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一條出路,是毛主席的重要主張,也是他的重要思想。
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無時不刻不在希冀著“出路”。毛主席的一生,都在為人民、為民族、為國家尋找著“出路”,開辟著“出路”,指引著“出路”。
中國工農紅軍初創的時候,還遺留著舊軍隊的陳規陋習,存在著肉刑這一封建軍閥作風。毛主席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上堅決要求廢止肉刑,他認為蠻打士兵是“紅軍最大的污點”,他在舉例軍官毆打戰士的惡行時說:
“九支隊第二十五大隊曾經有一時期來了一個最喜打人的大隊長,群眾送給他的名字叫做鐵匠,結果士兵感覺沒有出路,充滿了怨恨空氣,這個大隊長調走了,士兵才得到解放。”
毛主席在軍隊中廢止肉刑,為紅軍戰士們開辟了“出路”,他提倡官兵一致,官兵平等,建立了一支新型的為勞苦大眾尋找“出路”的人民軍隊。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黨和紅軍中存在著對革命前途悲觀的情緒,迷茫,看不到前景,毛主席給時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寫了一封信,批評了這種情緒,在詳實地分析了時局的情況下,給工農紅軍指出了前途:
“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干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話,正是時局發展的適當的描寫。只要看一看許多地方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士兵嘩變、學生罷課的發展,就知道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侵華的步伐日益加快,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193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狹隘的關門主義和對于革命的急性病,提出取得對日戰爭勝利的唯一法寶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在向張學良致信陳述統一戰線觀點時寫道:
“先生是西北各軍的領袖,且是內戰與抗戰歧途中的重要責任者,如能顧及中國民族歷史關頭的出路,即祈當機立斷,立即停止西北各軍向紅軍的進攻,并祈將敝方意見轉達蔣介石先生速即決策,互派正式代表談判停戰抗日的具體條件。”
1936年12月1日,毛主席攜紅軍眾將領向蔣介石致信墾請停止內戰,一致對敵,信中寫道:
“吾人敢以至誠,再一次地請求先生,當機立斷,允許吾人之救國要求,化敵為友,共同抗日,則不特吾人之幸,實全國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旋即向全國發表了號召抗戰的宣言,宣言中說:“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之后,毛主席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提出“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的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抗日方針,以及包括軍隊總動員、人民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等在內的抗日救國“八大綱領”,指明了“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中國自由解放的前途。”
1941年5月1日,《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頒布,其中對司法制度做出規定:
“對于漢奸分子,除絕對堅決不愿改悔者外,不問其過去行為如何,一律施行寬大政策,爭取感化轉變,給以政治上與生活上之出路,不得加以殺害、侮辱、強迫自首或強迫其寫悔過書。對于一切陰謀破壞邊區的分子,例如叛徒分子、反共分子等,其處置辦法仿此。”
1942年5月28日,毛主席在中央學習組會議上提出黨的文藝工作政策,促進文藝工作者與工農打成一片,他說:
“高級文藝工作者也只有和普通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發生聯系,才有出路,他才有群眾,才有牛奶吃,這是老百姓給他的,不然便是空的。”
1944年8月12日,毛主席在審閱《解放日報》社論稿《衡陽失守后國民黨將如何?》時加寫了一段文字,他寫道:
“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要不要民眾的問題,什么都無從談起。要民眾,雖危險也有出路;不要民眾,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團。 國民黨有識人士其思之。”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國共兩黨面臨著內戰風險,為了避免內戰爭取和平,毛主席決定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在臨行前,他給中共中央起草了對黨內的通知,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提出了相應對策,并對華北、華東解放區和華中、華南解放區的斗爭作了原則的指示,他說:
“你們絕對不要依靠談判,絕對不要希望國民黨發善心,它是不會發善心的。必須依靠自己手里的力量,行動指導上的正確,黨內兄弟一樣的團結和對人民有良好的關系。堅決依靠人民,就是你們的出路。”
解放戰爭時期,為了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毛主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起草宣言,號召“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他在宣言中寫道:
“日本投降后,人民渴望和平,蔣介石則破壞人民一切爭取和平的努力,而以空前的內戰災難壓在人民的頭上。這樣,就逼得全國各階層人民,除了團結起來打倒蔣介石以外,再無出路。”
毛主席指示全體指戰員:
“我們現在擔負了我國革命歷史上最重要最光榮的任務,我們應當積極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我偉大祖國哪一天能由黑暗轉入光明,我親愛同胞哪一天能過人的生活,能按自己的愿望選擇自己的政府,依靠我們的努力來決定。”
解放戰爭勝利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認為中國毫無出路,人口問題不堪重負,中國共產黨解決不了自己的經濟問題,中國將永遠是天下大亂,只有靠美國的面粉,才有出路。毛主席駁斥了這種謬論,他說:
“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我們是艾奇遜反革命理論的駁斥者,我們相信革命能改變一切,一個人口眾多、物產豐盛、生活優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國,不要很久就可以到來。”
不但如此,他還表示要把國民黨的舊工作人員也要養起來,他說:
“對于國民黨的舊工作人員,只要有一技之長而不是反動有據或劣跡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維持,不要裁減。十分困難時,飯勻著吃,房子擠著住。已被裁減而生活無著者,收回成命,給以飯吃。國民黨軍起義的或被俘的,按此原則,一律收留。凡非首要的反動分子,只要悔罪,亦須給以生活出路。”
新中國成立以后,面臨著一個財政幾近破產的爛攤子,百廢待興,包括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都需要尋求新的出路。國內外的敵對勢力,都像艾奇遜一樣,巴不得新生的中國塌臺,正等待在一邊看熱鬧呢。毛主席毅然堅守著為人民尋出路的豪情壯志,連那些舊政權的人也一同帶上。
1949年10月24日,毛主席同綏遠軍區負責人談話,談對綏遠起義部隊的團結改造以及同非黨人士長期合作問題以及給予國民黨舊人員出路的問題,他說:
“國民黨的一千萬黨、政、軍人員我們也要包起來,包括綏遠的在內,特務也要管好,使所有的人都有出路。沒有這一條不行,眼睛里只看到綏東解放區八十萬人民就會弄錯事情。湖南有十萬失業軍政人員和廣大的孤寡沒有人管,如果只管共產黨的孤寡就會出亂子,那就不是大禹治水,而是伯鯀治水了。因此要統籌全局,要使干部懂得一有前途,二顧全局。”
要養活人,就要發展生產,就要對落后的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實行社會化大生產,解放生產力。
1955年7月31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對農業合作化問題發表談話,他說:
“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只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 ”
為了調動一切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毛主席提出了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方針,就是要使所有人都要有出路。1957年1月27日,他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專門闡述了這一方針,他說:
“包括把國民黨留下來的軍政人員都包下來,連跑到臺灣去的也可以回來。對反革命分子,凡是不殺的,都加以改造,給生活出路。民主黨派保留下來,長期共存,對它的成員給予安排。總而言之,全國六億人口,我們統統管著。比如統購統銷,一切城市人口和農村里頭的缺糧戶,我們都管。又比如城市青年,或者進學校,或者到農村去,或者到工廠去,或者到邊疆去,總要有個安排。對那些全家沒有人就業的,還要救濟,總以不餓死人為原則。所有這些,都是統籌兼顧。這是一個什么方針呢?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了建設社會主義。”
1957年3月8日,毛主席在上海同文藝界的代表進行了談話,他為文藝工作者指出了出路,跟勞動人民結合在一起,他說:
“我看還是跟工農兵打成一片才有出路,不能打成一片,你寫什么呢?光寫那五百萬知識分子,還有身邊瑣事?不能永遠只寫這些人,這些人也會要變的。文藝作品,總是要寫點這一部分人跟那一部分人的關系。”
1957年3月12日,毛主席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講到社會主義所有制轉變問題時說:
“廣大人民群眾熱烈地擁護這個大變動,因為現實生活證明,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場偉大的斗爭,是社會制度和人的相互關系的一場大變動。”
1957年11月18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發表講話,談到對待犯錯誤的同志的態度問題,他說:
“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就是對立面的統一。承認這個觀點,對犯錯誤的同志怎么辦呢?對犯錯誤的同志第一是要斗爭,要把錯誤思想徹底肅清;第二,還要幫助他。一曰斗,二曰幫。從善意出發幫助他改正錯誤,使他有一條出路。”
1958年10月25日,毛主席在起草的“再告臺灣同胞書”寫到臺灣人民的出路問題時說:
“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一切愛國者都有出路,不要怕什么帝國主義者。當然,我們并不勸你們馬上同美國人決裂,這樣想,是不現實的。我們只是希望你們不要屈服于美國人的壓力,隨人俯仰,喪失主權,最后走到存身無地,被人丟到大海里去。”
1959年8月16日,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八屆八中全會上談到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同志,他說:
“人總是要有一條出路,不要逼得人家沒有出路。天無絕人之路,我們馬克思主義者把人的路絕了是不好的,要留有余地,要有保護、關懷、幫助的意思。其所以要如此,因為他們過去歷史上做過好事,他們有兩面性,有革命的一面。我主要的意思就是這么一點。”
同一天,他在對《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如何正確地對待革命的群眾運動》小冊子寫的批語中說:
“為了幫助犯錯誤的同志改正錯誤,就要仍然把他們當做同志看待,當做兄弟一樣看待,給以熱忱的幫助,給他們以改正錯誤的時間和繼續從事革命工作的出路。必須留有余地。必須有溫暖,必須有春天,不能老是留在冬天過日子。我認為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
1968年8月31日,毛主席在審閱《上海工人技術人員在斗爭中成長》調查報告時寫下了按語,他在按語中說不好的人只占一小部分,對這一小部分也要給出路,他說:
“不給出路的政策,不是無產階級的政策。這些是我黨長期以來一貫的傳統政策。”
毛主席把為生民找出路當成畢生的使命,他的行動是給出路的行動,他的政策是給出路的政策,他的思想是給出路的思想。云南王龍云曾有一句口頭禪:此路走不通,去找毛澤東。鄧小平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主席的哲學是斗爭哲學,斗爭只是他的手段,沒有斗爭就不會有出路,他與天奮斗,與地奮斗,與人奮斗,為中華民族奮斗出了一條通天的大道。
毛主席給人出路的思想,是偉大的生命智慧,處處彌漫著大悲憫的氤氳。天無絕人之路,歷史證明,無論什么時候,把人的路絕了是不好的,絕了別人的路,自己的路也不會好走;給人出路,也是自己的出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