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征中被李德認為是第二條湘江的烏江沒有擋住紅軍的去路,1935年1月2-6日,紅軍從回龍場、江界河、茶山關三個渡口強渡烏江天險,為打下遵義、召開遵義會議打開了通道。
黎平會議后,周恩來已開始站在毛澤東一邊,而博古、李德并不愿放棄原定計劃。他倆的主導思想是,只有到了湘西根據地,放下包袱才好打仗。部隊雖然暫時脫離了蔣介石設置的羅網,向西進軍了,但博古、李德仍隨時隨刻想著如何返回湘西,不過烏江北上。此時,前有國民黨黔軍阻擋,身后有國民黨中央軍10個師緊追,中央紅軍必須盡快渡江,形勢緊迫。
一條烏江把貴州分為了南北兩個部分
烏江為貴州的第一大河,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為主。由于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于世,號稱“天險”。來看幾張烏江的照片。
烏江發源于烏蒙山東麓,江水由西南自東北急速奔流
烏江沿途崇山峻嶺被削成陡峭絕壁
人稱烏江天塹,有“橫走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的說法
現在的烏江下游修建了構皮灘水電站,不再那么兇險
面對兇險異常的烏江,李德認為烏江天塹是第二條湘江,強渡烏江會是第二次湘江戰役。由于爭論并沒有解決,于是召開了猴場會議。
1934 年 12 月下旬,中央紅軍進抵烏江南岸。 12月31 日下午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場 (今草塘)宋家灣召開擴大會議,史稱猴場會議。由于這次會議從12月31日下午開到元旦的凌晨,所以又被稱為“開了兩年的會議”。會議決定繼續執行黎平會議決議,規定最高三人團的軍事決議必須經過黨中央的同意。這實際上是取消了博古、李德對紅軍軍事行動的指揮權。
猴場會議被周恩來稱為偉大轉折的前夜
猴場會議會址對面的苗族戲臺,很有特色
距離猴場幾十公里外的烏江邊,紅軍兵分三路緊鑼密鼓準備過江,只待一聲令下。
猴場會議決議下達后,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急令紅一軍團一師、二師和紅三軍團分三路強渡烏江。由耿飚和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是渡江的主攻力量,突破地點是江界河(甕安縣);紅一師突破地點是迴(回)龍場渡口(余慶縣大烏江鎮);紅三軍團四師十團渡河地點是茶山關渡口(開陽縣)。
強渡烏江示意圖
1935年1月2日,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在團長楊得志、政治委員黎林帶領下,率先由回龍場強渡烏江成功。至1月4日,紅一軍團主力及紅九軍團由此渡江完畢,6日全部經敖溪、龍家、松煙進入湄潭。
回龍場紀念館
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渡江指揮部
余慶縣回龍場渡口
1935年元月2日,由劉伯承直接指揮,耿飚、楊成武率領的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烏江江界河渡口發動了搶渡烏江江界河的戰斗。渡口工兵連200余人冒著槍林彈雨,在湍急的江面上用竹筏、門板架起一座150多米的浮橋,紅軍大部隊通過浮橋大舉進攻,敵軍全線潰退。隨后,中央紅軍軍委縱隊及紅軍主力從江界河順利渡江,直取遵義。
江界河大橋
用26天重走長征路的隊伍
江界河渡口。由于下游修建水庫,如今已見不到渡口原樣
1935年1月4日至6日,紅三軍團分別從開陽縣桃子臺渡口、茶山關渡口、楠木渡渡口渡過烏江,進入遵義縣尚嵇鎮一帶。至1月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將國民黨“追剿”大軍甩在了烏江以北,敵軍圍殲紅軍于烏江南岸的企圖化為泡影。
茶山關渡口
楠木渡碼頭
渡過烏江后,紅軍毀掉了架設的浮橋,派兵把守各個口岸。烏江沒有擋住紅軍的去路,倒是攔截追剿軍的來路,為紅軍在遵義城召開遵義會議、獲得一段時間的修整創造了條件。之后,一場改變黨和紅軍命運的偉大會議就召開了。
三年來,西安星火旅行社組織的“走長征路,圓長征夢”大型紅色之旅活動,從瑞金到延安26天重走中央紅軍長征路,已吸引300+人次全程參加。為了分享我們的見聞,方便大家了解長征沿途景點情況,我們整理了長征“沿途看系列”資料,幫助讀者走近長征這一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
點擊查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