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華網財經頻道看到如下一則報道:
“礦難不斷發生,有各種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恐怕是人們不太注意到的,就是經濟增長模式的問題。”日前,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在吳敬璉看來,現在中國面臨的很多具體問題,其重要的根源之一其實在于經濟增長模式或者工業化道路問題,礦難頻發就是一例。他認為,由于我們采取了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就一定會提出對于能源的大量要求,要求能源增產也要快,而我國主要依靠的能源是煤炭,又大概有40%的煤礦安全不達標,礦難發生就在所難免了。他承認也有執法不嚴的原因,但是他強調,要真正解決礦難多的問題,除了在執法方面要加強努力之外,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一定要改變。(出處: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09/content_3899142.htm)
此論極為荒唐,不能不批他一批。
首先,我們注意到吳敬璉近來大聲疾呼要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于是礦難就成了他的論據,如此牽強附會不負責任的治學,實在不敢恭維。事實上,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前也是粗放式的,沒見到有如此頻繁的礦難發生。因此,粗放增長方式和礦難的發生并不必然具有相關關系。不論是粗放增長模式還是別的,只要經濟發展快了,對礦產品的需求就會增加。但需求的增加并不一定導致礦難的發生。
如果硬要說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和礦難有什么關聯,我倒是想提醒吳敬璉,粗放式的增長是一種大量投入不計成本不搞市場核算的增長,因此反而可能在安全方面投入很多,礦難的發生反而會少。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以前的粗放增長模式下,發生的礦難確實沒有目前頻繁。
礦難的發生只是對安全的重視和投入不夠,如此而已。對頻繁發生的礦難,只能解釋為重視和投入不夠。似吳敬璉這樣為賦新詞強說愁,硬把礦難和粗放增長模式聯系起來,實在無法讓人相信這是出自“著名經濟學家”之口,使人不得不傾向丁學良的“五個論”。
吳敬璉倒是有必要考慮一下為何對礦山安全生產重視和投入不夠,這才是經濟學家應該做的正事。提醒吳敬璉,中國是一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經濟。筆者雖不在一般意義上說資本是每個毛孔都滴著鮮血和骯臟的東西,但是倘若制約市場的立法不全執法不嚴,倘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真善美被西方“經濟人”的前提擊潰,資本就確實只能是這種東西,為了利潤將忽視安全。吳敬璉作為經濟學家,用粗放增長來牽強地解釋礦難,卻不主張社會對資本的約束,實在讓人不敢茍同。
這里要告訴吳敬璉一些數字,被主流經濟學家們視而不見的數字。有人對珠三角地區工傷事故做了問卷調查,結論中有這樣一些數字:工傷最多的企業是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其工傷比率高達53.9%其次是外商獨資企業,比率達到26%,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工傷發生率只有3.5%和1.9%。
這里有三個問題問吳敬璉。第一個問題,珠三角是粗放增長模式嗎?第二個問題,所謂效率更高的工體、私營和外資企業,工傷最高,是偶然的嗎?第三個問題,站在社會和諧的立場,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西方效率標準,能適應這種工傷和礦難頻發的中國實際嗎?第四個問題,勞動力無限供給的中國,經濟學家眼中只看到資本的光環,那么誰來保護勞動者權利?
請吳敬璉認真思索后作答,不要按一貫的做法用進一步的市場化來忽悠人,那不是經濟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