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晚6:30,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MPA講座第二講在文法樓305準時開始。主講人為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女學者潘毅。潘教授曾為記錄內地工廠女工的生涯而毅然到深圳一工廠打工,并以10年時間寫成專著。該書擊敗世界各地80個對手,奪得社會科學界世界級權威C. Wright Mills獎,令她成為1964年獎項創立以來首位亞洲得獎者。
潘教授從中國當代社會的“無產階級化”和“精神圈地”出發,通過與第一代城市農民工的對比,深入探究了第二代農民工的處境、心理和社會訴求。講座始終在輕松的氛圍下進行,教授語速和緩,面帶微笑,見解獨到,特別是其“無產階級化”和“精神圈地”等新穎的理論讓人耳目一新。
第一代農民工,即改革開放初期進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而第二代農民工,即改革開放后期進入城市勞動市場的農村勞動力。所謂“無產階級化”,是指農民工正在或即將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主體。農民工群體的迅速壯大,標志著新一輪的無產階級化的開始。所謂“精神圈地”,是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圈地運動相比而言。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當時英國的農民是哭著離開農村進城務工,而今天的農民工是高高興興地來到城市。”潘教授如是說到,之所以用“精神圈地”這一新的概念,是因為相對于早期的英國農民,中國第二代進城務工的農民,絕大多數是出自對城市較高品質生活的向往,是自發的,而非被迫。
潘教授隨即闡述了城鄉差異的根結所在:“中國目前的農村落后狀況,根本上是由無規劃的工業化造成的。農村土地及農產品的貶值,促使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這反過來又加劇了農村的落后。”這準確地描述了當代農民工的特點:“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農民工的素質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壓抑程度減輕,一定程度上能夠聯合起來表達其利益訴求。如各種罷工事件。”同時,潘教授提出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方案:“解決農民工問題,最重要的是對其身份的社會認證。從而讓農民工這一新興群體能夠切實融入社會、獲得平等發展的權利。”
本次講座將深刻的社會學、人類學理論與鮮活的社會實例相結合,清晰明了地闡述了主講人的觀點。潘教授的講座結束后旋即進入到了長達一個小時的互動環節。聽眾競相提出疑問或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幾乎將整個自由提問環節變成自由辯論環節。現場氣氛輕松而熱烈。
晚上9時許,講座結束,而潘教授提出的問題卻依然歷歷在目。中國在發展,而為中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卻一直是被社會忽略的群體。中國需要被關注和認可,而農民工也在尋求認可。本次講座是對中國農民工問題探尋的一個見證!中國的明天同樣需要農民工,而這確確實實需要社會擔起責任來!
(責編:張潁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