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試驗田
七年目睹南農之怪現狀之一:黨政機構臃腫重疊,干部太多人浮于事!
楊昌濟 發表于:2008-7-25 23:32:23
在南農呆了數年,這幾年,也正好是南農從翟虎渠時代的盛極一時到小波時代的江河日下的幾年,看著學校的衰落,數年來田里諸多深愛著
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只是可行學校領導充耳不聞,只顧自己大撈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任憑學校的日趨不振,我們也只能怒其不爭了。
羅馬建成非一日之功,當然,學校的衰落也非一日可成,本人總結了數點,權當是拋磚引玉。
第一點就是:黨政機構臃腫重疊,干部太多人浮于事
看看現在的南農,目前包括黨辦、校辦在內共有處級單位21個加直屬單位7個,校領導總共有10人,處級干部135人(參考文獻/b4781/d34999374.htm ,目前實際可能稍有變化),科級干部更是不計其數,想想,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隊伍!根據學校相關規定,副處級以上干部可以享受單人辦公室,每人每年招待費2萬(一個校級重點學科年經費才10萬),加上每個辦公室的電腦、打印,辦公桌,空調,水電費,可想而知,光是學校黨政機構一年就花掉多少錢,對于并不富裕的南農來說,這就難怪為什么蓋鈞溢院士沒有一個稍微好點的辦公室,南農教師待遇低得出名,學生條件差得怨聲載道了。
今年上半年的全國人大一個重大的議題就是實行大部制,減少行政機構,減少領導職數,轉變智能,提高效率。那么學校作為一個比較獨立的小型“政府”,其實也很有必要實行大部制,減少領導職數。
干部隊伍龐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特殊政治體制是黨政二重機構,高教法第一條就規定我國高校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所以有這么多書記院長也就不難怪了,這一點學校無法改變,但是在此前提下,學校是可以通過合并部門、精簡干部數量來控制隊伍人數的。
這其中,首要可以合并的就是黨委辦公室和校長辦公室,高校不比地方黨委政府,黨委政府各有分工,機構多,事情多,各有一個辦公廳是正常的,在高校里面,正副校長全是黨委常委(除民主黨派正副校長),而且黨委和校行政的分工也不是那么明確,所以這兩者根本就可以合并,像南航稱為“黨政辦公室”,南理工是“學校辦公室”,這樣就至少可以減少2個正副處以及數個辦公人員
可以合并的還有組織部和人事處,這些都是管人事的(前者管副處級以上干部,后者管副處級以下以及全校教師),智能相近根本就可以合并為“組織人事處”,很多高校就是如此。
學工處和團委也是可以合署辦公的,團委是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產生的,但是這兩個機構很多職能都是重疊的,招生、學籍、宿舍、學生思想、評獎等學工處都管,團委好像只剩下搞學生活動一項,即便這樣,兩者的區別亦不明顯,以前學校還是學工處處長兼團委書記,團委是個副處級建制,可是后來竟然把團委升為正處級,添了個獨立的正處級團委書記。
另外從職能上講,“珠江校區建設與發展辦公室”是可以并入“發展規劃辦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 )”的,“產學研合作處(科技開發部)”根本就可以并入“科技處”,還有“基建處”“資產管理與后勤保障處”“實驗室與基地管理處”也是根本可以合并的。
除了合并部門之外,我校的領導職數其實也是可以減少的,像一個組織部,總共才4個人,卻還設置有一個部長,一個副部長,一個主任科員,一個科員。其實,一個部長就綽綽有余。學校的不少科室,本就3個人,卻還要設置正副科長,這些都是憑空多添領導職數。領導職數一多,導致了機關人員工作態度散漫,人浮于事,不要說學校那些學生出國打印成績單出國要收費,有章在就是不給蓋的情況,就是對于教授博導,都是不可一世,經常出現一個教授去報銷經費還得看一個科員的臉色的情況。
其實教育部早幾年就頒布過《關于當前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規定高校精簡部門和干部隊伍,防止高校政府化的傾向,只是可惜學校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此詬病一日不除,學校就難得有大的發展。
七年目睹南農之怪現狀之二:官僚主義極度盛行,師生民意難達上聽!
楊昌濟 發表于:2008-7-27 16:39:06
如果你是一個學生社團或者學生會的干部,要組織一臺晚會或者其他活動想請校領導參加或者采訪校領導的話,一般來說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親自去邀請或者約時間,因為你可能覺得這樣比較禮貌。而當你走在行政樓三樓或者四樓的時候,問左邊辦公室的人校領導在哪個辦公室時,他們就會先問你怎么回事,等你道明來意后,他們就會面無表情的說到:“你們直接找校領導是不行的,你先叫你們院以學院名義寫一個書面申請給我我們,我們交(黨辦或者校辦)主任審核之后,然后告訴校領導,等校領導決定后,我們會通知你們院的,到時候通知學院你們便可以了。”
也就是說,當學生因為公事要找校領導的時候,必須經過學院——黨(校)辦——黨(校)辦主任——校領導——黨(校)辦主任或者黨(校)辦——學院——學生等至少七個步驟,還記得以前沒有經過這些程序找校領導的時候,回來還被院領導批了頓“我們都不能直接找校領導,你們學生怎么能直接找校領導呢,年輕人,做事要注意分寸”。至于學生私事想找校領導,聊聊天啊喝喝酒啊什么之類,估計你立馬就被轟走了,哼,你們這些學生怎么有資格和校領導聊天喝酒。于是乎,在南農,校領導成了皇親國戚,其辦公室是宮廷大內,黨(校)辦是大內守衛,我們這些學生老百姓呢,只能在“皇城”外看看,是無法接近皇親國戚的。
在我們學校,校領導對學生也是不感冒的。一般來說,校領導參加學生活動的熱情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學校對學生的重視與否,同為兄弟院校的中農,一般的學生活動,總能看到瞿振元和陳章良的身影,而對于我們學校來說,小管和小鄭參加學生活動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本人在校七年見此情況絕不會超過三次。最多的就是莊書記出現下,而且也不多見。一般活動要是能請到個副處級干部已經不錯了,舉辦前還要大肆介紹番,有時候實在不行,輔導員都可以湊數。在南農,校領導似乎有一個默契。那就是不屑與學生為伍。誰和學生在一起誰丟臉。
于是乎,陳章良離開中農的時候,整個廣場的學生高呼歡送,要是小波如此,估計大家都會下飯館去了。也許有人會說,校領導日理萬機,事情多,很忙。但是不要忘記了,有學生方為學校,有學校才有校長,校長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才是校長要忙的第一件事情。
以上僅是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在行政與科研教學之間,照樣是就行政為先,科教為后。舉辦個學術論壇或者會議,坐中間的一定是領導,哪怕其學術一塌糊涂,論壇舉辦方要感謝的,首先也是領導,似乎好像是領導促進了學術的發展。不說大的學生論壇,本人參加了一個學生舉辦的辯論會,請了一個院副書記和副教授參加,有趣的事,這個副書記還是這個副教授的學生。但是到場的輔導員,對這個副教授面無表情,一見到這個副書記,就像老鼠見了貓,點頭哈腰。最后還是這個副書記坐在位置最顯尊貴的評委席中間。至于那個副教授么,就只好做旁邊了。本人有幸參加南大一個學術論壇,開幕式當晚,舉辦方請了三個不是很知名但是聲望頗高年級頗長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學者,還有一個副校長(南大的副校長可是正廳級,和小波一樣),但是舉辦開幕式的時候,三位老教授是坐在主席臺上,獲得最先的介紹,頗受尊重,至于副校長,是坐在臺下的,介紹時也只是一句話帶過。并無任何人覺得不妥。因此也就難怪南農的學術與南農是天壤之別了。
在南農,當個處長遠比當個教授更有權有勢,因此每逢換屆之時,不少“教授"無所不用其極,只為獲得那一個烏紗帽,一旦競爭不過,要么遠走他校,要么舉報信滿天飛。當年翟虎渠卸任之后,南農新任校長在鄭小波與胡金波兩人之間產生。后小波勝出,于是金波就跑到中藥大當起了黨委書記,目前已經是省教育廳副廳長了。外語院,學校本一直想讓其英語系的某教授任院長,但是每逢任命,其日語系某教授必有舉報信飛至,致使院長任命拖延數年。
官僚主義的盛行,使得在校領導之間與師生之間形成了一道天塹,校領導不屑與普通師生為伍,師生民意難達上聽。導致一方面校領導屁股決定腦袋,拍著屁股做決策,沉溺于自己的“偉大政績”,一方面學生師生怨聲載道,自己的要求無人理會,學校江河日下。
七年目睹南農之怪現狀之三:只見大樓拔地起,未聞大師授業聲!
記得2001年剛來南農的時候,那個時候學校很破舊,除了綜合樓是新建的之外,其他都是老樓,至于什么行政樓、生科樓,逸夫樓那時還只是網球場、菜園和荒地,圖書館也很破,20舍是塊操場,13舍還是老禮堂,醫院在一棟和主樓一樣老的建筑里面,至于北苑,那個時候是沒有這個名詞的……。
剛來南農,我很自卑,因為“農業”二字,因為家里和社會的偏見,一度不喜歡學校。但是過了1年余 的時間內,我漸漸為學校感到自豪,2001年,蓋鈞溢和夏德全被評為工程院院士,使我校的院士數量增長到3名,10月,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使我校成為江蘇省第三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校,還有王建民和馬正強兩位長江學者,還有鐘阜寧等一大批國內知名學者,于是,在這些前期的積累下,2002年,武書連等評出15所“2002年中國一流大學”,其中南農首度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以農學第二名位列其中,清晰記得,當時的校園網,校報都大肆報道這事情~~~~~~~~南農其時何其風光。
小波01年下半年上臺后,也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不久后校領導便拋出了學?!笆濉币巹?,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花2.5億元大興土木。于是,一座座大樓拔地而起,北苑開建,“北苑”這個名詞也逐漸涌現。我想,所有00-04屆的學生都還記得,那時候的校院,活生生一個大工地,影響最大的,就是為蓋新圖書館而封閉圖書館南面的路,圖書館因為地基問題拖延一年多蓋好,那條路也封了一年多。
但是呢,校領導是很有“遠見”的,為了擁有更舒服的辦公環境,免得因為天氣太熱太冷而頭暈腦脹導致決策失誤,影響南農發展,在這么多大工程中,首先蓋的不是邵夫、生科等學術用樓,而是首先就扒掉網球場,蓋起行政樓,先將那么一大幫校長、書記、主任、處長等嬌貴的領導搬進去再說,至于教授么,不打緊的,搞學術的能吃苦。
數年發展,學校蓋成了目前這樣子,不錯,很漂亮。但是,大樓起來了,大師卻漸鮮聞之。夏德全院士2005年離世,劉大均老院士目前在家修養,已經不能從事科研教學,真正的院士只有蓋鈞溢一個了。翟校長調任中國農科院任院長之后,當初其挖來的王建民長江學者也隨之而去(不過名字還掛在南農),這些年,南農人才流失嚴重是有目共睹的,不說以前,現今的外語院秦禮君教授也似乎對學校不滿,想去江南大學。至于“一流大學”的名號,曇花一現后已經成為一個歷史。雖然這些事情不能代表南農學術的全部,至少,它代表了一種趨勢,一種跡象。
南農這幾年也不是沒有參評院士,像張天真教授就參評過幾次,只是可惜~~~~。個人覺得學校在參評院士方面有點欠妥,在中國,評院士除了本人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較好的人緣人品之外,公關也是一個方面,但是,像最近的一次學校竟然同時有4個教授參評,在超級激烈的院士評選當中,其實貿然參評是很得罪人的(所以上次有資格參評的侯喜林教授以學術不夠主動退出參評),而且,人太多,學校也不好兼顧,不如集中人力物力推選一個,希望反而大些。
學校沒有大師、學術水平日薄西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根據學校政策,校長鄭小波有一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每年1000萬,只要是用于人才引進,校長勿需經過任何組織和個人同意審批便可使用,七年了,7000萬,這么大筆資金,但是就是在南農看不到引進來的大師級的人物,個中緣由,難道是領導太忙,無瑕引進人才?抑或,領導人際關系不廣?(為避免不必要和不好的猜測,額外聲明,這筆錢是專項資金,是不可能被TW的)。人才沒引進不打緊,前幾年我們學校退休的幾個老教授,學校不予以重視,反倒被南大等返聘去了。
2.學校教師待遇太差,高級人才不愿意來,自己本身也留不住人才,又造成流失。
前幾年學校本欲打算引進一文科學術牛人(好像是社會學方面的,不大記得了),學校也頗具誠意,那牛人來南農看看的時候,學校派出領導級別的人陪其游玩游說數日,但是最后那牛人一綜合自己的收入與南京的生活水平,最后依舊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南農的薪資水平低以前是在江蘇出名(江蘇高校倒數一二名),可是自從去年后,便已經是全國聞名了,無論在百度,或者google,只要你輸入“高校教師辭職透著一份沉重”搜索,便能看到數百上千關于我校的一則新聞(號外,號外,這一切,源自我們偉大的試驗田,為什么,問阿德。)
但是南農還有一種特殊現象,青年教師工資低不代表所有人低,尤其是不代表行政樓工作人員工資低,人事處一個科員,在省學聯工作一年后來此工作(這一年算工齡的),月薪可以達到3700;今年科技處,學工處等招的科員等新人,也可以達到3000左右。但是剛開始工作的博士,一兩年之內,工資卻只是2500,如此本末倒置,難怪~~~~~~~~
這些年,時常與在學校有些年頭的一直讀上來的博士、留校的青年教師或者教授里聊天時,一談到翟虎渠,無不興高采烈,眉飛色舞,回憶起Good golden day,但是只要一談到xb,哎,除了怨氣還是怨氣。
七年目睹南農之怪現狀之四:學院設置貪大求全,專業建設缺乏規劃!
楊昌濟 發表于:2008-8-7 11:38:18
在寫這個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南農近10來年的學院建設史。目前我校除成教院、研究生院外,共有本科學院16個。其中農學院、植保院和園藝院在上世紀90年代還屬于同一學院(好像叫什么農業科技與生命學院,不大記得了),在千年之交分離開來。小波上臺后,“大刀闊斧”改革,2002年一年新成立4個學院,分別為從理學院中分離出信息院,從人文學院中分離出外國語學院,從農學院、資環院等整合一些專業組成生科院,另外新組建國際教育學院。
一般來說,在高校的建設中,一些原附于其他專業類別學院的學科隨著師資科研力量的增強,分離出來組成一個獨立學院,這樣是有利于學術科研發展,對學校是有好處的,不過一般來說,要這樣做應該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服從學校的長遠發展大局,學院間大體均衡發展;第二,新學院必須具有一定實力的師資隊伍和科研力量。
我校是農業大學,實力最強的是農業學科,對外宣傳的招牌和引以為豪的資本也是農業類學科,所以在大農學類之間的整合優化是有利于學校發展的。但是信息、外語院的新建是不大妥當,生科院的組建也是頗為不倫不類。
在信息,外語院分離之前,理學院以及人文學院本身在學校的實力就不算強,計算機、外語、物理化學等學科一直都是以服務學校的基礎教學為主,學科實力比較弱。但是校領導為了實現其大“能耐”,搞什么“多學科協調發展”,硬是將其獨立出來,這樣做的弊端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師資科研能力并沒有增加的前提下,學院分離導致某些學院實力進一步減弱,學院間不均衡發展加劇。信息外語兩院獨立這么久,學科實力根本沒多大變化,依舊只是服務于學校的基礎教學,而這樣做對人文、理學、信息、外語四院的力量削弱是顯而易見的。當年理學院的所有本科專業就是目前的信息院本科專業,信息院分出之時,由于專業全部劃出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理學院的“學生真空”,一個學院只有老師沒有學生長達半年之久,后來學校倉促設置了應用化學等專業,但是因為沒有歷史沉淀,實力那是相當的弱;還有就是就是當每年各學院科研經費公示之時,我們可見農學院的經費為數千萬元,而外語院不過區區幾千元,相差上萬倍的差別如何能保證多學科協調發展?
第二:農業類高校搞所謂的信息院等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記得當年和理學院一楊姓教授聊天時她說到:農業大學又不是理工科類大學,搞什么信息院啊,培養出來的學生估計企業也不敢要,因為他們覺得農業大學不具備這個學科實力。
第三:新成立一個學院,就要相應設置院長,書*記,教學秘書、輔導員等一個全新的行政系統,不但增加了領導數量,也極大的增加了學校的行政成本。但是,很搞笑的是,這些院的科研經費少的可憐。
至于為什么說生科院的成立是不倫不類的呢,怪就怪在它是成立在農業大學里面,在南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其他學院都是什么歷史、物理、天文之類的院校,新設一個生命科學院,那是一種學科的有益補充,無可反駁。但是,我們農業大學的大農學類專業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科學的,什么農學院、植保院、動醫動科哪一個不是生命科學,但是現在又搞個什么生命科學院,那其他學院成什么了,難道就是非生命了(這些話在農學等學院的老師教授中說得最多)?而且目前的生科院也有植物科學與動物科學等系,和其他學院是重疊的,所以說顯得不倫不類。
學院的整合,專業也必定會有相應的變化,但是有些學院專業設置卻是明顯的缺乏規劃,搞得一團糟。這其中最顯著的代表是農學院。當初農學院成立之時,有農學、生物技術、農村區域發展三個專業,但是卻是分屬于農學、理學、管理學(農學院設置管理學專業,怪哉否?)三個學科,后來生物技術劃給了生科院(生物技術這個專業的劃走導致農學專業的招生一下子從2各班變到5個班,而且當年出現一個怪狀,就是生物技術大三大四屬于農學院,大一大二的卻屬于生科院,一個專業,分屬不同學院也是怪哉了),農村區域發展想劃給公管院,但是公管院嫌棄此專業就業不好影響本學院就業率就不要(農學院于是就由此前的招生2個班現在變為招1個),后來又新設了個統計學專業(理學),說是農學院的,但是課程設置與理學院差不多,絕大部分課程是與理學院一起上的,更為奇怪的是,招了一屆又停招了一屆然后又繼續招,現在,農學院又搞了個什么“種子工程”什么之類的專業。第一次向教育部報批申請新專業,但是沒批準,但是農學院不氣餒,又接著報批。反正就是一團糟。
學院設置貪大求全,導致學校發展不均衡,影響了學校建設“研究性”大學的步伐,至于學科建設缺乏規劃,倒霉的只有學生了。
七年目睹南農之怪現狀之五:學校定位盲目跟風,碩博擴招質量下降
楊昌濟 發表于:2008-9-8 10:21:3
年輕人趕時髦,那是他們的標志與專利,但是一個大學,作為承載著培育國家未來接班人的重要任務的機構,不自量力,盲目跟風而不顧學生的利益那就說不過去了。
上世紀90年代,教育部搞了個“211”工程,我們學校很幸運的入選了,但是沒幾年211太多太濫了,于是教育部又搞了個“985”工程,立馬又有N多高校趨之若鶩,99年985只有9所,現在已經有43所。按照大家通常對“985”的理解,也就是說,明確定位并得到國家認可要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高校,所以啊,“研究型大學”成了近年來的流行詞,我們學校當然也不例外,XB也跟著嚷嚷著要建設研究型大學。
一個學校有目標不是壞事,但是前提是要量力而行,而不能是跟風行為,作為一個“研究型大學”,研究為主,教學為輔,那么就應該有足夠強的師資科研力量,單拿導師數量來說,我們學校目前是“博士生導師268人,碩士生導師649人(這兩者都包括很多兼職與掛名的)”。這不僅與“985”高校清華938名博導,南大663名博導這一指標相差相差頗遠,而且由于我們學校的專業特色,都集中在一些農科學院,至于什么理學、信息、外語等弱勢學院,高水平級別老師少得可憐,目前學校的現狀,是有些學院,如農學已經提前邁入研究型學院之列,而對于弱勢學院,也許十年二十年也進入不了研究型學院,對于一個各學院間差別這么大的大學,怎能稱之為“研究型大學”?
因為要建設“研究型大學”,為了提升學術水平,碩博就免不了要擴招,這幾年學??裆w研究生宿舍,可依舊是年年不夠住,為什么?因為蓋的速度趕不上擴招的速度啊,現在學校研究生已經有6629人,但是呢,小波的野心不止如此,他的目標是“中等規模”,要招到8000多人。為了便于比較,我們用簡單的用【研究生數(碩博)/博導數】來進行橫向比較。
清華:研究生17495,博導938,比例=18.65:1
南大:研究生11030,博導663,比例=16.63:1,
而我們學校,即使以目前的比例來比較也已經是:6629/268=24.74:1了,
試想,當一所還沒有成為“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匱乏到這個地步,還在么談建設“研究型大學”?
誰都知道,在師資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學生的大幅擴招必然導致質量的下降,以前一個老師帶幾個研究生,可以充分施教,現在一個導師帶幾十個學生,而自己還有教學任務,科研任務,怎么保證學生質量?而且在高校,學術牛的人一般都會有行政職務,博導等不是校長就是院長之類,而行政又是極度占用時間的,從而導致其教導學生的時間更加少了,有的博導甚至是很少或者從不指導碩士生的,比如農學院的栽培一哥曹衛星教授,除掉省政協副主席、學校副校長這2個行政職務不說,光其他的學術職務比如什么理事長啊之類的也能寫數百字,經常是忙得要死,但是他的學生亦有30人左右,自己帶不過來怎么辦,有辦法,讓自己的博士生指導自己的碩士生,有時候,連哪些學生是自己的他都不知道,試想,這如何保證質量?某文科類學院院長的學生告訴我,平常只要他不主動找導師,導師是絕不會找他的,而且經常是數月不見老師蹤影,更別談指導了。
指導不了學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教授做了官,學術也就落下來了,科技處某處長老師以前給我們上課時,就說到,我們的小波教授數年前以校長身份申請了數百萬的一個大課題,自己則是“首席科學家”,但是2年過去了,我們的校長大人一篇論文沒有。因為行政比學術名利來得更多更快,不少教授爭當處長部長的現象越演越烈,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又如何建設研究型大學?
另外,我們學校嚷著要建設“研究型大學”還有以下原因(以下文字轉引自新華網):
一是提升學校的層次,校領導級別。我國高校之間,以前按本科院校、??茖W校,通過校領導的行政級別不同,分為“正廳”與“副廳”。而進入新世紀之后,高校層次的劃分開始轉向以學校類型為重要依據,分為應用型高校、教學型高校、教學研究型高校、研究型高校,其中,研究型高校會進入“985”并成為副部級高校。做官的,誰不想升的更高?在學校利益(提升級別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教育資源)與個人利益(個人級別提高)的共同驅動下,要求學校踏踏實實發展,十分困難。
二是顯示辦學成果。在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學生只是一個“量”的概念,而重點學科、博士點、經費、課題、論文、專利才是可以顯示的辦學成果。要得到這些辦學成果,唯一的辦法便是引導教師開展研究,建設“研究型”大學。于是,一些大學幾乎成為純粹的科研機構,能派上用場的學生(碩士、博士)成為科研機構的臨時工,而很難派上用場的學生(本科生、一些自身水平不高的碩士、博士)則成為老師的“拖累”。
三是爭取更多資源。這與教育資源、學術資源配置的項目制有關。從大的范疇來說,“985”工程、“211”工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項目”,學校爭取發展為研究型大學,也是為了獲得這個大項目的立項支持。而在具體的辦學中,獲得國家重點學科、建立博士點、發展學科基地、建設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都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國家專項的支持;教授們申請到各類政府基金、科研項目越多,意味著學校能進賬更多辦學經費。這些既可以做大學校經費蛋糕,也可解決教師待遇問題,自然沒有學校能無動于衷。近年來,不斷揭露的申報項目、申報成果中的造假丑聞、公關丑聞,以及申報成功之后的經費黑洞、經費浪費問題,根源就在于大家在玩一場資源爭奪游戲,而沒有把教育與學術真正當一回事。
對于不顧現狀搞研究型大學的壞處,一方面,學校在追逐創辦研究型大學過程中,不顧及自身的辦學條件、辦學傳統而盲目定位,必將失去自身的特色。與此同時,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清晰,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對研究型大學的理解,就是學科齊全、博士點碩士點多、研究生數量眾多、發表論文規模大,于是把辦學精力放到建設學科、創建博士點、發展研究生規模、狠抓論文數上,從根本上忽視了本??迫瞬排囵B的質量以及整體學科水平的提高。再就是,各校爭相辦研究型大學,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發展學科、申請博士點,大多是彼此互相挖人,院士、博導到處兼職,消耗有限的教育資源與科研資源。
把教育與學術真正當一回事,學校才可能真正安于自身的定位,這需要學校本身是一個純粹的辦學單位,沒有行政級別的利益和困惑;需要用正確的教育標準、學術標準評價學校的教育與研究,而不是好大喜功的行政評價;需要有科學的教育撥款體系,確保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避免撥款之中的權利尋租與隨意現象。不然,學校在行政級別、行政評估、項目申請中,難以從長遠發展角度理性思考如何辦學。
七年目睹南農之怪現狀之六:校區建設不規劃,可敬工學當自強
楊昌濟 發表于:2008-9-23 15:54:58
十多年前的大學校園都是很小的,因為那時大學是精英教育,大學生很少,所以校園也很小了。但是現在不同了,隨著高校招生幾何級數的擴招,相對應的生活教學體育設施也必須擴充,但是老校區太小沒地方了,周圍即使有也因為隨著時代發展地域并入主城區而地價暴漲,因此學校從現實和經濟角度考慮,地方政府從區域發展與形象考慮,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大學城”——一般來說都是在某城市不大發達的地方很多高校云集在此建設分校區。
南京高校眾多,所以也不例外,有三個大學城(江寧、仙寧、浦口),南京所有比較出名的高校除了南理工(南理工本部賊打賊大,完全夠用了)外,都有分校區,而且一般來說都是本科在分校區,研究生在本部。這樣的好處呢,就是可以讓本科生遠離喧囂的城市和誘惑,安心學習,而讓研究生在老校區古樸的建筑中感受先輩學術大師的精神而努力科研(呵呵,純屬調侃)
但是呢,有有一個例外,猜對了,這就是南農,南農有個分校區,但是很奇怪,除了叫“南京農業大學浦口校區”之外,叫的更多的是“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連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都是這么寫的),更有甚,當地人知道農機校而不知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
南農本部真的很擠了,為了讓學生有地方住,禮堂拆了蓋宿舍,老四舍扒掉四層蓋七層,籃球場蓋宿舍,十一十二舍延長一段,不惜侵略學生的活動空間,甚至連以前的人文土管等學院教學行政樓都用來做學生宿舍了,但是呢,真的很奇怪,當一方面本部這邊圖書館擠得大家都席地而坐時,浦口那邊圖書館卻是甚為空曠;當這邊博士都四人一間宿舍時,浦口那邊碩士一人一間還有多;當本部實在沒地方了,建筑物都蓋得很高以求充分利用空間時,浦口那邊大都是小平房,很多野草地(我就不說綠草地)……
標題里面我為什么不說“‘無’規劃”而說“‘不’規劃”,那是因為“無”字僅代表領導者的無能或者能力不足,眼光不長遠,但是“不”字卻代表的是一種主觀的有意為之,這也就是本現狀之“怪”所在。
如果說以上還僅僅是建筑上的不規劃,本部和浦口之間更多的卻是心靈間的不規劃。
南農本部和浦口的關系,除了名頭上是都是南京農業大學,學生畢業證上印著鄭小波之外,其他一切工學院都是獨立的,她有自己獨立的人事處,財務處,教務處等,他雖然只是一個院,但是不是像本部院一級行政下面直接設置專業,而是院下面有系,每個系有自己的行政系統,系下面再設置專業,儼然和一些二本學院一樣。
當年南京農學院為了成為所謂的綜合院校而升格為大學,反客為主把農機校并入。但是事成之后,本部待工學院卻猶如狠心的后媽帶孩子,愛理不理,撥入的經費少得可憐,基礎設施投入的嚴重不足直接導致千禧年(1999-2001)左右工學院的學生來本部抗議靜坐示威,后來學校領導才迫不得已投入一點,整個十五也才投入1000來萬,其他需要自籌(其實這1000來萬也不是鐵板釘釘的給,要看情況的),只是工學院人不畏艱難,努力一步步邁向前走。
一個學校,本是一家人,不分你我,但是本部特別是領導似乎很歧視工學院,除了一些大型競賽類活動叫上工學院之外,一般活動哪怕是全校性的晚會都跟他們沒有關系,更為極度荒唐的是,本部的體育部竟然因為工學院體育太強工學院排除在校籃球、排球聯賽之外,先是籃球學校決定只要工學院來參賽他們歡迎,但工學院奪得第一名,則第二名的學院記錄為全校的第一名,也就是不讓工學院參加最后的總排名;后是排球比賽不通知工學院,說是比賽說是校內比賽,分校不參加等……
試想,只要博爾特參加短跑,就把第二名列為世界冠軍,只要菲爾普斯參加游泳,就把第二名列為世界冠軍,整個世界大家會怎么看?整個南京高校舉行運動會,就是不通知南農,說是“這是非農業高校比賽,農業高校不參加”,南農會怎么看?一個學校的竟然有如此事情,真是世所罕見
如此的事情還很多,因此造成了南農本部與浦口的尷尬與關系不和睦,本部很多人不知道浦口校區,大學數年從未去過一次甚至不知道在哪。浦口的學生在心里歸屬感得不到滿足后,離心力也越來越重,試驗田不止一次的“工學院脫離南農”帖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時我就在想,南農沒錢,一下改不了那么多宿舍實驗室活動中心之類的,就不要你向別校一樣本科生研究生分開了,但是至少從本部搬幾個院過去總可以吧,農學院等農科類院有大量實驗儀器藥品不好搬,但是人文、信息、外語等總可以搬過去吧,一來可以使浦口校區真的成為一個“校區”,變得更加熱鬧,二來可以使學校投入傾斜,促進浦口校區發展,三來學生平均了,兩個校區聯系也就更緊密了。
但是無論如何,工學院是好樣的,是值得人尊敬的
當本部校領導十五計劃第一個建的是豪華的行政樓,在里面享受的時候,工學院的院長書*記辦公地方現在依舊是老平樓
當本部福利建設先滿足處長、教師的時候,工學院依舊是先學生,后老師,學生的條件比老師要好。
當本部在硬件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學生依舊對學校怨聲載道時,工學院在艱苦的條件下更多的是:我愛工學院。
當本科學風日下的時候,工學院的學生依舊是那么的勤奮努力、求知好學。
當本部的就業率一直居低不高的時候,工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一直排在全南農前列
…………
(太多的太多,我不是工學院人,所以請工學院的來補充)
七年目睹南農之怪現狀之七:近親繁殖蔚然成災,不正之風玷污校園
作為南農這所以生命科學為主的高校的學生,相比大家都知道“雜種優勢”這個名詞,大家也同樣知道,在我國,法律是禁止近親聯姻的,為什么?因為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于兩個親本,而自交或者近交會產生衰退現象。
在世界上,很多理論是相通的,所以生物界的這種理論同樣也可以用在高校的的科研行政上。
搞學問單憑一個人的腦袋事難成大器的,只有互相交流才能產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從國內到國外,不同學科每年都要舉行無數的論壇、交流會、報告會之類的,我們寫文章也要求要參考其他文獻,研究生上課有seminar,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在一個高??蒲邢到y稿近親繁殖,那么師傅的學問傳給徒弟,徒弟再傳給徒孫,總之就在這么一個圈里轉,無法輸入新鮮血液,那么終將衰竭而難有大成。因此,遠的如美國,近的如中科大,都明文規定本校博士不得留校,真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好的規定做發展基石之一,美國才能引領風騷數十年,中科大在國內也受人尊敬。
只是可惜,南農研究的生命科學,整天教導別人“雜種優勢”,自己卻是“近親繁殖”。在學術上,近親繁殖如果僅是個別現象,這還好點,但是博士留校,在我校并不僅是如此簡單,記得有一年的“校領導接待日”,分管校領導不在,由研究生院的董院長主持,我就曾問道:學校建設研究型大學,碩博大量擴招,怎么保證一支足夠且強大的的師資隊伍?董院長輕松說到:這個不用擔心,在未來幾年,我們會通過本校博士留校、引進人才、教師進修等會建立一支高標準的教師隊伍。也就是說,本校博士留校作為一種增強師資方式,在我校實際上已上升到“政策支持”層面。但是依舊不僅如此,如今工作十分難找,大家都在利用關系的時候,留校也當仁不讓的也需要“關系”支撐,在我校,想留校還是很困難的,除了學術要牛之外,一般來說,最主要的還是需要有個領導(校長、院長)導師,領導弟子占據了我校留校比例的很大一個部分,關于這點,即將畢業的博士或者領導導師的在讀學生查查師兄姐的就業狀況,就知此言非虛。在我校,近親繁殖已產生衰退,如今又更是進一步局限于“院長學術”圈,學術火花“基因”已到十分匱乏之地步。
近親繁殖如果發生在行政系統,那就更是是腐*敗了,從某種角度來講,高校是國家的,也就是所有老百姓的,因此高校的職位屬于公共資源,如果搞近親繁殖那就等于徇*私*舞*弊,中*飽*私*囊,而且在中國這種官*本*位思想很濃的國家,依靠關系進來的人難免會恃寵而驕,烏煙瘴氣,低能高職。
我校作為農業大學,看來深深了解“農”的真諦,在行政系統,堅持“小農”經濟——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目前我校的行政崗,領導親戚、子女、學生以及本校畢業生等近親占了七、八成,關系戶多不勝數。由此導致的我校行政系統萎靡不堪。
曹校長的夫人在研究生院做行政,沈校長的夫人在人文院任教學秘書……,曹夫人以及沈夫人的“軼事”以及做事風格相信不少人都有耳聞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喧囂一時的輔導員招聘事件,8個人里面有三個校領導學生及子女,引得無數學生憤慨。
有人說:在中國,這是平常事件,但是要注意,“平?!辈坏扔凇罢!?;
有人說,3比8,正好和領導在教師中的比例大致符合,沒什么的啊。果真如此么,如果真的只是中規中矩的招聘,也無話可說,但是那次招聘,據我說知,不是如此簡單。
按照學校的計劃,2007招聘一批輔導員,2008招聘另外一批4個,但是很奇怪的是,學校在07年暑假發布招聘通知的時候改了三次招聘啟示,招聘對象從最初的07屆畢業生到最后“07屆畢業生,08屆碩士畢業生(限本校)”,招聘人數都是7人。然后在招聘過程中,總招聘8個,所留校的三個08屆的無一例外是校領導學生或子女,但是他們沒畢業,所以只是以兼職輔導員的待遇做全職輔導員的事情,學校公示名單之時,人事處僅公示5個人(07年畢業,正規),到了08年招聘輔導員時,無論是網上,還是招聘會,學校都大誓宣揚“招四個”,但是最后的結果,卻是07年招聘的三個08屆已經占據其中指標,08年實際只是新招聘一個(那三人之中,某男生后來考上公務員離開學校,學校遞補了一個),此時,那幾個08屆的才出現在公示欄中。(本段部分事例數據引自/b4781/d57747563.htm以及/b4781/d57948765.htm )
如果說:這不是腐*敗與近親繁殖,那么請問:
1,為什么07年招聘為什么卻要招08年畢業生,難道07年的求職者太少,但是學校新聞也說,當年報名的有400多人。
2,為什么07年公告上招7個,實際招了8個,卻只是公示5個,官方新聞又說是招7個?
3,為什么所留校的“碰巧”全是領導子女與學生?
4:為什么07年的三個占了08年的名額,07年招聘到08年才公示?
一切的一切,不說自明。
上述的近親繁殖,還僅是比較大的層面上的,但是搞裙帶。找光系、某些部門唯利是圖,已經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方面,學校某些部門和個人為了自己利益,導致不正之風玷污校園,置廣大學生利益不顧,委實讓人氣憤,以下僅舉2例。
1.學校對于車輛進校是有嚴格控制的,除了校領導車外,一般車輛哪怕是學生打的都很難進入,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那個名義上為學生提供洗衣服務、偶爾賣點東西的“小紅車”,若干年來,一直在南農校園暢通無阻,這個小紅車經常洗壞衣服不賠償,賣東西短斤少兩欺詐學生,但是無論學生怎么反映依舊繼續在校園馳騁,如若無人之境。校園里沒有其他洗衣商(南苑浴室外校辦洗衣處懶得去說),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要洗衣,得跑到校外,很遠很麻煩。
2.大學生日程生活,總會有廢品產生,最多的就是廢紙和飲料瓶,扔了可惜,何不賣錢?但是,我們學校有一條十足荒唐的規定:在校學生不準把廢品拖到校外去賣,如果你要拿到校外去,在校門口就肯定會被保安攔住。好,不去校外也可以,校內如果有收購點,價錢哪怕便宜一點(注意,僅是一點),我們省的麻煩也就認了。但是校園里面的唯一一個廢品收購人,其行為卻足以引起天人共憤。
在3號門外直走到方舟飯店對面的廢品收購站,可樂瓶一般是1毛一個(多少年任何地方一般也都是這個價),稍微講點價可以賣到1.2元,報紙一般是8毛,有時候甚至可以賣到1元,但是在校內收購的那個中年婦女,簡直可惡無恥天下之大及,可樂瓶從最初的1毛、9分、8分一直到7分,后來見學生反應不大,感覺自己還是“價格報高”了,干脆一下子變成7分2個,但是別人問價的時候卻還是說7分;廢紙一律只賣2毛,好,如果僅是價格低了點,那到罷了,畢竟只要學生愿意賣,也是符合法律上的合約精神的,但是可惡的是,她經常短斤少兩,而且短的可怕,一般稱量后,他砍一半,把公斤數說成市斤數,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近書堆里,當有學生質疑,他的脾氣就十分暴躁,有學生拆穿,他就狡辯。當發現有其他人或者學生收購廢品,她更是無理取鬧,不準其他人搞,經常說什么:已經向學校每年交了2萬,只能有她來收購之類的。
我曾記得西祠有這么一個帖子,某同學畢業之時想搞點小生意,以8元一床收購被子,但是等到他收購了一批之后,被那個女的以及其他男的沖倒宿舍全部搶走,還說什么是哪個書記的親戚之類的話恐嚇,猖狂不可一世。(此貼我暫時沒找到,麻煩版主或者熱心版友找一下,謝謝)
如此氣憤之事,學生多次向學校反映,可是每次都是泥牛入海無消息,個中原因,不言自明
南農的萎靡,從上而下,從學校長遠發展到學生日常生活,但是校領導卻熟視無睹,南農發展豈不堪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