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的“世界哲學化哲學世界化”思想
郝貴生
【作者按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中仍然強調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此,就必須熟悉、理解、準確、深刻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及其相互關系的基本原理。筆者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在職時,對于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史做過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馬克思1840年撰寫的博士論文有一重要論述即“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這一思想深刻闡明了哲學與世界的相互關系,是馬克思大學期間哲學研究成果的結晶,也是馬克思未來思想發展的新的起點和指導思想,它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筆者在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的形成過程、基本內容、發展及對《共產黨宣言》形成的極其重要作用后完成一篇學術論文《論馬克思的“世界哲學化哲學世界化”思想》,發表于2004年《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第4期上。當今中國社會人們對社會現實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100年的歷史有許多不同認識,有些是根本對立的。其中一個重要或者說根本原因就是世界觀、歷史觀、思維方法不同。也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運用不同。某些人的世界觀、歷史觀、方法論完全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實質、功能、觀點、方法入手。真正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階級斗爭、矛盾分析、階級分析等科學觀點和方法。近日,翻出這篇拙文,讀后感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及其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作用,糾正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偏見和錯誤理解。也有助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實事求是認識中國當今社會現狀和中國共產黨歷史,認識《共產黨宣言》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因此決定發到紅色網站上,供網友們學習參考,也望批評指正!
2021年12月6日
論馬克思的“世界哲學化哲學世界化”思想
郝貴生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073)
內容摘要:馬克思大學期間所寫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和闡發的“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思想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它深刻闡明了哲學與世界的相互關系。這一思想既是馬克思大學期間哲學研究成果的結晶,也是馬克思未來思想發展的新的起點和指導思想,它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馬克思這一思想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哲學; 世界哲學化; 哲學世界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大學期間所寫的博士論文《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一文中提出和闡發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思想即“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1] P258。馬克思的這句話究竟講的什么內容,它是怎樣形成的?它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觀和唯物史觀理論的形成、發展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認真研究和考察馬克思這一思想的內容及其形成發展過程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馬克思這一思想首先與他中學畢業之前的作文有直接的聯系。這篇作文中有兩個極其重要的思想:一是馬克思中學時期已經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認為,人們在選擇職業時,遵循的主要指針應是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1]P 7。二是強調理論研究必須“干預生活”。他說:“那些主要不是干預生活本身,而是從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職業,對于還沒有堅定的原則和牢固、不可動搖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險的。”[1] P6盡管馬克思這時的人生價值觀和科學的思維方式還不完全成熟,但年僅17歲的他這種為同時代人的完美和人類的福利而勞動的人生價值取向以及理論必須“干預生活”的原則為他今后能夠自覺地站在哲學的高度上審視世界以及哲學必須作用于世界的思想提供了思想前提和基礎。
其次,馬克思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也促使他從更深的層次上努力探討世界與哲學的真實關系。馬克思中學時期就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1836年他來到柏林大學法律系學習,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如饑似渴地擴充和深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他學的主要是法律課程,但他不滿足于教師和書本上所講的各種法律條文,他認為這些條文背后一定有更深層次的東西。但法律知識本身卻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于是他開始從法律知識之外特別是哲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一時期他閱讀的書籍非常廣泛、豐富,大大超過老師布置的參考書的范圍,他對哲學的學習和研究也越來越系統和深入。先后精讀了康德、費希特、伏爾泰和盧梭等人的哲學思想。此時他“首先渴望專攻哲學。”[1] P10“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1] P13 1837年春天,他認真拜讀了黑格爾的一些代表作,并寫了大量的批注和摘要。在黑格爾的書中,馬克思發現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朝氣蓬勃的新世界,特別是黑格爾關于自然、社會和精神世界總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中的辯證法思想給了馬克思以巨大的啟迪。馬克思還參加了一些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立的研究和探討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中堅組織“博士俱樂部”。之后,馬克思把主要精力和主攻方向全放在了哲學和哲學史上。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而且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對辯證法思想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辯證法是內在的純樸之光,是愛的慧眼,是不因肉體的物質的分離而告破滅的內在靈魂,是精神的珍藏之所。……辯證法又是急流,它沖毀各種事物及其界限,沖毀各種獨立的形態,將萬物淹沒在唯一的永恒之海中。”[1]P144—145 辯證法“同時也是精神花園中欣欣向榮、百花盛開景象的體現者,是盛著一粒粒種子的酒杯中冒出的泡沫,而統一的精神火焰之花就是從這些種子中萌發出來的。”[1]P145 因此,沒有馬克思的勤奮好學,沒有他對哲學特別是對黑格爾哲學和哲學史的濃厚興趣,沒有對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吸取,是不可能形成“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的哲學思想的。
再次,不自覺地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出發,探討哲學發展史,是馬克思闡發這一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因。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闡發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思想。馬克思大學期間沒有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概括。但馬克思一介入對哲學問題的研究,就不可能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雖然他這時總體上還是一個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者,但在這總的大框子下,他還是力圖超越黑格爾的一些思想。特別是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黑格爾是在絕對精神是本原的基礎上辯證地回答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馬克思由于受到青年黑格爾派鮑威爾等人的影響,同時也希望能夠把哲學變成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爭取自由解放的武器,因此非常重視人的自我意識的能動性思想。但馬克思這時隱隱約約感覺到,鮑威爾等人并沒有真正解決好哲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他研究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絕不僅僅是如何評價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思想,實際上是研究自我意識與現實的關系問題。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伊壁鳩魯的原子不過是自我意識的化身,“不外是抽象的、個別的自我意識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觀化了的、經驗的、個別的自我意識,而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識。”[1] P233,是自我意識的感性存在、對象化和外化。作為自我意識化身的原子成了“自然界的實體”[1]P228。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實際上是肯定了自然界的內在的必然性。伊壁鳩魯在原子論上固然有同德謨克利特的地方,但馬克思更多的是揭示二者之間的差別。伊壁鳩魯強調原子的偏斜,實際上是強調偶然性。兩種原子理論,反映了兩種哲學對待現實的態度。德謨克利特哲學以自然為中心,把人放在屬于自然必然性的地位上,強調的是人對自然必然性的服從和追求。而伊壁鳩魯哲學渴望確立人的自由和獨立,把人的自我意識當做世界的中心,強調人對現實世界的獨立與自由,強調自我意識對自然的能動關系。馬克思正是從自我意識和自然的關系出發,在世界與哲學的關系上,才做出了“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的思想的。
二
馬克思的“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的思想包含著三層含義:
第一,世界需要哲學化。所謂“世界的哲學化”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在認識和把握世界上無限多樣、千差萬別的事物時需要站在哲學的高度上審視和把握整個世界,沒有哲學的視野,就不能透視事物的本質。但哲學不僅僅是單純地把握世界,哲學還要干預和作用于世界,要“征服世界”[1] P189,要沖破體系的迷宮,要體現它的能動性和力量,要走向政治斗爭,“給現象打上它的烙印。”[1] P258 哲學“那本來是內在之光的東西,就變成為轉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1]P258 “哲學已經不再是為了認識而注視著外部世界;它作為一個登上了舞臺的人物,可以說與世界的陰謀發生了瓜葛,從透明的阿門塞斯王國走出來,投入那塵世的茜林絲的懷抱。……象傳說中的杜卡利昂創造人時把石頭向后扔那樣,哲學在決心創造世界后,則把自己的眼睛往后扔(哲學的母親的骨骼,就是明亮的眼睛);然而象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盜來天火之后開始在地上蓋屋安家那樣,哲學把握了整個世界以后就起來反對現象世界。”[1] P135—136 馬克思還特別強調“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精神變成實踐的力量,并且作為一種意志走出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實”[1] P258,使現實服從哲學。這就是“世界的哲學化”。
第二,哲學需要世界化。所謂“哲學的世界化”實際上是說,哲學必須依賴和服從于世界,哲學并不是獨立于世界之外的東西,它本身就“成為世界的一個方面,于是世界的另一個方面就與他相對立。哲學體系同世界的關系就是一種反映的關系。”[1]P258 但不是任何哲學都能夠正確地把握世界,都包含世界的真實內容,都能夠揭示世界的本質。宗教神學也是一種哲學,但它是壓制和束縛人的主體性的哲學,是讓人絕對順從的成為奴仆的哲學。世界需要一種能夠真正把握它的本質的哲學,需要一種弘揚人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性的哲學。馬克思本來是學法律專業的,但他之所以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選擇哲學的論文,也是在尋找和探索一種新的符合世界內容的哲學體系,拋棄神學的哲學體系。正如馬克思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引用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普羅米修斯的一句話“老實說,我痛恨所有的神。”緊接著說:“這是哲學的自白,它自己的格言,借以反對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這些神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1] P189、190 馬克思這時也反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認為絕對精神不過是神的別名,它極度忽視人的歷史使命和作用,沒有給個人的獨立性和自由留有充分的余地,馬克思試圖也在沖破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人類研究哲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豐富其世界內容的過程,不斷拋棄其不符合世界內容的錯誤的過程。
第三,“世界的哲學化”與“哲學的世界化”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馬克思在承認“世界的哲學化”與“哲學的世界化”的區別的同時,并沒有把二者絕對對立起來,他在這里特別強調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依賴性。馬克思指出,在哲學與世界發生相互關系時,既有世界的哲學化過程,也有哲學的世界化過程,“哲學的實現同時也就是它的喪失,哲學在其外部所反對的東西就是它自己內在的缺陷,正是在斗爭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對的錯誤,而且只有當它陷入這些錯誤時,它才消除掉這些錯誤。”[1] P259 馬克思還認為,在哲學的實現過程中,自我意識永遠具有雙刃的要求:一方面針對著世界,要求世界符合哲學;另一方面也針對著哲學本身,要求哲學符合世界,要求哲學也要發展。這些過程“就表現為雙重的、自相矛盾的要求和行為。這些自我意識把世界從非哲學中解放出來,同時也就是把它們自己從哲學中解放出來,即從作為一定的體系束縛它們的哲學體系中解放出來。”[1] P 259 也就是說,自我意識在哲學轉化為行動而與世界和生活結合的過程中,既要去克服世界的缺陷,促使世界變化,使世界理性化;也要揚棄哲學自身的缺陷和錯誤,促使哲學的不斷的自我否定,促使哲學的不斷的世界化。馬克思在這里反對把“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割裂和絕對對立起來,認為這不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毫無內在聯系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從以上對馬克思的這一基本思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在看待哲學與世界的關系中,已經能夠揭示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也初步具有了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說明此時的馬克思不僅超越了黑格爾,也超越了鮑威爾等人。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此時的馬克思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巢穴,也沒有真正找到“世界哲學化”和“哲學世界化”的真正內容及物質途徑,以及連接二者之間的物質紐帶。雖然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也幾次提到“實踐”概念,力圖找到主體和客體、自我意識和外部現實、哲學與世界的相互聯系而又彼此制約的橋梁、中介。但他所說的“實踐”還是一種精神活動,如他說,“哲學的實踐本身是理論的。”[1]P258 但馬克思“世界哲學化哲學世界化”思想畢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過程中的極其重要的一個思想。他既是馬克思以往哲學研究成果的一個高度概括和結晶,又為馬克思以后的哲學研究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三
馬克思大學畢業之后,直接投身到反對封建專制和剝削制度的斗爭中,之后又回到書房,反思他在實踐中遇到的苦惱問題,同時結合歷史和現實的大量事實,直至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問世。在這一期間的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中,貫穿著一條基本紅線就是“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馬克思正是沿著這條紅線實現了人類歷史觀的根本變革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首先,馬克思繼續深入闡述世界與哲學的關系。
馬克思1842年在《萊茵報》期間針對一些人極力反對在報刊上從哲學的觀點討論宗教和政治問題,繼續深入闡發哲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他形容德國那些脫離現實的哲學家是“喜歡幽靜孤寂、閉關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觀,……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門外漢看來正像脫離現實的活動一樣稀奇古怪;它被當作一個魔術師,若有其事地念著咒語,因為誰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 [2] P 120 馬克思認為這不是哲學的本性,哲學同現實世界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哲學不再是脫離世界的純粹的體系,也不能脫離自己的時代和自己的人民。馬克思特別強調,哲學“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哲學“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已成為世界的哲學,而世界也成為哲學的世界。”[2] P121 哲學就其特性來講,“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2] P120,“哲學首先要通過人腦和世界相聯系,然后才用雙腳站在地上”。哲學與世界的聯系特別表現在對現實的積極作用上,“哲學已浸進沙龍、神甫的家、報紙的編輯部和國王的接待室,浸進同時代人的靈魂,也就是浸進使他們激動的愛和憎的感情里。……哲學思想沖破了固定不變的、令人難解的體系的外殼,以世界公民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2]P121 馬克思還認為,真正的哲學研究現實問題同宗教以及一些脫離現實的哲學不同,它不是“求助于感覺”,而是“求助于理性”;不“是在咒罵”,而“是在教導”;不是“許諾人們天堂和人間”,而“只是許諾真理”;“并不要求人們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求檢驗疑團”;不是“在恐嚇”,而是“在安慰”;真正的“哲學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結論無論對天堂的和人間的貪求享受和利己主義,都不會縱容姑息。”[2] P123 1844年初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針對一些德國人把哲學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割裂開來而出現的“實踐派”和“理論派”的錯誤,馬克思認為,它們的共同錯誤就在于“沒有想到現存的哲學本身就屬于這個世界,而且是這個世界的補充,雖然只是觀念的補充。”[3] P8 “實踐派”的錯誤是“要求人們必須從生活的現實萌芽出發,可是忘記了德國人民生活的現實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們的腦子里生長起來的。一句話,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消滅哲學。”[3]P7 “理論派”的“根本缺陷可以歸結如下:它認為,不消滅哲學本身,就可以使哲學變成現實。”[3] P8 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再次針對青年黑格爾派以及費爾巴哈等人的所謂哲學批判指出,他們的哲學批判只是用詞句反對詞句,而不是反對現實的世界。“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問題。” [3] P24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生活的現實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大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做出了“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3] P31 的科學結論。上述這些論述無疑是對“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思想的深化。
其次,馬克思在“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過程中創立了唯物史觀理論。
馬克思離開校園之后開始關注的世界,并不是那種脫離人的純粹的自然界,而是人生存的世界。馬克思1842年在《萊因報》期間遇到的最大的苦惱問題就是對他曾經信仰的黑格爾哲學中的國家、法決定市民社會的思想發生了動搖。從統治者和貧苦農民對待林木盜竊法的不同態度使馬克思隱隱約約地感覺到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客觀關系”,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同人們的物質利益有關系。但馬克思從哲學上還不能科學地說明這一問題。人生存的現實世界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是國家、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客觀的經濟關系?馬克思在德國小鎮克羅茨納赫又通過對英、法、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歷史和現實的大量資料的研究中以及受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哲學中所運用的顛倒的思維方法的影響,在1843年所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闡述了不是國家、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思想。馬克思沿著這樣的思路又開始具體研究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提出和闡發了科學的實踐觀,又以此深入揭露了舊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種種表現,闡發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群眾史觀、階級斗爭、人的本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所以馬克思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在談到他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時說,他在《萊茵報》期間“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 [4] P81 “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的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4] P82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正如他在《博士論文》中所說的,是把“自己從哲學中解放出來”的過程,是克服“自己內在的缺陷”和“錯誤”的過程,是徹底擺脫和清除唯心史觀的過程,是“哲學世界化”的新的探索過程。
再次,馬克思找到了“世界的哲學化哲學的世界化”的物質途徑、物質紐帶和物質力量。
前邊已經指出,馬克思提出“世界哲學化哲學世界化”思想時,并沒有找到連接二者之間的物質途徑、紐帶和力量。馬克思在“世界的哲學化”的過程中,受到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把“物質”和“精神”現象嚴格區別開來,盡管“哲學”作為“精神”對“物質”有巨大的能動作用,但絕對不能代替“物質”;“精神的批判”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物質的批判”,但是科學的理論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這種轉化的途徑和力量就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所以馬克思1844年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說,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己。”[3] P15 之后,馬克思又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文中又詳細闡發了科學的實踐觀和群眾史觀思想后,進一步闡發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實踐活動是“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根本的物質途徑和物質紐帶。馬克思認為,只有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克服哲學自身的缺陷和錯誤的根本途徑。他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3]P16 “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3] P18 特別是在闡述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顯著的特征時,進一步闡發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改造功能。他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 P19 “實際上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3] P48 這些思想顯然是對《博士論文》中所闡發的“世界的哲學化哲學的世界化”內容的新的質的飛躍。
最后,馬克思在“世界的哲學化哲學的世界化”的過程中完成了作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形成和誕生的標志性著作—《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社會生活中已經存在許多種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他們都在批判資本主義,都主張用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盡管它們各自的學說內容不完全相同,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它們只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后果和現象,或者對資本主義修修補補,或者對資本主義全盤否定,它們反對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他們從教條出發構筑未來社會的美妙圖景,主張用試驗的方法實現社會主義,最主要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其理論基礎都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在“哲學的世界化”過程即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就始終沒有間斷對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的批判。如馬克思1842年在《萊茵報》期間,針對一些共產主義者醉心于實際試驗而拒絕理性論證的做法,馬克思說:“真正危險的并不是共產主義思想的實際試驗,而是它的理論論證;要知道,如果實際試驗會成為普遍性的,那末,只要它成為危險的東西,就會得到大炮的回答;至于掌握著我們的意識、支配著我們的信仰的那種思想,則是一種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從其中掙脫出來的枷鎖;同時也是一種魔鬼,人們只有先服從它才能戰勝它。” [2]P134 馬克思這時盡管還沒有確立唯物史觀,但他強調要站在一種新的哲學高度上審視共產主義問題卻是極其必要的。因此馬克思在1848年之前所寫的許多著作和文章中,都始終在運用他所逐步創立的新世界觀和新的思維方式從理論上批判資本主義和論證共產主義。而《共產黨宣言》則是這種科學的理論批判和論證的集中成果。《共產黨宣言》站在唯物史觀的新的哲學視野,從社會基本矛盾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評價了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歷史功績,指出資本主義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隨著其基本矛盾的尖銳化,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一定要戰勝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取代的過程一是需要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二是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共產主義不僅是私有制的消滅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也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共產主義不僅是理想,也是科學理論指導的共產黨人領導的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的消滅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歷史的運動。《共產黨宣言》已經發表150多年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出現了馬克思時代所沒有的許許多多的新情況,但任何一個稍有頭腦的人都不能不正視,馬克思主義學說在150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在世界更大的時空范圍內都發揮著極其巨大作用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烙印。其它任何一種學說都無法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作用之大和影響之深相媲美。150多年的歷史和實踐證明,書中的基本結論始終沒有過時。馬克思之所以被西方媒介評為千年第一位最偉大的思想家,作為其思想主要標志的《共產黨宣言》的廣泛傳播和認可無疑是其重要原因。同時也證明了《共產黨宣言》的最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它的結論,更在于它的唯物史觀的哲學視野和方式,是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所苦苦追求的“世界哲學化哲學世界化”思想的結晶和最大成果。馬克思1848年之后所走過的實踐和理論探索之路及其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特別是馬克思的又一標志性著作《資本論》同樣也是沿著這條紅線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
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各個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繼續著馬克思的“世界的哲學化哲學的世界化”的道路,盡管這種道路極其曲折。特別是列寧、毛澤東等人,他們在把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始終站在哲學的高度審視世界和本國的歷史和現實中出現的新情況,不斷做出新的哲學結論;同時又在不斷指導本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由此形成的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思想無不也是“世界的哲學化哲學的世界化”過程的產物。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幾千年小生產方式和封建文化的影響,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等種種原因,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踐工作者,在哲學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上,仍然存在著馬克思所曾經批判過的那種把哲學與世界、理論與實踐、世界的哲學化與哲學的世界化割裂開來的現象,仍然需要我們繼續和更加深入地沿著馬克思的“世界哲學化哲學世界化”的道路開創哲學理論研究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
第一,世界更加需要哲學。今天,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新的歷史時代,世界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中國也正在經歷從未有過的新的歷史時期。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人類面臨的社會問題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減少,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還在加大,如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的破壞、戰爭、人口、貧富差距的拉大、腐敗等等。特別 20世紀末東歐巨變和前蘇聯的解體,給人們提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帶來了經濟的較快發展,但政治體制改革和人的素質發展的相對滯后以及由此帶來的較嚴重的社會腐敗等現象還仍然存在。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從理論上特別是要站在哲學的高度上予以理性的審視,努力揭示其內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規律性,從而找出應對的方針和策略。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一些人包括相當多賦有社會管理職能的領導者和從事精神生產的理論家、思想家、藝術家等都鉆到個人或小團體的經濟利益之中,他們對真正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哲學理論的興趣越來越疏遠和淡化,從而在一定的意義上更加助長了社會生活中消極因素和丑惡現象的蔓延。黑格爾說過,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哲學的話,就好像一個寺院或廟里沒有供奉的神一樣。恩格斯也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性思維。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民族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刻更加需要哲學。哲學素養應該是現代人的一種基本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一個基本內容。一個沒有哲學素養的民族絕對不可能走在世界文明發展之路的前列。
第二,哲學更加需要干預生活。人類21世紀所需要的哲學也絕不是那種脫離社會和生活的純粹的思辨性的哲學,而是生長在時代發展基礎上的與時俱進的常青之樹的哲學,是對現實問題能夠做出科學回答的哲學,是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更加深入的哲學,是敢于和善于干預生活、改變世界、撞擊社會的哲學,是能夠提高人們的理論思維方式的哲學,是真正能夠使人聰明和成為真正的社會主體及不斷提高主體性的哲學。然而,目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哲學研究,卻不敢觸及生活、觸及現實,把哲學研究重新拉回到馬克思早年所批判的那種“喜歡幽靜孤寂、閉關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觀”,“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門外漢看來正像脫離現實的活動一樣稀奇古怪;它被當做魔術師,若有其事地念著咒語,因為誰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的狀況。我們中的許多人只是停留在對書本和西方哲學思想的注釋和照搬,而就是不敢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做出中國特色的闡述和論證,不敢批判現實生活中的錯誤、丑惡和腐敗現象。一些所謂的理論聯系實際也只是停留在對領導人的講話和現行的路線、政策的解釋上,而不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大量事實材料做出哲學工作者的有精辟見解的獨到分析和認識。哲學必須干預生活,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觀的本質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只有在作用和改變現實的實踐中才能有所發展和創新,才能真正起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作用。
第三,哲學必須與群眾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它任何一種哲學在哲學與現實的關系上的顯著特點就是找到了連接二者之間的物質橋梁和中介即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堅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要求哲學必須普及到群眾中去。哲學研究對社會的發展確實賦有特殊的使命和責任,但馬克思主義哲學永遠不能夠站在社會現實之上,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現,永遠不能代替人民群眾的物質批判。哲學工作者只能把從實踐中概括和研究的哲學成果通過宣傳教育,變成更多的人的內在素質,才能真正起到哲學“改變世界”的作用。毛澤東說過,讓哲學從哲學家的書本和課堂里解放出來,使它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盡管在哲學的普及道路上我們曾經走過簡單化的彎路,但哲學必須為群眾所掌握的方向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我們目前的哲學研究卻越來越脫離群眾的實踐活動,脫離群眾最迫切關注的現實問題。如何改變目前這種狀況,是每一個哲學工作者都必須認真思考和努力解決的緊迫問題。
第四,哲學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改變世界”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改造,也包括對自身的改造。作為哲學工作者在“世界哲學化”的同時,如馬克思所說,也必須改變自身的缺陷,把自身從非哲學中解放出來。這一思想一是要求哲學工作者首先自身必須不斷樹立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人生價值觀。如果把謀取個人的名利地位作為理論研究的目的,把哲學研究只是當作謀生的手段,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哲學對生活的干預。二是要求哲學工作者必須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具體學科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學習。三是必須不斷地清除自身存在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我們這些天天講授和研究唯物論、辯證法的哲學工作者,由于種種原因,也常常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因此也要自覺地克服自身在思維方法方面存在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東西。如果我們這些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在重大問題上常搞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怎么能夠讓別人相信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呢?四是要求在實踐中要不斷清除教條主義等錯誤思潮強加于它身上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既要從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中不斷汲取合理的思想豐富、深化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又不能簡單用西方哲學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質的區別與界限。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0卷,1982.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卷,1956.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卷,197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卷,1972.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4期發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