打架時,其他工人會很激動,有人上前勸解但大多數工人是湊熱鬧觀看。
鞋廠一般有裁斷、針車、成型、包裝部門。裁斷的機器噪音很大,裁機手要一直站著操作機器,剛做時腿都站腫手臂也因操作機器而酸痛失去知覺。成型車間用的化學藥水對身體有害都有刺激性氣味,有些藥水會使眼睛睜不開不停地流淚,有些會腐蝕皮膚,更有很多看不見的潛在危害。車間里都有很大的噪音,夏天也特別熱。
沒進工廠時對于工廠的工作只是覺得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認為工廠里的工作簡單,對于描述工廠的數字圖片沒有感同身受。看到很多親戚鄰居進廠打工一個月拿一兩千塊的工資,我覺得比在家里種地干農活好。進廠后,才深刻體驗到什么是血汗工廠。每天在又吵又熱的流水線上工作十幾個小時,無休止地重復同樣的工作,一個月只有兩天公休,而且還有工傷事故。現在我再也不能輕松地說工廠里工人的處境,回想以前對于工人的同情覺得太膚淺對他們來說這些微薄的同情沒有任何作用,他們依然是在流水線上年復一年的靠生命青春去求生存。
娛樂篇
我不知道工人的每天是否也叫生活。像機器一樣生產加工產品,除去吃飯睡覺就是上班。沒有時間也沒有力氣去休閑娛樂。而且休閑的方式太少,手機是主要的娛樂工具,可以用手機聽歌看電影。在忠樺時,我住的宿舍有個呼啦圈,下班后工友都會轉很久。一個呼啦圈就可以讓他們玩得很開心!
我在的忠樺廠唯一的娛樂設施就是兩個籃球架。工業區很亂很吵,在街上經常有搶劫打架的,在這里生命就像螞蟻一樣。每天在嘈雜吵亂的環境里可以享受到什么精神文化啊?大街上都是賣吃的、商店,很難找到書店及其他健康向上的休閑場所。工人看的書大多也是流行小說武俠言情類的,即使上網一般也是打游戲聊天看電影,很少接觸勞動法規知識技術類的。
手機、夜宵、逛街、戀愛是工人的主要娛樂。晚上下班后,工人一般會吃夜宵。我宿舍里的有時是到廠里商店里買一包泡面、面包,臨近發工資時會去外面吃炒米粉等。吃夜宵時,大家一起聊天,比工作時舒服放松很多。戀愛感覺有時也是娛樂。廠里的男工會請女工出去玩,吃夜宵。廠里有的女孩就是和男友在外租房子住的。
去第二個廠的時候,遇到一個18歲的女孩,她的經歷讓我很震驚。她在廠里認識一個比他大八歲的湖南男子,和他在一起生活兩年,流過兩次產,第二次都六個多月了。后來去南方家住了三個月,現在又出來打工。她說現在她男友對他沒有以前好,說她有脾氣等等許多缺點。如果男友在一個星期不來東莞看她,她就不再給他機會了。她很平靜地說著自己的經歷,看得出她很喜歡男友。但是從話語中,我覺得她男友不會來的。她以后該怎么辦?她還能像其他人一樣擁有幸福的家庭嗎?在廠里經常聽工友說某某女孩被某某男子騙。18歲的她能承受這些嗎?這就是他們的愛情嗎?
綠揚廠里有雜志《綠揚人》,我看到雜志里有很多工人寫的文章,但只是少數人,工人真正的參與度并沒多高。我問宿舍里的怎么不寫文章發表,她說寫不來。
感受篇
當聽到工友說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對廠里的環境習慣就好時,當聽到班長說我們出來打工的目的就是掙錢,我們是在為自己打工時,我很難過心痛。每天在又熱又吵的車間里重復同樣的工作,加班到十一二點,出一點錯都要被罵,還要忍受勞累傷痛。像工具一樣活著,而對此我們卻只有習慣,習慣工廠的環境,習慣工廠的飯菜,習慣工廠的工作;就這樣習慣被壓榨,習慣當生產工具。我們還要忍受多少習慣?同樣是生命,為什么我們要忍受這些習慣?
我們只想過正常的生活,可是為了生存,我們卻以青春、健康、生命為代價。當不再年輕,不再可以出賣勞動力時,城市里還有我們的容身之處嗎,還記得繁華里有我們的血汗嗎?如果帶著孱弱的身軀回到農村時,農村能提供最后的退路嗎?誰來支付我們的血汗?
除了打工還能做什么呢?這也是聽工友說的很多的一句話,今天不干,就要餓肚子。這就是工人的現實,所以班長說我們是在為自己打工。不知道未來,只是做一天算一天,而以后我們的子女又要沿著這條沒有盡頭的路接著打工,一代又一代的做生產工具。看著工廠那些年輕的生命,和工人聊天聽他們的故事,感到很心痛。我們不是工具,我們也有喜怒悲歡,也向往好日子。可是不管有多少的故事多少的憧憬,都被當今的現實吞沒在機器面前。農村的留守兒童,他們的未來也是工廠,留守老人的處境就是我們的以后。一代代人就這樣被犧牲循環!這是多么的可怕啊!
進廠后覺得現在的大學和工廠很相似。開發區像大學城,工廠像大學,工人和學生太像了。工廠的培訓類似大學里的軍訓,車間就是課堂,學院領導像班組長。進廠和上學都是為了吃飯,工廠生產規格質量相同的產品,而大學生產一樣的學生。大學生與工人都未知未來,都被犧牲。離開工廠,感到很無奈,不知道我們是否有希望,不清楚未來會發生什么變化。
工廠的經歷讓我親身體會了工人的處境,我覺得再也沒有理由說放棄。回到家面對父母的期望,看到父母的辛苦時,又不知道怎么和他們交代,要走的路離他們的期望很遙遠。現在又感覺自身了解的現實太少,糊里糊涂,腦子里經常一片空白。對以后的三年寄存很多希望,決心通過做更多的事充實自己。
在廠里,我在想我們不能再做世界的加工廠,必須要走一條新的路。繼續這樣的發展注定我們要被犧牲,但是這條新道路該怎么走就很迷茫了。
社會整體的改變要從哪里開始呢?先一點一滴地去做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