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東力中青院講座:從《集結號》到《士兵突擊》
——談核心價值觀
3月22日星期六晚七點,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西部之窗協會之邀,烏有之鄉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祝東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從《集結號》到《士兵突擊》——談核心價值觀”的講座。
3月22日恰好是臺灣省大選和公投的日子,而幾天前,在國際反華勢力支持下,發生了西藏暴亂,這些都是當前的熱點問題,也是中華民族生死攸關的大事。在這個時候談核心價值觀,好像有點不合時宜,但是祝老師認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的準則,許多社會現象都可以通過核心價值觀的作用來解讀。并且如今的神州大地,不論是民間、學界還是官方,都不約而同的談起核心價值觀,這充分反映改革三十年后,共識破裂,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各種社會問題凸顯。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重構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那么什么是價值觀?什么是核心價值觀呢?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個社會的價值觀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它代表著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體現著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傾向,統率著其他處于從屬地位的價值觀念,是一種社會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一種文化區別于另一種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
祝老師認為核心價值觀從大類上來說可以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公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下,為了群體利益甚至個體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它的極端表現形式是共產主義。另一類是為私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下,為了個體的利益可以犧牲群體的利益,甚至個體為了當下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長遠的利益,吸毒可以算是它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現今流行的詞——“爽”就是這種只考慮個體和當下的價值觀的反映。
祝老師認為核心價值觀和社會的變遷一樣,處在歷史的長周期中,會有低谷和高潮。接下來,祝老師回顧了最近一個歷史長周期中,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變遷。
康乾之后,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一路下滑,同時健康的核心價值觀也一路下滑,嘉慶就有“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的說法。在鴉片戰爭中,為私的價值觀得到了集中體現。林則徐說,廣州軍隊都在走私鴉片,怎能不敗。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寫到,英人來時,城中已空無一人,和炮的先進與否無關。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敗于武器的落后,而是敗于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衰落。人人都只會為自己考慮,這樣的軍隊,這樣的國家,如何不敗。
而直到1894—1895年間,一路下挫的核心價值觀才得到上揚。主因在于甲午戰爭中國敗于日本。屬于中華文化圈的日本,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撮爾小國”;而日本自稱為“日出之國”,這是日本站在長安看自己,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從自身角度出發,“日出之國”永遠不是自己,只可能是自己的東方。西方入侵,中日同時于1860年代開始改革,但是,短短幾十年后,中國盡然敗給了日本。這給中國的優秀知識分子于莫大的刺激,在內憂外患之下,中國的核心價值觀開始轉向。像譚嗣同、唐才常、楊度等人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核心價值觀自從轉向后,在救亡圖存的使命下,一直處于上揚的過程。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大革命、……無一不是為公的價值觀的體現。而抗日戰爭時期,核心價值觀高漲,這期間,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舍小家為大家,成為一種潮流。許多知識分子舍棄自己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優厚生活,到革命的圣地延安,到偏僻的山區,尋找理想和希望。
建國后,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繼續高漲,50—60年代,是一個鼎盛時期。由于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成為亞非拉人民的榜樣,被壓迫民族的領導人都在學習毛澤東,被壓迫民族都在學習中國,而國內建設一個新中國的熱情也在高漲,人民群眾都在不計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努力工作。到了6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達到近現代歷史的最高峰,當時西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都支持中國,都是毛的崇拜者,比如被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的良心”的薩特,福柯,德里達;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支持中國,反對本國的不合理制度;日本有要推翻當時政府的赤軍,美國有要求民族獨立和平等的黑人解放運動。這些都是中國核心價值觀在在全球范圍內的體現。
伴隨著66年開始的文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由鼎盛向泡沫化發展,最終破碎。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對人的思想成長的復雜性認識不夠,要求人人都大公無私,要求“狠斗私字一閃念”。這對少數理想主義成分比較濃厚的人是可以做到,但是要求七八億人都要馬上做到,必然會出問題。核心價值觀破碎的標志是林彪事件,伴隨著文革的結束核心價值觀徹底破碎。林彪,作為中國的副統帥,毛主席的接班人,毛主席的好學生,叛逃蘇聯,無異于一場政治上的八級地震。這引發了青年知識分子懷疑一切的思潮,北島就說過,“懷疑,應成為一切信仰的基礎”,他在詩《回答》中寫到“我不相信”。林彪事件導致作為中國革命最后階段的文革理想的破滅,甚至中國革命也成了說不清楚的東西,人們對國家,對領袖,對群體,都不再相信。而由于文革結束后和西方發達國家錯比,忽視新中國既缺乏工業基礎,也缺乏人才;忽視新中國發展出一套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此目標,不得不壓低消費);忽視美蘇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只看到中國生活水平不如人,一無是處,更加重了對文革和中國革命的否定,也加強了對核心價值觀的消解。
80年代,核心價值觀一路下挫,80年代初,青年潘曉發表文章《人生的路啊,為什么越走越窄》,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但是最終人們都選擇了為私的價值觀。到90年代,核心價值觀跌到谷底,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有所反彈?!暗焦鹊住保歉鞣N社會現象突出的根本原因。比如說腐敗,制度并非核心原因;否則就無法解釋共產黨早期,地下黨在單線聯系,甚至是多年不聯系的情況下,在險惡的環境下,還能盡心盡力,摸索著干革命,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理清了歷史長周期中核心價值觀的變遷,許多現象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比如說現在的文化遺產熱。一個群體只有在失去或缺少未來時,才會去尋找過去。人都是以現在為支點,當人人都只注重個體的當下的利益時,未來必然會被看輕,而現在中國處于全球體系的相對外圍位置,個體壓力必然比較大,未來也不確定,這個時候只會把情感寄托給過去。而北京老城墻被拆一事,一直成為指責共產黨的一個依據。當時梁思成建議在北京老城西邊再建一個新城,被否決了。這當然有財政上的考慮,同時,也是價值觀的反映,那個時候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了雄心,自然對老物件不會有特別的感覺。
同樣的,在歷史長周期中看《集結號》和《士兵突擊》,就會看得比較清楚。
祝老師認為,最近的熱片——《集結號》和《色戒》,在價值觀上基本屬于一類。《色戒》贏得了官方、企業、媒體的一致叫好,在公映之前媒體就為其造勢,不同的意見基本發不出來。祝老師指出,《色戒》最大的問題在于用男女私情顛覆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是為個體、為私的價值觀的體現,恰是九十年代以來的主流價值觀。這正是許多人,特別是精英,對《色戒》辯護的原因。
《集結號》則只有兄弟情,沒有中國革命、中國社會變革的意義。主創人員說,我們不討論這些。建國以來的最初十七年也同樣不談,但是一部這樣主題的電影,不可能不觸及,不可能不有所表露。在《集結號》中,解放戰爭是一場狗咬狗的戰爭,犧牲都是被迫的。可以說,超出私德的大的概念在該劇中都不存在。與電影相反,在1948年,每一位解放軍戰士都理解這場戰爭的意義。馮小剛感慨,以往電影反映當時的戰士爭當爆破手,“太假了,太假了”。這恰是其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
在這部電影中,破綻百出。比如,王寶強搬的演員和另一人對話:“仗打完,就回家”,“不回,要混出人樣來”。“混出人樣”恰是今天的價值觀。當時解放軍戰士的理想是“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這種觀念在當時,只可能是舊軍閥的價值觀,絕對不可能是鍛造了近二十年的共產黨軍隊的價值觀。“回家要把我爹的兩畝地贖回來”——這意味著這個解放軍戰士沒有聽說過土改。解放軍每占領一個地區,必然要進行土改。1947年冬到1948年夏,解放軍還開展了一場新式整軍運動。這場運動的核心是訴苦和三整三查。“三查”就是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叭本褪钦D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在這場運動中,當講到自己如何受壓迫時,解放軍戰士無一不痛哭流涕。在新式整軍運動以后,不可能會有谷子地他們連那樣的解放軍戰士存在?!都Y號》集中反映了以馮小剛為代表的文化精英如何看待土改,如何看待中國的變革。這是由他們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同樣地,在現在的軍事片中,黨指揮槍的原則,社會主義的理念,共產主義的理想都看不到?,F在的軍事片中,指導員(政委)都很無能、很猥瑣?!读羷Α分?,李云龍與其岳父、政委吃飯,聊到朝鮮戰爭,期間發生爭執,政委說“我們都是軍人,不懂政治”。這和共產黨的歷史也不符合,共產黨是一個政治集團,最初并不懂軍事,怎們能說一個政治集團的中高級干部不懂政治呢?以上講的這些都是現在的價值觀在電影中的反映,并不是真實的歷史。
祝老師指出,《士兵突擊》拍得還不錯,但是被捧得太高,其中的問題被掩蓋了。在這部電影中,只看到個人奮斗,它并不考慮為什么人扛槍的問題。劇中最經典的話,“不拋棄,不放棄”,“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同樣的缺乏內涵。許三多在片里是異類,在過去的解放軍中是異類,在現在的解放軍中同樣是異類。許三多代表的實際是農民工群體。中國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以出口為導向,生產的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據官方的數字,農民工有1.2—1.5億。這在全球是最大的中國特色,一是人多,二是具有雙重身份。許三多的精神體現的正是這一群體自宋以來的小農經濟倫理。
中國的人口,秦以前是3千萬上下;漢到宋,人口在3千萬—6千萬之間;而宋,突破1億,并且版圖被壓縮在黃淮以南。這就要求提高單產,要求必須極度的勤勞節儉?,F在中國的發展靠的正是許三多所代表的人群。在現今中國,上層精英有著強烈的第一世界訴求,而現在同樣資源緊張,他們必然會對內殘酷,對外妥協,自然他們也不會考慮倫理,道德。在這種情況下,也正是許三多所代表的人群堅守著中國文化的底線。
祝老師的講座思路清晰,方法嚴謹,視野開闊。獲得了在座同學的一致好評。在講座最后,祝老師還和同學們交流了個人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價值觀,同時如何踐行它;祝老師還在歷史的長周期中回顧了臺海問題和西藏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后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