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大寨行系列紀實(綜合)
???報道
一、登虎頭山、祭奠陳永貴、召開座談會
適逢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發表70周年、毛主席逝世38周年、陳永貴誕辰100周年之際,2014年9月8下午—10日上午,“中國夢·知青情”系列活動組委會舉行了到大寨參觀訪問活動。參加人員有全國知青模范邢燕子、侯雋、朱克家和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段存章及全國各地老知青代表共計30多人。筆者作為活動報道人員也應邀參加。
9月8下午,筆者與這些在廣闊天地煉紅心奮斗了多年的老知青朋友們,集體乘大巴車來到大寨。9日,在大寨黨總支書記、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郭鳳蓮的陪同下,登虎頭山參觀學習,參加陳永貴100周年誕辰祭奠儀式,參觀大寨展覽館,參加座談會,參觀大寨名人陳列館和陳永貴故居、宋立英商店等。10日,還參觀了昔陽縣城紅旗一條街。
知識青年是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一個獨特的群體,當年,他們積極響應毛主席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到農村這個廣闊天地煉紅心,艱苦創業,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在上世紀80年 代前后,隨著“回城風”的刮起,許多知識青年先后回到了城里,他們沒有沉淪,繼續在新的崗位上為祖國做貢獻。這些知青中的許多人,一直懷念在農村奮斗的光輝歲月,多次回他們的“第二故鄉”走訪,并用實際行動回報那片養育、鍛煉過他們的熱土,紛紛出錢出力,獻計獻策。這次老知青大寨行,也可看作是喚起他們對那個紅色年代美好記憶的一種方式。
坐落在太行山松溪河畔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在近兩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上,在145戶農民家里,在530口人的心中,珍藏著一部艱苦創業史。大寨人在舊社會饑寒交迫,解放后,以陳永貴為首的大寨黨支部帶領窮苦百姓走組織起來的道路,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艱苦 創業,排除萬難,數十年如一日地進行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用勤勞的雙手在這七溝八梁一面坡上繪出了一幅欣欣向榮、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畫圖。大寨人依靠自力更生的法寶,戰勝了1963年的特大洪災,創造了迅速恢復生產、再奪農業大豐收的驚世奇跡。
大寨以驕人的成績成為全國農業戰線的榜樣。毛主席在1964年 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多次接見陳永貴。周總理對大寨的根本經驗作了精辟概括:“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 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周總理曾三次訪問大寨,李先念、李德生、粟裕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先后到大寨視察,眾多外 國元首也到大寨訪問。
曾經紅紅火火、創造了輝煌奇跡的大寨,后來遭遇打壓,歷經磨難,不過如今早已走出低谷。卓爾不凡的大寨,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特把這次在大寨參觀學習座談等情況分別展示出來,與大家分享。
▲ 邢燕子(左六)、侯雋(左四)、朱克家(右二)等部分老知青與郭鳳蓮(左五)9日早上在大寨國際旅行社前合影。
老知青們在郭鳳蓮的陪同下,登虎頭山,參觀周總理紀念亭,到陳永貴墓地祭奠,在虎頭山團結溝渡槽高歌,瞻仰陳永貴雕像,參加紀念農業學大寨運動50周年暨紀念陳永貴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等。
▲ 老知青們參加祭奠
▲ 郭鳳蓮帶著老知青們走上團結溝渡槽,放歌《大寨人心向紅太陽》、《敢叫日月換新天》、《學習大寨趕大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 、《我們共產黨人》 、《我們走在大路上》、《團結就是力量》。
▲ 座談會會場
詳細: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4/10/331375.html
二、參觀大寨文化展示館
祭奠完陳永貴后,老知青們在郭鳳蓮的陪同下走進大寨文化展示館參觀。
大寨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那輝煌的歲月里,以它特有的魅力,為國人所傾倒,為世人所矚目,尤其是吸引了眾多文化名人來到這里。有的深入采風,有的著意創作,有的獻技送藝,在文化匯聚交流中,為大寨文化增添了活力,使勤勞、智慧的大寨人創造出豐碩的物質成果和豐厚的精神財富。
大寨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豐富了自己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了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
大寨早在五十年代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室。文化室里,琴棋書畫樣樣俱全,吹拉彈唱各顯身手,被大寨年輕人稱為“青年樂園”。通過文化室多種寓教于樂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榜樣。
▲ 大寨人能歌善舞,“三小”隊伍訓練有素實力雄厚,小武術隊曾代表國家出訪越南,小演出隊、小樂隊在各級比賽中屢屢獲獎。
▲ 大寨鐵姑娘表演的歌舞《插稻秧》
▲ 大寨農民夏新文、趙臥虎創作的水粉畫《搬山填溝造平原》
文化名人巴金、孫道臨、孫謙、郭沫若等都到過大寨,與大寨有不解之緣。
大寨農民雕塑《大寨英雄贊》
▲ 組圖:以上為栩栩如生的大寨農民雕塑《大寨英雄贊》
詳細: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zatan/2014/10/331381.html
三、參觀大寨展覽館
參觀完大寨文化展示館后,大家接著在郭鳳蓮的陪同下參觀大寨展覽館。
▲ 大寨人戰天斗地的浮雕
第一單元 毛主席搭救了大寨人
“扛長工沒鋪蓋,賣兒郎當乞丐,終年還不清地主的債,有女不嫁窮大寨。”這正是舊社會大寨窮苦人的生活寫照。
1945 年,昔陽解放,大寨人終于告別了舊社會暗無天日的苦難生活。大寨村的窮苦百姓在黨的領導下,斗地主、分田地,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并在毛主席“組組起 來,發展生產”的號召下,組成生產互助組,實現了農業合作化。1948年,大寨黨支部建立。自此,大寨人民有了堅強的戰斗堡壘,堅定不移地走上了社會主義 道路。
第一組 貧窮苦難的舊大寨;第二組 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第三組 堅強的戰斗堡壘——大寨黨支部。
第二單元 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
大寨人說得好:“人變、地變、產量變,關鍵是人變。千重要、萬重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最重要。”陳永貴同志經常講:“虎頭山紅旗飄萬代,關鍵在培養后一代”。大寨黨支部堅持對群眾進行遠大理想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教育,優良傳統教育。一代新型的大寨農民茁壯成長。
第一組 大寨三英烈;第二組 大寨鐵姑娘;第三組 大寨民兵連;第四組 大寨半邊天;第五組 支援兄弟村;第六組 大寨好社員。
第三單元 向窮山惡水開戰
大 寨屬土石山區,全村不到八百畝耕地,分隔成四千七百多塊,最大的兩塊不到五畝,最小的地塊還不到一分,分布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既不耐旱,也不耐澇。為了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大寨人在黨支部帶領下,制定了“十年造地規劃”,向窮山惡水開戰,苦戰合作溝,三戰狼窩掌,用整整5年的時間,將4700多塊零散地連成了2600多塊平展地。吃苦耐勞、英勇無畏的大寨人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道理:只要不怕艱苦,堅持不懈,什么樣的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
第四單元 自力更生戰洪災
1963年8月2日至8日,大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當時僅有802畝土地,被沖毀139畝,淤沒土地40畝,百分之九十的莊稼倒伏,百分之九十七的房屋、窯洞塌毀。
面 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大寨的黨員干部七天七夜不睡覺,帶領群眾搶險救災。陳永貴連夜召開黨支部會議,制定出了“先治坡,后治窩”、“五年修復河刮地,十 年建成新大寨”的又一個“十年規劃”。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男女老少齊上陣,七溝八梁擺戰場,在十冬臘月擔土墊地,砌堤壘堰,不怕雪花飛,不怕寒風吹,抗洪救災取得了全面勝利。
第五單元 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
大寨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產物。大寨之所以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成為舉世矚目的先進典型,是因為它自始至終貫穿了一種不屈不撓、克難奮進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對社會發生了特殊的推進作用。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公報》傳達了毛主席“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的號召。從此,遍及全國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也成為全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之一。
第一組 農業學大寨;第二組 周總理三次訪問大寨;第三組 鄧小平兩次登上虎頭山;第四組 李先念三訪大寨;第五組 葉劍英視察大寨;第六組 華國鋒關心大寨;第七組 郭沫若魂歸大寨;第八組 其他領導人視察大寨。
第六單元 國際友人到大寨
大寨人所創造的業績不僅令國人矚目,而且讓舉世震驚,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都把大寨戰天斗地、治山治水的英雄氣概作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這為中國對外交往取得主動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1964年到1979年,到大寨參觀訪問的外賓共計2281批,25423人次,134個國家。
第七單元 搬山填溝造平原
陳永貴寫的詩歌:“下山容易上山難,上得山來景更寬,莫說此山無人到,更有高峰在前面。”在七溝八梁得到基本治理,糧食畝產突破千斤大關之后,大寨黨支部在陳永貴帶領下,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又制定了搬山填溝造平原的宏偉規劃,決心為山區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闖出一條新路來。
第八單元 向農業機械化、水利化進軍
1965年5月21日,周總理第一次視察大寨,語重心長地說:“永貴同志,你們也要注意改革農具,向機械化要勞力”,“你們這地方十年九旱,不解決水利不行呀。”陳永貴和大寨人牢記總理的囑托,擺脫傳統小農經濟的束縛,開始向農業機械化、水利化進軍。
第一組 農業機械化;第二組 農業水利化。
第九單元 科學種田,發展生產
“先看統計表,再看步步高,年年新套套,糧食吃不了。”“年年有個新套套”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傳在大寨的一句名言,這是對大寨人大搞科學實驗,注重科學種田的形象概括。大寨的好帶頭人陳永貴。自1953年以來,總結和創造了一套先進的耕作方法和種植方法,促進了糧食產業的大幅度增長。
第十單元 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1965年5月21日, 周總理第一次到大寨時,對大寨工作作了具體指導,囑咐大寨人要多種樹,水果樹、木材樹都要種,發展林業;要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副業生產,增加豬羊養殖,可以積肥、吃肉,增加收入。大寨人遵照總理的指示,大搞植樹造林,堅持多種經營,制定了農業綜合發展的科學規劃,終于使一個貧瘠的小山村變成了“山下是糧倉,山上是銀行,果樹繞山腰,遍地是牛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十一單元 昔陽建成大寨縣
大寨村取得的巨大成績,為昔陽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勤勞智慧的昔陽人民以大寨為榜樣,把周總理對大寨精神的精確概括化為巨大的動力,連續7年,治理了5道大川、300多條溝,造地5萬多畝,建設海綿田32萬畝。圍繞農業辦工業,發展工業為農業,大辦社隊五小企業的指導思想,昔陽縣實現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大寨精神在昔陽這塊土地上開花結果。
第一組 河道治理;第二組 興修水利;第三組 農田建設;第四組 工商齊飛;第五組 情系熱土。
小 結
大寨三十年的創業史,是一部中國農民脫胎換骨地改造自己生存環境的歷史,是一部戰天斗地、治山治水改變生產條件的歷史,是一部以自己的血和肉頑強拼搏,為美 好理想奮斗的歷史,也是在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直到今天,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仍然給我們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陳永貴是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的生命與大寨水乳交融。沒有陳永貴就沒有大寨,沒有大寨,也就沒有陳永貴。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家鄉的命運緊緊連 在一切,家鄉人民才不會把他忘記?;蛘哒f,一個人只有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自己的家鄉,才能得到鄉親們無限的愛戴和擁護。
我們會永遠記住大寨和陳永貴,在未來的歲月,我們將繼續繼承和發揚大寨精神,完成陳永貴未竟的事業,創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詳細: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zatan/2014/10/331382.html
四、參觀大寨名人陳列館
大家一行前往大寨名人陳列館參觀。
大寨名人陳列館,即原“大寨接待站”。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里曾接待了周恩來、葉劍英、李先念、鄧小平、華國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60多位,接待了陳毅、徐向前、羅瑞卿、許世友、粟裕、楊成武等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將領40多位;還接待了郭沫若、巴金、錢學森、華羅庚、侯寶林、孫道臨、紅線女、郭蘭英等著名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接待了外國元首22位及13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3萬多人次。當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社會名流來大寨均在此下榻、休憩和工作。江青兩次來大寨的居處亦以原貌陳列展示。
▲ 大家開始在名人陳列館參觀
一進名人陳列館,就看到一側墻上嵌著毛主席1964年12月26日接見陳永貴和邢燕子等人的大幅照片,非常醒目。
走進陳列館,撲入眼簾的是一張毛主席戴軍帽穿軍裝面帶笑容的大幅畫像,給人溫馨之感。
大家開始參觀。
陳列館展示了周恩來、江青、李先念、粟裕、許世友等原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元首要人到大寨訪問的照片。
詳細: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zatan/2014/10/331383.html
五、參觀大寨公社舊址、宋立英商店、陳永貴故居
老知青們參觀完大寨名人陳列館后,又接著參觀了大寨公社舊址、大寨新的辦公地址、宋立英土特產店、旅游紀念品店和陳永貴故居,感受別樣的體驗。
1、參觀大寨公社舊址和大寨新的辦公地址
部分老知青在大寨人民公社舊址大門前合影。
國務院公布大寨人民公社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大寨人民公社舊址大門
大寨人民公社食堂。
100多歲的大柳樹。
大寨村黨支部、村委會、民兵連(全景),大寨村黨支部、村委會、民兵連大門。大寨鎮人民政府。
大寨精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2、參觀宋立英土特產店和旅游紀念品店
1965年,周總理親切接見大寨老英雄賈進才和黨支部副書記、婦聯主任宋立英。
宋立英土特產店和旅游紀念品店里有:毛主席、周總理等畫像;紅色書、本;馬恩列斯毛畫像和毛主席雕塑等;毛主席像章、圖書;印有毛主席頭像和“為人民服務”字樣的T恤衫;毛主席雕塑等。
邢燕子、侯雋等老知青與宋立英在開滿鮮花的小院里親熱地拉手敘舊。大家在宋立英家院里合影。
3、參觀陳永貴故居
陳永貴同志故居簡介。陳永貴故居大門。接待中外賓客的接待室。
介紹陳永貴不平凡一生的宣傳資料。
《我的爺爺陳永貴》等書。
陳永貴居室。
詳細: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zatan/2014/10/331449.html
六、參觀昔陽縣城紅旗一條街
9月10日上午,老知青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昔陽縣城紅旗一條街參觀。映入眼簾的毛澤東時代特有的紅色印記,帶給大家溫馨的感覺,喚起了大家對毛時代的美好記憶,大家都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紅旗一條街簡介
“紅旗一條街”原名上城街,是昔陽老城唯一的主街道,形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街全長600米, 兩 旁建筑物曾多為單位辦公、商業服務所用,后因新城逐步擴展,政府辦公遷移,加之臨街建筑年久失修,逐漸改變其繁華熱鬧之景象,使反映和代表農業學大寨 時 期昔陽文化風貌的歷史側面受到損壞,并給居民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與當年昔陽的輝煌和今日全縣與時俱進、跨越發展的氛圍不甚協調。有鑒于此,昔陽 縣 委、縣政府于2010年決定對上城街進行恢復性改造,并將其列為政府當年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整個工程采取政府主體、沿街單位住戶出一點的籌資辦法,共改造立面7000平方米,維修屋頂4500平方米;拆除人行橫道12000平方米,拓展街道空間;拆除電力、通訊、網絡等線(桿)30余根,與供熱、供氣管網一并入地;改原路面柏油鋪設為水泥仿古防滲磚6500平 方 米。尤其是立面改造十分注重把握修舊如舊的原則,力求“弘揚革命精神,傳承歷史文化”,將原有的紅柱子、女兒墻等代表性建筑構體恢復回來,將原來的一 些 有代表性的商業等單位標識予以保留,將學大寨時期昔陽創造的大干快上、建設大寨縣各種代表性元素進行恢復,從而形成了具有昔陽特定歷史文化特色、中國 獨具 風格的第一紅街。
老知青們來到紅旗一條街參觀。
正門裝飾:紅旗下的“農業學大寨”字樣。走進街道,可看到一些店鋪上寫著“繼續革命 乘勝前進”、“多快好省 力爭上游”、“虛心使人進步 驕傲使人落后”、“加強紀律性 革命無不勝”“自力更生 奮發圖強”、“發展經濟 保障供給”、“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工業學大慶 農業學大寨”等毛主席語錄。有冠名“人民商場”、“人民郵政”、“人民飯店”、“人民食堂”、“新華書店”等等的店面。
老知青們興致很高,仿佛青春煥發,擺出各種姿勢來,在一些“紅色印跡”前留影。
總 結
大寨,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像陳永貴、郭鳳蓮、賈進才、宋立英這些神奇的模范人物,更是孕育出偉大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寨精神。大寨人就是靠著有這 樣 的好帶頭人的領導和有著這種偉大的精神的激勵,才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跡。
大寨確實不愧為全國農業學習的榜樣,當年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的運動中,許多地方改變了家鄉的落后面貌,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一步步靠近??墒?,隨著包產到戶政策的強行實施和推廣,隨著對大寨進行妖魔化的愈演愈烈,我國農業的美好前景毀于一旦。痛心的現實令人撕心裂肺。
大寨人雖然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但他們憑著堅強的意志,并沒有被擊垮。在嚴酷的現實環境中,他們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繼續發揮集體的力量,成立了大寨集團公司,堅持走集體化的道路,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當然,由于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大寨的煤礦、水泥廠等企業相繼被關停,其它一些企業也遭遇挫折,正面臨轉 型的 問題。面對新的困境,現在的大寨人沒有氣餒,他們仍然像昔日的大寨人那樣選擇迎難而上,奮發圖強。了不起啊,一代又一代的大寨人!你們擁有的自力更 生、奮 發圖強的精神讓山河重安排,也傳承給了越來越多的其他中國人。在那個火紅年代走過來的老知青們,也一直感受著傳承著這種精神,他們經歷了火紅歲月 的錘煉,也感受到30多年改開的曲折,現在一致表示要在未來的歲月中,與大寨精神同在,繼續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詳細: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zatan/2014/10/331455.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