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扛起“護國運動”大旗
作者:毛春初
看世界 第6期
當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肌肉健碩的青年時,西方人終于打翻了醋壇子,于是它們密謀在“西藏事件”上給中國設了個絆子,一套針對中國的組合拳被打得呼呼生風:法國總統威脅說,中國不和達賴談判就抵制奧運;CNN主播將中國產品說成垃圾,將中國人民說成暴徒;“人權觀察”組織指責北京對奧運設施建設者保障不力,“大赦國際”宣稱中國殘酷迫害異議人士。
一時間,山雨欲來,濁浪排空。
誰也沒有料到,一向被老一輩中國人認為是嬌氣、自私的“80后”(即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以自發的力量,自覺的理性,自信的底氣,從互聯網到海外的街巷為中國吶喊,他們手無寸鐵,但運用西方聽得懂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立場,他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舉起了“護國運動”的旗幟。
刮目相看,“80后”登上歷史舞臺
作者:姜孝宗
正當西方掀起的反華浪潮濁浪排空之際,誰也沒有料到,一向被老一輩中國人認為是嬌氣、自私的“80后”扛起了迎擊西方詆毀的大旗,這股新生代勢力以自發的力量,自覺的理性,自信的底氣,從互聯網到海外的街巷為中國吶喊,他們手無寸鐵,但運用西方聽得懂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立場,他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舉起了“護國運動”的旗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感謝CNN、感謝薩科奇總統、感謝佩洛西女士,是他們,讓我們的“80后”發現了自己潛藏在血液里的愛國激情。
8位“80后”的感人瞬間
周岫:愛到深處盡是淚
4月6日,是奧運火炬傳遞最漫長的一天,在英國倫敦的傳遞活動進行得并不順利,中間有過好幾次停頓,許多中國留學生目睹了“藏獨”的囂張氣焰,他們第一次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與祖國同在的光榮與屈辱,面對著圣火與紅旗,他們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其中一位叫周岫的中國女子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她一直舉著北京奧運的旗幟追著火炬跑,先是激動地歡呼起來,然后禁不住流下了眼淚,然后又強忍住,努力微笑。她事后在博客里寫道:“我們是非常堅強的,任何一個在海外的中國人都是非常堅強的。我們面對任何困難都要堅強地走下去,完善自己。”
第三只眼:哭,似乎是一種上不了臺面的表情,但這種表情最不容易造假,一滴淚牽著一片赤誠的心,這就是2008的中國表情,激動但不張揚,歡笑在淚水里滾動。
無名俠客:冰水中抗“藏獨”
4月6日,奧運火炬在倫敦傳遞,遭到“藏獨”分子的嚴重干擾。兩名“藏獨”分子跳上特拉法爾加廣場噴泉臺上作秀,以吸引當地電視臺記者的鏡頭。一名“80后”中國學生帶著滿腔的憤怒,跳進了冰冷的水池,當時倫敦早晨還剛下過鵝毛大雪,他揮動著國旗,壓住了“藏獨”的勢頭。面對攝影機,他高喊著支持北京奧運的口號,向西方記者們展現出維護祖國統一和國家尊嚴的堅強決心。這位俠客來自江西,他在日記中回憶道:“下水之后,我對自己說,不要沖動,不能和他們發生沖突,不能讓他們說我們留學生是暴徒。”
第三只眼:他不是以自己的力量來壓制對方,而是以信念。唯獨這樣,西方才沒法小視。
金晶:護住了火炬的尊嚴
4月7日,法國巴黎。在圣火接力上,第三棒的金晶比較特別,因為她是殘疾人,坐著輪椅,這也正是她被“藏獨”分子盯上的原因。幾乎每隔5秒就沖出一個人試圖去搶火炬,前進的道路異常艱難,就在她走了30多分鐘時,突然有兩三個“藏獨”分子撲上來!其中一個人還趴在她身上搶,勇敢的姑娘低下頭讓出自己的背來保護火炬,暴徒就拉扯她的胳膊,還打她。
第三只眼:短短數分鐘,金晶成了2008北京奧運2萬名火炬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棒,她護住一個火炬手的尊嚴,一個民族的尊嚴。尤其最為可貴的是,當網友聲稱找到了在巴黎攻擊她的那個人,并將其個人信息公諸網絡,號召追殺他時,她卻依然強調理性對待,“應該做的是告訴他有關西藏的事實,最重要的,請不要把政治帶給奧運。”她的愛國表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國民的愛國心態。
小剛:紅心閃耀中國
“msn名字前面請加China,讓全世界看看中國人的團結。請轉發您的msn朋友”,4月16日,中國年輕人在他們最常用的網絡聊天工具msn上發起了一次“愛中國”的簽名潮,msn的統計顯示,當日下午3時就已有超過230萬用戶使用了這個簽名。一位記者感慨道:“從事互聯網報道這么多年,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這種‘大事件’了”。
這是一位叫“小剛”的網友提出的創意,當他看到中國的圣火在國外遭遇種種不順時,他認為,現在中國最缺的是團結。我們應該用一種‘特別愛國’的方式,讓大家團結起來。
第三只眼:簡單的行動,絕妙的創意,一個在網絡語言的世界里,這不需要翻譯,連西方媒體都大加報道,終于它撞擊了西方厚重的墻,中國贏得了尊敬。
李洹:讓法國人震驚的演說家
4月19日,法國巴黎的共和國廣場上,李洹,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國人在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他用法國人的語言和法國人能夠接受的邏輯充滿感情地表達看法,公開表示自己的情感受到了傷害。為現場很多人所折服。這篇題為《不能讓祖國受委屈》的演講稿和現場視頻,隨后迅速在網絡上流傳。李洹說:“什么最讓壞人害怕,那就是理智。我們有了理智,惡人就無隙可鉆。“我們寧可自己多受點委屈,也不愿我們的祖國受委屈”。
第三只眼:李洹,他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身上放射出的是年輕一代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空前的愛國熱情。
“情緣黃金少”:網絡民族英雄
3月14日,當幾乎所有的北美媒體都在連篇累牘地報道“西藏騷亂”事件時,出于對西方媒體的不滿,兩天后,身在加拿大的21歲中國留學生“情緣黃金少”只用20分鐘就做好了一段7分鐘的視頻《西藏過去、現在、將來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他把視頻傳到了全世界年輕人最喜歡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3天內,其點擊接近120萬次,各種語言的評論有7.2萬條。
視頻展示了中國各個朝代的地圖,以及西藏幾十年間變化的照片。在視頻中,他以調侃的語氣說:“如果美國人滾回歐洲,加拿大讓魁北克獨立,英國讓愛爾蘭獨立,日本讓沖繩獨立,中國就讓西藏也這樣做。”這雖然不是第一個在Youtube上向西方傳媒宣戰的中國草根媒體,卻無疑是迄今為止影響力最大的一家。德國之聲等西方媒體稱之為“網絡英雄”。
第三只眼:他以一人之力,挑戰整個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偏見,應當成為今年感動中國的第一人選。他的7分鐘視頻,幾乎抵得上一個師的力量。
dionysos615:他點了西方媒體的死穴
當“西藏事件”發生以后,西方媒體炮制了大量的假新聞,用各種手法歪曲事實。27歲的華裔網民dionysos615搜集和整理了大批西方媒體報道,包括美國CNN、《華盛頓郵報》、英國BBC、德國N-TV電視臺、RTL電視臺、《圖片報》、《柏林早郵報》、《明鏡》周刊等,然后逐個擊破,指出其報道或移花接木,或錯誤描述照片,或刻意裁剪圖片,或使用錯誤文字標題。3月19日,他制作了《西藏騷亂:西方媒體的真實面孔》兩段視頻也放到了Youtube上,讓某些一度引發“轟動效應”的“拉薩事件”新聞還其真面目,讓眾多西方媒體所宣稱的“西方新聞的信譽”蕩然無存。
第三只眼:一向貌似公正的西方媒體遇到了中國的草根,這是一場不對稱性的戰爭,外強中干的西方媒體就像一尊龐大的沙雕,忽然被一個小孩不經意地戳了一下,接著轟然倒塌。“中國人對西方的幻想徹底破滅了”。
饒謹:做人不能太CNN
3月14日當天,23歲的北京青年饒謹從國內論壇上得知西藏發生打砸搶燒事件后,隨即瀏覽國外媒體關注此事。他同時通過網絡搜索到了一些在西藏旅游者的博客,并通過QQ群,收到了一些現場的圖片。通過分析,饒謹開始形成自己對“西藏事件”的判斷。“西方媒體一直認為中國在鎮壓所謂的和平示威,但我所看到的國外網站的圖片,沒有一個是軍警在鎮壓的。看到的是騷亂分子在暴力襲擊平民和武警。”身在IT業的饒謹,迅速自己出錢組建了一個反CNN網站,并在論壇上發帖征集“西方媒體作惡的證據”。饒謹的帖子迅速被無數網友轉載至其他論壇,5天點擊率近20萬次。“做人不能太CNN”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
第三只眼:饒先生是個生意人,而一個生意人能夠騰出時間和精力來干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這是“80后”才有的無私和果敢。路見不平一聲吼,看你這份心有沒有。
為什么是“80后”?
什么是“80后”?在“80后”的專門論壇www.80hoo上,有人列舉出了這群人的101個特征,例如“去24小時便利店的時候比超級市場多”“msn名字一天至少換一次”“不用皮革錢包,只用帆布錢包”等等。而且在一個“尋找最能代表‘80后’的詞語”網絡調查里,“80后”選擇了“叛逆與上進”作為他們的性格代言。
“80后”與“50后”、“60后”、“70后”最重大的區別就是“沒吃過苦”,這正是他們與他們之間存在嚴重代溝的一個重大物質差別。順風順水的日子培養了他們的一種傲氣,或者說是一種吊兒郎當的氣質,這種氣質老一輩人不懂,也不解,于是直呼他們為“垮掉的一代”。
但正是由于沒有經歷苦過的宿命,所以他們驕傲,他們可以接受批評,但是拒絕隨意誤解,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深埋血液的。
當北京奧運圣火竟然被幾個無聊的政客、幾家偏見的媒體嘰嘰歪歪時,他們潛藏的激情終于迸發了,但對付這些挑戰者,他們手中不再是老一輩的“三八大蓋”和鬼頭刀,而是網絡和視頻,一雙雙玩慣“征途”“魔獸世界”的手指靈巧地敲擊鍵盤,把事實真相清晰完整地傳送給整個世界。他們展現給這個世界的,不再僅是赤手空拳之下的凜然正氣、滿腹悲憤,而是崛起大國子民的落落風度,自信爽朗的微笑和順暢的語言溝通。
奧運會成了“80后”作為中堅力量在燈光下正面亮相的舞臺,“80后”以自己的方式宣告自己的成長,他們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定位,樹立了自己的榜樣人物與成就感。“多難興邦”這個詞適合中國,也適合“80后”。他們用傳統的卻又帶有鮮明特色的方式傳承愛國、民主、科學等“五四”精神。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梁啟超的話似乎重新回蕩在中國人的耳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