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子口是川甘邊界的重要隘口,地勢險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俄界會議后,紅一方面軍繼續北上。當時紅軍四面受敵:前有甘肅軍閥,后有從四川追來的劉文輝部,周邊還有卓尼楊土司的隊伍,以及胡宗南部的主力,形勢嚴峻,危如累卵。
若不能盡快拿下天險臘子口,不但無法實現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張,紅軍還將會面臨被敵人合圍的危險,甚至連調頭南下、重回草地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毛澤東果斷下達了三天拿下臘子口的命令。
手握兩萬藏兵的卓尼土司不僅沒有阻擊紅軍北上,還修好棧道和木橋、開倉放糧接濟紅軍。這位卓尼土司雖身居僻壤,未邁出卓尼一步,但每天都看全國各地大小報紙,身為藏區統治者,但對國民黨官員慣于愚弄欺壓藏人的做法亦深為不滿。事實上,紅軍在長征路上遇到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中,就其政治眼光、個人素質與思想傾向而言,楊土司這樣的優秀人物確實罕見。
“人過臘子口,像過老虎口。”臘子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咽喉要沖,其間兩山對峙如刀劈斧剁一般,溝底只有30余米寬,被水深流急的臘子河占去一大半。湍急的河上架著一座木橋,成為兩山間唯一的通道。
為阻止紅軍北上,國民黨軍沿臘子口、康多一線布設了數道防線,尤以臘子口為重點。紅軍以楊成武的2營實施正面進攻;由團長王開湘帶領兩個連從臘子口右側攀登崖壁,迂回到敵人的背后進行突襲。但是,兩側皆為陡峭山峰,從山腳到山頂有幾十米高,如何爬上山成為一個難題。這時,一個名為“云貴川”的苗族小戰士毛遂自薦,赤著腳,腰上纏著一條用戰士們綁腿接成的長繩,帶著一個系著鐵鉤的長竿子,他用竿頭的鐵鉤搭住石縫里長出的歪脖子樹根或者巖縫,一節一節地攀上險峻高聳的絕壁,放下繩索讓其他突擊隊員攀上崖頂,迂回到敵人的后方。最終,紅軍居高臨下,向敵人所疏漏的沒有頂蓋的碉堡投擲手榴彈,攻下了臘子口,贏得長征路上最后一道險關之戰。
攻下臘子口后,紅軍長驅直入,再也沒有什么可以阻礙他們北上的道路。在翻越岷山后,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了著名詩篇《七律·長征》。
岷山,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西傾山,南與邛崍山相連。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主要由石灰巖構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呎),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 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公尺。是長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與黃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嶺。
過了岷山,就到了哈達鋪。
哈達鋪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里程碑 ,萬里長征即將勝利完成的轉折點,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載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被楊成武將軍稱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坐落在由382家店鋪組成的一條長約1200多米的街道上,這是紅軍在長征途中走過的最長、保留當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條街。
就是在哈達鋪,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第一次在《大公報》上得知陜甘還有紅軍和根據地,從此,長征有了明確的落腳點!攻下臘子口后,紅軍長驅直入,再也沒有什么可以阻礙他們北上的道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