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表明:07年,國內新增大學畢業生495萬,其中144萬人當年未能實現就業(“新華網”《07年全國普通高校351萬畢業生實現就業》);08年,國內新增大學畢業生559萬,其中有100萬人至今未能就業(“南方網”、“網易”《報告稱今年將有100萬高校畢業生不能就業》);而到09年,國內將新增大學畢業生611萬,再累計往年未就業大學生,總共需要安排就業崗位超過800萬個(“投影時代”《就業難促使招聘模式改革》),加上中等專業教育以及職業教育學校的畢業生,在當今全球金融風暴背景下,其就業形勢空前嚴峻。
大學畢業找工作難的問題一年比一年突出,癥結何在,多方人士和媒體陷入了深思。歸納各方意見后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錯綜復雜,但最主要的還是不切實際擴招導致高校和社會之間供需關系失調、中央關于教育事業的指導方針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偏頗、政業績等社會評價體系存在偏差、學校專業設置與國內產業結構不匹配、社會價值觀與就業觀扭曲,同時這幾個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分析如下:
一、擴招導致供需失調、學校專業設置與國內產業結構不匹配
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最直接、淺顯的原因就是高校不切實際地擴招造成供需失調。數據顯示,98年至今,我國高校招生額從108萬/年猛增到611萬/年,增長5.66倍(見“中國經濟網”《教育部承認1999年高校擴招太急》),僅08年就擴招64萬。大學生數量猛增、質量猛降,供給遠遠大于需求,致使其中部分人不可避免地不能就業;特別是,今年由于金融風暴的影響,企業大量裁員甚至倒閉,工作崗位驟減,供需關系進一步失衡,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空前嚴峻。于是,不少有識之士開始質問,擴招真有必要嗎?社會需要那么多大學生嗎?是否有學歷就等于有文化了?在多方質疑下,教育部終于在今年 10月9日 首次承認擴招犯了錯誤。不過,讓人不解的是,據“聯合早報” 12月10日 報道,雖然專、本科生擴招有可能得到遏制,但是教育部卻決定于明年大量擴招研究生!難怪有評論指出,不知道這么做是想讓擴招專、本科生的悲劇繼續在研究生身上重演,還是要在停止專、本科生擴招后,從研究生身上彌補損失。
供需關系其實還要受社會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高校開設專業與社會產業結構是否匹配所影響。通過《廣東高校擴招致就業難?透視大學畢業生就業》、《大學生就業難全球共有》(“中青在線”)等文章可看出,我國長期以來沒有搭建合理的經濟結構來確保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往往因為集團搏弈、利益驅動而發生不符合客觀規律的盲目變動(比如不同時期的熱衷進國企、熱衷經商、熱衷金融、熱衷房地產等),這客觀上造成了學生報考各專業的人數不合理和學校開設專業比例的不科學,再加之大學開設專業往往較社會需求有一定滯后,從而造成開設專業與社會需求脫節,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培養、不需要的拼命培養,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當然,畢業生(包括高職、技校等在內)供應量大也是由我國人口基數大決定的,但人口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的,所以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只能通過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公平的分配機制、建立健全正確的評價考核機制、增加就業崗位等其他途徑來解決,當所有這些途徑合理地實現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所有畢業生就業問題都將得到較大緩解。
二、政、業績等社會評價體系存在偏差;中央關于教育事業的指導方針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偏頗
“擴招”不是突然從地底下冒出來的,而是教育部在99年的特殊背景下提出來的。這個特殊的背景就是97年后期,中央接受民間對與教育問題的闡述和建議,經過長期研究,決定改變貫用的以分數衡量一切的學生評價體系,為培養具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本來這是一個為了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無比正確的決定,無奈執行中走了樣。
首先,98年時,身為亞洲開發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的湯敏,將一個最早出現于80年代中期少數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概念—“教育產業化”拉進了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部,不僅一拍即合,而且更是將其他國家的有限產業化在中國逐步發展為了完全產業化,雖然很長時期大家回避這個說法,但它基本就是事實(05年9月“中國青年報”《‘教育產業化’始作俑者為何改弦易轍》)。
其次,中國的社會評價體系一直有問題,就是重表象不重本質,喜歡用數字和“形象工程”說話,這個問題也出現在教育系統。我們發現,網上大量的文章都在比較這樣一個東西:我國的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占百分之幾,而美國占百分之幾。好象我們還落后很多,這顯然是不行的,我們怎能比人家差,要體現我們的政績,就需要迅猛提高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比例!
就這樣,“教育產業化”和“用數字體現政績”提前醞釀好了,借著中央“將發展教育事業作為長抓不懈的國家戰略”的東風,“高校擴招”就堂而皇之地應運而生。但是,中央的方針是以社會主義道德為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并沒有說大學文憑發多了國民整體素質就一定會提高,也沒有說大學生一定就是人才。很顯然,決定“高校擴招”是在執行中央的方針時出現了偏頗。
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偏頗,不外乎幾種原因:一是在教育問題上形而上學、急功近利,以錯誤的政績觀為指導、在沒有深入調查研究、綜合研判、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制定預案的情況下,得出大學文憑發多了就代表國民素質提高這樣的結論,草率制定政策;二是制定政策前存在惰性,舍不得下苦工夫、花大力氣把問題調查研究清楚,遇事不求甚解,導致了制定出的政策不符合客觀實際和規律;三是把集團利益甚至個人利益放在首位,罔顧國家民族利益;四是能力有限,不能承擔制定正確的國家大政方針的重擔。
三、社會主義價值觀、就業觀等扭曲
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青少年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越來越嚴重,為此,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但是,凈化社會風氣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在凈化好之前,許多高校畢業生的價值觀、榮辱觀、就業觀等已經被扭曲了,并且直接影響到他們選擇就業。
“新華網”就曾在《湖南大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遠不去近不留》中形象地指出,不少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不切自身實際,好高務遠:一是只盯著發達地區、大單位,或離家門近的地方;二是對收入要求偏高;三是缺乏正確的榮辱觀,不愿從事部分行業、不愿去貧困地區等等,結果弄得高不成低不就。(當然,說深點這涉及到社會各行業公平的問題,他們的榮辱觀不少是因為受這些不公現象影響造成的。)
“中華全國總工會”網站也發表文章(《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成因及對策》)指出,“大學生就業難的內部原因是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在我國的西部、在農村、在基層、在工作條件艱苦的行業都乏見大學生的身影;而在東部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卻有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求職無門。”
此外,“北方網-教育頻道”在《六大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難》中還特別提到一個問題,就是通常大學畢業生都希望所選擇的單位能為其解決戶口問題,遺憾的是很多用人單位無法解決戶口問題,這也給大學畢業生就業增加了困難。
四、原因錯綜復雜,遠不止此
(一)、當獲取文憑更多地成為一種交易,當教師不再安心教學。
高校只管收錢、不管教學已經成為不少地方的趨勢,特別是對大三、大四學生(例如“新華網”《大學教育不能遺忘大四畢業生》),再加上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自覺性,所以與其說他們是讀了個文憑還不如說是買了個文憑。這樣的“交易”,且不說給社會(特別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帶來的危害,直接的后果就是文憑不再等于人才,有學歷沒有能力。“浙江海洋學院就業與發展協會”的 甄梅 老師就曾在《就業難是一個誤區》里指出,現在的大學生“知識不扎實、轉化率低……找工作靠關系、選擇職業靠感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社會獨立能力。”
他們這樣的高學歷低能力,除了依靠關系進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外,確實找不到固定的工作。
(二)用人單位越來越謹慎。
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不愿冒險聘用新手,都希望找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英國“衛報”在《大學擴招5倍,百萬畢業生無業》中援引被采訪者的話稱,“公司想要有經驗的員工。畢業生多了,每個職位有更多的人競爭。”
(三)全球金融危機加上私企剝削重,讓一些大學生對用人單位望而卻步。
“新浪”網 06年1月3日 援引政府調查結果稱(見《多數私企剝削工人》),接受調查的2000多家私營企業中,80%以上經常侵犯雇員的合法權益,在房地產、輕工、服裝制造和食品加工行業,剝削尤其嚴重。另外,07年底,“分類信息聯盟”網上也有網民發表《剛畢業的學生謹惕私企老板的剝削》,以反映私企的殘酷剝削。
而到了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私企為了自己的利益也進一步加重了剝削。據“佛山日報” 7月19日 發表的《起點工資低 嚇退大學生》稱,2008年夏季高校應屆畢業生暨技能人才專場招聘會上,150余家單位,大多數才給出800元月薪,令學生們望而卻步。
更有甚者,不少不法之徒和不法公司,利用大學畢業生求職心切,詐騙他們的錢財、通過試用期無償剝削他們的勞動力等等。
(四)大學畢業生求職渠道不健全
網上多篇《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文章均指出,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還很不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充分,給大學生尋找工作帶來了困難。
總結
社會是一個整體,牽一發動全身,教育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孤立于其它事物獨立存在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多方面著手。由于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包括制定和執行的任何事都要依靠人去完成,不管從哪個方面著手,都需要著手的人(特別是領導干部)下苦工夫、花大力氣、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一切工作,這樣,才可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