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當今社會中到底是扮演一種怎么的角色?或許很多大學生都沒有搞清楚,甚至根本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
上大學首先要給自己一個定位。有人說,讀大學和讀高中的區別在于:讀高中就像是在百米賽跑。目標終點是明確清晰的,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雖然讀高中很累,但是很充實。而讀大學卻不一樣,它就像是在跑馬拉松,看不到目標和終點,我們常常會感到空虛和無助。它是一個漫長奮斗的過程。有時光靠方法和技巧是不夠的,其實最主要的還需要一種精神,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理想堅定的信念!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普遍生活在“改革”之后,用父輩的話說,我們是掉在蜜罐里長大的,而我們這一代又沒有經歷多少磨難和挫折,而一個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一代是十分嬌嫩脆弱的。如今,許多大眾媒體喜歡把我們習慣地稱之為“80后”,字里行間都流露出社會對我們這一代新人的寄托和牽掛。
我是一個接近“90”的“80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無論是從物質充裕角度來說還是精神層面的修養上看,都不能和父輩們同日而語了。尤其是中國實行一胎化之后,小孩便自然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在家什么事都不用操心也不用管,留給我們的只是讀書。這就使得我們童年的色調太單一了,沒有在草叢中的跌打滾爬,沒有馬路旁的義務勞動,更談不上什么崇高理想和精神信念。因此,我們就是在這種時代家庭背景中走過來的一代。由一個極端突然跳到另一個極端,然而當我們長大后,面對的卻是一個比父輩們有著更為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更為殘酷的社會現實。這也就造成了現在的大學生人群中,有的十分的現實,不擇手段的賺錢;而有的就十分地天真幼稚,整天驕奢淫逸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
印象中,大學給人的感覺是高尚,純潔,充滿濃厚的學術氛圍的地方。可曾幾何時,它卻成了放蕩,墮落,無聊的代名詞。我想,這不僅是教育制度的悲哀,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悲哀。近些年,在大學講座當中,真正算的上是純學術或有價值的思想觀點是越來越少了,而一些成功人士,企業家老板之流逐漸登上了象牙塔的大雅之堂,他們總是以自己所謂“心得體會,經歷忠告”等方式,嘰里呱啦地說了一大堆,無非就是告訴我們大學生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如何急功近利地賺錢,如何迎合上級的意愿,如何為企業家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更可笑的是前段時間。清華大學請某臺灣女歌星來講座,說的盡是些女孩怎么打扮會吸引異性的眼球,男生追女生的重點是什么等等。而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另一所高校——北大,卻以整頓校園環境為由,在推土機的配合下,把一個還有一點象征大學自由之精神的北大三角地給鏟了個干干凈凈……此類現象數不勝數。
如今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下,大學生的各種活動也日益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幾乎成了大學生不二的選擇——“拜金有什么不對?只要不犯法,我什么事都可以做。”“都市場經濟了,精神能當飯吃嗎?”“現在有錢才是硬道理,管他什么理想道德。”等等,此類言論甚囂塵上。真是好一個拜金主義,好一個市場經濟,好一個硬道理啊!
我想,既然大學是象牙塔就必須要有象牙塔的樣子,就必須要有和社會世俗所不同的地方。有人說,大學就是一個社會。依我看,那純粹就是胡扯。一個以金錢為導向的時代環境下,社會就是一個很大的私欲,權益和各種功利團體互相角逐,獲得金錢利益最大化的表演舞臺。然而大學卻不同,它是相對圣潔的,是思想文化的交匯場所,更多的是思考人類永恒的主題。它的價值在于,它是為整個社會提供長遠高效的資源和力量,并賦予其健康和諧的價值觀導向。而嚴格來說,大學生光有證書文聘,光會專業技能,光知道努力賺錢是沒有多大作用的。因為它所創造的價值是為個人或小團體組織的,而我們僅為了局部利益來讀大學的話,那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完全是一種形式而已。想要賺錢完全可以在社會上去打拼,去磨練,趁早適應這個社會。想要本領和技能,也可以去專科院校就讀,去技校進修,去培訓班培訓。這樣效果肯定會更好。那為什么要來上大學呢?“是父母要求強迫的。”“是社會的一種價值觀導向……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上了大學了。”——真是可笑又可悲啊!
而中國的教育制度也著實讓人感到咋舌。在精英意識和“一切從娃娃抓起”的思想指導下,我們從小就在知識的灌輸和應試教育的模型下長大,為的就是上那所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上的大學。更戲劇性的是大學這種嚴進寬出的模式,這讓那些十多年寒窗的“可憐蟲”苦盡甘來,終于迎來了這一刻,總算是可以在大學里放縱一把了。因為在我們讀中學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和老師都是這么教育我們的,“現在吃苦多學一點,將來上大學你想怎么玩就這么玩,沒人管你。”不是嗎?我們就是在這種教育制度下熏陶出來的,而真正到了自己獨立自主,最該補充知識的時候,我們卻把時間揮霍在玩游戲,看碟片,談戀愛上去了。這就是我們的境界。
想當年,周總理年輕時,在苦難的舊中國里,為了改變舊社會的慘狀,曾大聲疾呼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是多么豪邁啊。有人可能會說,因為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后,受人欺負,是歷史的特性。如今,我們強大了,已不存在什么侵略瓜分,更別提什么階級斗爭了。當今的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了——其實,這是非常幼稚的看法。現在中國真的很強大嗎?真的沒有內憂外患嗎?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進行野蠻轟炸,造成我方重大人員傷亡,使館建筑被完全毀壞。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駐外使館進行破壞摧毀將意味著是對該國的直接挑釁或宣戰。而我們出人意料的是,我方卻默認地接受了“使館誤炸”這種稍有邏輯的人都不會相信的事實。2001年4月1日,又是美國,在我南海海域撞毀中方戰機,造成我方機毀人亡。隨后粉墨登場的是西方各媒體,它們大放厥詞,反誣是中國戰機先對美國發起的挑釁。另外,釣魚島還在小日本的控制之下;越南還在日夜不停地開發我國南海油氣田資源;還有一個不要臉的印度,為搶奪中國領土,整天地叫囂“不惜與中國打核戰”。在國內。臺灣,西藏,新疆海存在相當的國家分裂勢力;由于國內社會的不公,還有幾千萬同胞處于貧困線之下;中國農民的自殺率在全世界最高,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個農民自殺。此外,官僚腐敗,貧富差距,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都一直制約著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這難道不都是我們年輕人所要面對的,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嗎?
幾百年前,拿破侖說,中國是一頭睡獅。如今看來,這只象征睡獅的國家真正沉睡的不是別的,就是我們這個大學生群體。
隨著大學本科招生(包括擴招)人數是越來越多。如此一來,什么蒼蠅蚊蟲,牛鬼蛇神都往大學里塞,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大學生群體的素質不斷下降。因為,在當今社會,好的是很難起帶頭作用的;壞的是死不悔改的;而好的卻常常受壞的影響。這就是我們當今社會的寫照。另外,大學里還有一些“聰明”人信奉:靠本事不如靠關系。因此,他們都樂意把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吃喝玩樂的人際關系上。而那些老老實實學習做學問的人卻被視為“不合群的另類”。以至于大學生中真正注重實務的人越來越少……當然,正當的人際關系是很重要的,也不否認大學里有真正,純潔的友誼。可是,如果一個社會文化是以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非自己的真才實學來達到目的的話,那將會導致一個什么樣的結果?——人們好逸惡勞,投機取巧。這么以來,整個社會也一定是非常浮躁,虛弱的。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將會成為不堪一擊,任人宰割的對象。
過去,當我國在巴黎和會上主權招到帝國主義的無理干涉和侵犯時,“5.4運動”爆發了,是一批大學生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當日本擴大對華的侵略戰爭時,“12.9事件”爆發了,發動的主體仍是一群愛國大學生;以及到后來的“6.4事件”……不難看出,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支精神力量,它的能量總是在最關鍵時刻爆發,而它的爆發總是在第一事件被社會所關注。有時似乎默默無聞,萬馬齊喑;但有時卻又如此狂風暴雨,來勢洶洶。它不但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和精神意志的支柱,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應該是以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著想和天下興亡為己任——這才是大學的精髓。
毛主席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懂得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和群眾結合是我們人士世界重要的前提和方法論,也是目前我們做事,做學問常常忽視遺漏的方面。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許多專家教授所提出的觀點和學術論調常常招受人民大眾的批評和攻擊,甚至是憤怒的對象了。如果說,一個理論,一種實踐,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相背的話,那么這還算什么理論,還叫什么偉大實踐?那都是些狗屁!當我們真正樹立群眾意識,與群眾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以群眾的觀點做學問,為群眾的利益干實事,這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而歷史上,任何違背常識性的思維和做法都注定會失敗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人民群眾才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因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即使到現在,當我在物欲的世界被幻影修飾的城市熱鬧和繁華所迷惑的時候,都不禁會燃起對金錢的私念和向往。但是,更當我想起那些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革命先烈們;想起還有億萬同胞仍受著不平等的剝削和壓迫時;想起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諄諄教誨時。我還有什么理由再去消磨自己的人生價值,做金錢的奴隸呢?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把理想和信念建構在整個國家和人民的革命事業上去,而非在一些小錢小利上怠誤青春,舍本逐末。讓我們為建立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社會而努力吧!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最后,我想借以毛主席的話作為對我們青年人的警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是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完)
何承曄 于天津師大宿舍
2008.1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