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滿分作文根本不及格
近來踩同學校內(nèi),偶然發(fā)現(xiàn)一篇辭藻華麗的文章,覺得十分驚詫。它采用是一種“宏大敘事”的寫法,通過堆砌辭藻和贊美抒情將所要歌頌的事物推崇到極致。我曾是這種傳統(tǒng)寫作方法的眷念和膜拜者,每每讀到同學優(yōu)美華麗的篇章都嘆服不已,希望自己也能寫一手好文章?! ?/p>
記得高三時為應付作文,我們沒日沒夜地背誦老師印發(fā)的范文。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贊頌李白的作文如紙屑般滿天飛,老師經(jīng)常在課堂上朗讀。那時我對寫出這樣好文章的作者佩服不已,現(xiàn)在想起卻產(chǎn)生疑惑:這種空洞的靠辭藻堆砌而成的沒有實際意義的文章到底有何意義?這種模式產(chǎn)生的后果遠不止此,它使我們在接受能力最強的時期,囿于形式及空洞的鋪陳敘事抒情,錯過了思維能力的鍛煉及思想高度的提升。而且這種寫法導致千文一調(diào),毫無新意,學生的想象力受到極大壓制。用一句話概括,它閹割了人的思想。難怪現(xiàn)在大學生文章寫的爛,甚至連很多文科生也不會寫,實在匪夷所思?! ?/p>
不知道現(xiàn)在的中學生還要不要寫這樣文章,但我想在這個逐漸開放的社會,個人發(fā)揮的空間應該越來越大了,單一的“宏大敘事”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今年暑假,看到上海市唯一滿分作文《他們》,許多學者言辭激烈而懇切地批評它“居高臨下、脫離實際、不痛不癢”。著名學者王曉漁甚至直接撰文《高考滿分作文根本不及格》!突然間我的思路變清晰了,疑惑頓時消除。于是我為人們包括自己的命運感到悲哀,因為我們不幸淪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同時也是犧牲品?! ?/p>
我父親在讀書時代曾是一位優(yōu)秀的寫手。于是從他的講述中,我知道了那個時代(即80年代)流行的敘事方式和作文體裁。同樣是宏大敘事,但那時主題內(nèi)容有所不同。時值文革后經(jīng)濟發(fā)展時期,百廢待興,全國人民沿續(xù)建國三十年的革命熱情,沉浸于“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勤儉持家”。學生的作文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陣地,當然脫離不了這一色彩?! ?/p>
而我們生活在市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一切以“發(fā)展”、“穩(wěn)定”為核心,政府不遺余力地清除對其統(tǒng)治不利的思想產(chǎn)生的土壤,因而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整合絲毫不放松。這一理念反映在學生的作文,或者說思想教育上,則是通過無限的贊美、崇尚以及空洞的抒情來推崇愛國主義精神。原本普通、平凡的事物,上升到精神或情感的高度時,便帶上了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雖然一定程度的整合是必要的,但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角度來看,我們十幾年的作文教育確實走到了死胡同。但很多時候我們淪為犧牲品卻全然不知,甚至暗自慶幸,自鳴得意?! ?/p>
二
堆砌辭藻 肆意渲染
這是校內(nèi)網(wǎng)上一篇描繪08北京奧運會的日志,題目為《華美謝幕 溫情永駐——我的北京奧運感言》。
初讀這篇文章,有種鸚歌燕舞歌頌太平盛世的感覺。如果說高考作文《他們》是作者“基于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以想象的空間完成的排比句”(王曉漁語),那么這篇文章則是完全依靠主觀臆想和膨脹的情感用華麗辭藻堆砌而成的蹩腳之作。作者的“高調(diào)”令所有人嘆為觀止,讓一切自以為崇高者自慚形穢?! ?/p>
該文中,作者披沙揀金,窮盡辭藻,盡其能事,洋洋灑灑地創(chuàng)造出氣勢恢弘的意境。開篇華麗的溢美之辭奠定基調(diào)后,她以“五千年泱泱歷史,一個世紀的奧運夢想,三十載改革開放”極力拉大時間幅度,從宇宙般浩瀚的視野入筆,刻意構(gòu)建一種宏大的敘事框架,以襯其豪邁氣概。緊接著,渲染式的抒情開始了。“無數(shù)奧運人的付出與奉獻皆在半個多月激情飛揚、象征圣潔與超越的舞臺上如燦燦夏花般絢爛綻放!” 這類慣用手法,不過是將原本感情色彩淡薄的事物推崇至無限高度,再不吝口水地夸耀、贊美、歌頌……類似語言在文中連篇累牘,俯首皆是。
作者的贊美告一段落之后,順勢轉(zhuǎn)入抒情?!爱敔幗饖Z銀、爭強奪冠的滾滾沙場煙塵退去后,當我的心從緊張刺激的比拼場面中歸復平靜后,我想說,激情過后,北京奧運會讓我收獲了更多的感動、溫情與思索……”這是一種由物及已、由景入情的靈活轉(zhuǎn)換。坦白地說,此類“感染”的手法我也用,而且屢試不爽。但在這里它只是作者抒情的開端,實質(zhì)是為后面宏大的抒情作鋪墊。
空洞的情感 虛偽的贊美
寫到這里時,作者可能已經(jīng)熱血沸騰。所以文章的第二段,大篇幅的贊頌之言如詩歌朗誦一氣呵成,洶涌澎湃。一連串的排比句,將運動員的拼搏與努力推到精神的高度,賦予其人性的光輝。在面對奧運賽場時,作者心懷強大的歸屬感,似乎以一種國家主人的身份贊賞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同時在蕩氣回腸的激情中自我陶醉。于是便有了“感謝所有的運動員”,“感謝所有志愿者”,“感謝偉大的祖國和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的鋪陳而出??墒聦嵣希\動員、志愿者這些人與作者何干,為何要感謝?很明顯,作者是將自己擺在崇高的位置,站在世界之顛以一種居高臨下的視角俯瞰天下,我想國家領(lǐng)導人恐怕也沒有這種氣魄吧?! ?/p>
對于志愿者,作者也懷著一種盛氣凌人的贊賞的態(tài)度。——“當他們不厭其煩的一遍遍為運動員介紹北京風貌答疑解難的時候,當他們奔波在一個個奧運場館、新聞中心的時候,當他們在比賽前耐心的引導運動員和觀眾入場,遵守賽場秩序,結(jié)束后又默默無聞的收拾打掃會場的時候……”仿佛頃刻之間,志愿者都是按作者的意志或安排順利地完成任務(wù),使得她十分的滿意,對他們微笑點頭?! ?/p>
不僅如此,作者還表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感,不切實際再發(fā)高調(diào)——“這些跟我差不多大的80后的孩子們,還記得我們被稱作“糖水里泡大的一代”嗎?如今,你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長輩,告訴中國,告訴世界:We are wonderful!We are the best!”這種極端的夸耀不僅毫意義,只會讓人覺得幼稚。當然,不排除作者的贊揚里可能包含一種博愛。希望她想表達的是祝愿新一代的年輕人順利成長,而不是參與一次志愿者活動就脫胎換骨就成全世界最好的了。在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學生素質(zhì)堪憂的情況下,我不覺得豪言壯語在這里有多大意義。
作者每一句贊美之辭,都不忘留下情感的痕跡?!白鳛橹袊宋易院?,中國人已經(jīng)很久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弊髡叱龄嫌谔摌?gòu)的太平盛世,心甘情愿任由肥皂泡般的情感包圍自己,直至淹沒。我更希望用無知來予以解釋,而不愿視之為知識分子批判精神的喪失?! ?/p>
作者在字里行間顯示出一種強大的歸屬感。這種體制內(nèi)的歸屬感不過是長期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反映罷了。事實上,閱歷尚不夠豐富的人,對“國家”、“人民”,對生活在同一國度的13億同胞很難有質(zhì)感的認識,也不可能有如此纏綿悱惻的情感(即便有,也包含許多虛假的成分,是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所謂“國家”、“人民”不過是作為一種硬生生嵌入了人腦的影像罷了?! ?/p>
粉飾太平 極盡歌頌之能事
“自愿作為導游的退休老人和孩子,路上隨處可見的親切笑容和熱心人……”讀到這里時,我盡力克制住內(nèi)心,相信作者在描繪美好生活的圖景,是期盼真正的和諧及人性的覺醒與復蘇。但是很遺憾,她最終所要表達的是一句完完整整的空話——“這一切都向世界展示出中國作為一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大國開懷容納天地的廣闊胸懷,也昭示著中國人作為大國國民包容的氣質(zhì)和積極融入世界的樂觀心態(tài)!”如果說前面作者只是抒發(fā)個人情感,那現(xiàn)在便毫無疑問是在粉飾太平。有句話說的好,每個時代都需要御用文人。盡管有一些可能是懵懵懂懂,毫不知情地當別人當了奴才或者利用的工具,但對于他們的所作所為,歷史不會遺忘,在這片國土上掙扎的受苦受難的同胞不會遺忘?! ?/p>
我不太明白作者為何要在徹頭徹尾的空想中,虛偽地將中國人、中華民族推崇到極致。她只看到社會的某一面,而且脫離實際,將優(yōu)點無限夸大,肆意渲染,而對真實的情況卻避而不談。個人覺得,這種過度的自我膨脹是有害無益的。盡管它可能源自于學生的單純,但不能不說是社會化的失敗之處。不,當然不能說失敗。完美的意識形態(tài)化教育永遠不會失敗。國家需要的不正是會做事不會思想的工具,或者只會歌頌贊美的鸚鵡嗎?難道是有思想的正視現(xiàn)實敢說真話的人?
至于08年接二連三的災難,作者也頗費感情地“中國在經(jīng)歷了那么多大災大難后,國格人格沒有被擊垮,反而愈發(fā)完善,并帶著這一腔涅槃后浴火重生的激情與膽識兌現(xiàn)了自己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交給了世界一份無與倫比的完美答卷!” 但是,國格人格沒有被擊垮,反而愈發(fā)完善,何以見得?無須多言。我不知道這種自我夸耀是否建立在事實的基礎(chǔ)上,不知道作者對08年的事件了解有多少。不過筆者可以坦誠,藏獨時,我寫過批判政府的文章表示自己對藏獨的中立態(tài)度;英、法等國抵制奧運時,我曾為他們辯護;國人抵制家樂福游行時,我用“群氓的盛宴”來形容這種打著“愛國”旗號的無知行動;512地震時,縱然有許多感動人和事,但我不會遺忘其中挪用救災款的官員的名字。人們可能會說為什么你只看到陰暗面,我會告訴他,我看到的是真實的一面,我只重視事實本身,不愿讓自己的眼睛被某一面單向地遮飾?! ?/p>
而作者卻再一次極盡歌頌之能事,仿佛坐在太空艙里,俯瞰地球上960萬平方公里國土。在她的眼里,只有歌舞升平,只有國濟民昌,只有飛黃騰達。我不得不猜想,作者的生活是不是太順利了,沒有遭遇一絲挫折,以至于她對社會的認識完全停留于童話的世界?我也很難想象這樣的大學生將來如何適應社會,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難道期待他們成為撐起民族大梁為百姓謀福利為萬世開太平的中流砥柱嗎?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過天真了?! ?/p>
最后一段,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結(jié)束?!癈ome together,put your hand in mine,you and me,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ly……是的,當北京奧運會的華美大幕落下后,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仁愛義禮之光會普照世界,我們也有理由期待中國人真正融入地球村,與全世界人民和諧相處的那一天!”作者的無知暴露無疑。作為對中國歷史及當代現(xiàn)實不甚知曉的人,跟在時代潮流后面,附和時下意識形態(tài)而發(fā)出幾聲感嘆與贊美,我想實在沒有批判的必要。但是,既然看到了自然要說。我想奉勸那些無知的人們,沉默是金。吶喊,并不一定證明你的存在。活在別人的世界里,你永遠找不到自身?! ?/p>
我認為,作者在該文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可能更多是一種慣性,一種奴隸般的臣服與贊美,它是以對現(xiàn)實的不屑一顧為標志的。不論何等的感動,作者的落腳點均是——“愛國主義”。她真有如此愛國熱忱嗎?這一點我雖沒有理由去懷疑,但是同在“愛國主義”熏陶中成長,對這種泛濫成災、瘋狂肆虐的情感,筆者自認為有資格進行質(zhì)疑。無可辯駁的是,它更多的是人被洗腦之后的一種意識,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條件反射。裝模作樣地抒發(fā)愛國情感,并不代表愛國,甚至也不能說明心中有“國”,它只不過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潛意識產(chǎn)物罷了?! ?/p>
文筆雖好 思想淺薄
我不否認這篇文章中顯露出的才華。客觀地說,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并非無病呻吟,卻暴露出其致使的弱點,即內(nèi)心缺少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及對社會的清醒的認識。也許如作者所言“當時真的很感動”,以致她的心中容不下雜質(zhì)。雖然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令人折服,但是華麗的辭藻所掩飾的不過是內(nèi)心的無知與精神的貧瘠,以及不敢正視現(xiàn)實的怯弱!我看到的,是那種極左意識形態(tài)教育所留下的禍根及對人的閹割與毒害!對于國家來說,這無異于飲鴆止渴;而對于個人,則是以思想的沉淪和良知的泯滅為代價!
反復讀著這篇文章,在厭惡與反感的同時,我心中的悲憫油然而生。如果中國的作家寫出這樣的文章,盡管不一定像“縱做鬼,也幸?!钡纳綎|省作協(xié)副主席一樣遭人唾棄,但也必定為同行所不齒。一個不能正視現(xiàn)實的作者,如何具有健全的人格?我想奉勸作者,盡量抒發(fā)一些真情實感。生活中令人感動的事太多了!朋友深情,父母慈愛,懵懂的愛情以及各種真實的情感……為何一定要吐口水將自己淹沒呢?
曾在一本訪談錄中讀到,著名文學批評家賽妮亞將文人分為四類,休閑文人、腐朽文人、反動文人,最后是真正有良知的文人。我想,該文的作者可能連“休閑文人”也算不上,至多不過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罷了!實為悲哀!也許所有人都是犧牲者吧,只是犧牲的事物及方式不同而已。喪失人性而肆意危害他人是可恨的,被社會拋棄落魄潦倒流落街頭的人是可憐的,不小心成為壓榨欺騙殘害自己同胞的高高在上的人是可恥的,而失去現(xiàn)實敏感度甚至沒有認清真實世界的眼睛的人是可憐的。他們都是可悲的人?! ?/p>
同樣是宏大敘事,同樣“贊美——抒情”的寫法,作者的另一篇《劉翔,悲情轉(zhuǎn)身,跨越自我》便少了許多矯揉造作,但讀到最后仍有作嘔的感覺?! ?/p>
與這種煽情的文體遙相呼應的,是“無病呻吟”式的唏噓嘆惋,為悲觀之人所鐘愛。就《華美謝幕》一文來說,如果作者對文字中融入的情感與靈性自鳴得意,那么她無疑是失敗了。建議去讀讀張承志,去感悟一下何為理想主義,文字何以有靈性,何以字字都是血都是情,都與心靈相通?! ?/p>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