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論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
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理論形成了一個體系,其中頗具特點的就是“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建國戰略”理論、“速度與規模并舉的經濟發展趕超戰略”理論和“以農輕重為序、工農業同時并舉的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理論等。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突出特點,就是將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的學說應用于經濟建設,非常強調“并舉”即“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歷史地看,上述經濟發展戰略理論是正確的,指導實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處在空前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因此,在實施這些經濟發展戰略時,執行過程中有時犯了戰術性錯誤,有的甚至還成為影響全局性的錯誤,而有深刻的教訓。然而,從總體上講,上述經濟發展戰略理論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民族精神相結合的光輝,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仍有著重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第一節 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發展戰略
毛澤東指出:“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 新中國成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以后,就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社會道路怎么走,是我們黨和毛澤東早就一直在深思熟慮的重大發展戰略問題。
一、選擇新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道路
總結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曲折歷史經驗和教訓,毛澤東在1957年再次作出一個根本性的歷史結論:“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214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為什么在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成功,已經將中國從“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解救出來八年之后,還要強調“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呢?毛澤東解釋了“救”字這微言之大義:“在現代中國的條件下,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真正解決我國的工業化問題。”[《中共黨史文獻選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第144頁,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這又是為什么呢?毛澤東作了回答:“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會主義,那就要兩頭落空”。[《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29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因此,毛澤東將中國的現代化定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他的頭腦中,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就是“社會主義建設”,二者是一回事。偉大領袖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無窮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和人格化身,既是人民的保護神,又是人民的造福神。他講過的有關名言名句,例如,“人是最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 引自《唯心歷史觀的破產》,《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516頁 。]“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268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16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等等,都能夠證明之。
二、制定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發展戰略
正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偉大目標的指導下,毛澤東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并舉的發展戰略。他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中強調:對“結合在一起的”革命和建設,“絕不可以分割起來和互相孤立起來去看,絕不可以只強調一方面,減弱另一方面。”[《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432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因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438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958年1月,毛澤東還提出:“從今年起,要在繼續完成政治戰線上和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把黨的工作著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35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社會主義革命與技術革命并舉,這是對“革命與建設并舉”發展戰略的具體化。
三、依據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
為什么要強調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并舉”呢?這和毛澤東一個重要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分不開的——“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首先造成輿論奪取政權,然后才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32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社會主義革命,舊的生產關系被消滅了,新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來了,這就為新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于是就可以大搞技術革命,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力大發展了,又能夠鞏固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因此,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應該并舉。
強調社土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并舉”,同毛澤東重視政治與經濟的辯證統一,也有必然的聯系。毛澤東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務,那會成為迷失方向的經濟家和技術家,很危險。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35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這就是說,政治與經濟是相互密切聯系著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首先,經濟是決定政治的,任何社會的政治,就其性質而言,都是由該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經濟制度決定的,即政治植根于經濟。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經濟利益的根本對立必然集中表現為政治斗爭。其次,政治對經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指導影響或制約經濟的發展。就其發展關系來說,政治與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有了正確的政治領導,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方針政策,經濟建設才能取得成功。正確的組織領導歸根結底必然要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上,使人民日益共同富裕而文明。
四、目的在于建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強調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并舉”的目的是什么呢?毛澤東作了明確的回答:“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350頁,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可見,把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大目標結合起來,同時并舉,相互促進,的確是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一大特點,甚至可以說是毛澤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首要戰略。
這個以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社會主義變革來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又用生產力的發展來鞏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變革成果的戰略意圖,從“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到“三面紅旗”中的總路線,再到堅持“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中,都得到了顯明的體現。盡管“促生產”的“革命”的含義與“并舉”的“革命”的含義有所不同,即前者側重于社會主義革命,后者側重于政治思想工作,然而兩者有其歷史和邏輯的密切聯系,這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節 速度與規模并舉的現代化趕超戰略
毛澤東思考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戰略時,“規模”和“速度”并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的發展使毛澤東很興奮。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也比預料中順利許多;抗美援朝的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鑒于此,毛澤東在1955年12月發出了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中國的工業化的規模和速度,科學、文化、教育、衛生等項事業的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已經不能完全按照原來所想的那個樣子去做了,這些都應當適當地擴大和加快。” 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提前結束,“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使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可以加快,“本來的安排是用18年的時間完成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促進就很快”。[《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第485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澤東認為,要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國必須盡快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可以說,這是毛澤東“發展規模”戰略理論的實質。根據毛澤東這一理論,黨的八大要求“必須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共黨史文獻選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第145頁,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這本來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科學技術的趕超大躍進,由于1958年貫徹實施中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左”傾錯誤的嚴重干撓和破壞,被耽誤了一段大好時機。毛澤東和我們黨對正確目標的完成期限定在了“1980年以前”;并提出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目標。實際上,改革開放前,我國已經確實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已經打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繼續躍進的堅實基礎。這對于我國在國際關系乃至世界格局的大變動中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堅持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意義。
為了在被帝國主義封鎖和孤立的外部國際環境中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l958年6月起,毛澤東就一直強調:“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38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他還說:“經濟戰線上如此,軍事戰線上也完全應當如此。反對這條路線的人們如果不能說服我們,他們就應當接受這條路線。‘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孟子·離婁上》),走進死胡同,請問有什么出路呢?”自力更生,是我們實現現代化堅定不移的立足點。爭取外援,實質上也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在“有些國家的領導人不愿提,甚至不敢提(向外國學習)這個口號”的當年,毛澤東強調:“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4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這是體現了巨大勇氣的。而且,這個方針對我國當今的對外開放,仍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們對外學習是自力更生的學習,絕不是依賴別國、依賴外國資本主義的學習,更不是投靠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的學習。
毛澤東更認為,中國要用50年到l00多年時間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趕上和超過用300多年時間躍進實現了工業化、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強國。可以說,這是毛澤東“發展速度”戰略理論的實質。毛澤東的“趕超”戰略理論,盡管“大躍進”期間遇到不少領導干部在實踐中急于求成、盲目冒進的嚴重干撓,但從總體上和歷史地看,即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集中論述,到總結“大躍進”中出現失誤的教訓,使全黨頭腦更清醒的更多論述,還是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和發展規律的。
“趕超”戰略理論在新中國的產生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已經重新站立起來了,有著幾千年先進文明深厚底蘊的巨大自豪感的中國人民,是絕不甘心處于現代世界發展之后的。更何況新中國處于資本主義全面圍堵封鎖之中,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于是,加快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努力趕超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極大地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必然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毛澤東將這些歷史的必然性上升為趕超戰略理論:
首先,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技術遠遠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34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其次,落后就要遭致中國社會主義的失敗。“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塊大地方,資源那么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么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8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
第三,只有“趕超”,才能振興中華民族。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一種責任”;“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8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闊步邁向世界前列的強烈愿望和趕超實際行動,是沒有希望的。所以,盡管1958年“大躍進”中遇到了急于求成、盲目冒進那樣的左傾錯誤的干撓,但是,毛澤東和我們黨并沒有放棄“趕超”戰略,而是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充分認識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兩個階段”理論,尤其是提出了用一百年的時間去“趕超”的戰略計劃,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以及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從而,進一步豐富、完善了“趕超”發展戰略理論。
第三節 以農輕重為序工農業同時并舉的發展戰略
毛澤東考察了世界各國的諸種工業化道路。他認為,西方的工業化道路,雖然是由輕工業發展到重工業的,但走的是帝國主義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道路,侵略和掠奪別國人民的財富,“圈地”和損害本國人民的利益,中國絕對不能走這樣的道路;蘇聯的工業化道路,是以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為代價片面發展重工業的道路,也損害了本國人民的利益,中國也不能走這樣的道路;中國必須走出一條特殊的有自己特點的工業化道路。他準確把握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問題:即“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24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正是因為汲取了世界各國、尤其是蘇聯建設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制定了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必須實行工業與農業同時并舉”的發展戰略。[《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31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為什么要實行工農業并舉的方針呢?毛澤東列舉了一個前提、六大理由和一個辯證命題:這一個前提,就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24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這六大理由,就是“首先,農業關系到農村人口的吃飯問題,吃肉吃油問題,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農產品問題”;“第二,農業也關系到城市和工礦區人口的吃飯問題”;“第三,農業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第四,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市場”;“第五,現在出口物資主要是農產品”;“第六,農業是積累的重要來源”。[《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199~20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這一個辯證命題,就是“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20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這些首創性理論觀點,對我們這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大國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至今仍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正因為闡述了上述科學觀點,毛澤東糾正了黨內一個影響頗大的片面認識,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全面的、辨證性認識——“過去我們經常講把我國建成一個工業國,其實也包括了農業的現代化。”[《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31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在這些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的方針,后來又發展成“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發展的總方針,改變了一開始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蘇聯式發展戰略模式。至此,一整套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戰略理論在中國全面形成,即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要求農、輕、重三者在國民經濟中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理論。
工農業同時并舉的發展戰略理論,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又符合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歷史要求,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上述發展戰略理論的形成,仍為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既快速發展工業,又持續發展農業生產,并不斷提高人民、尤其是農民生活水平的新式工業化道路的思想條件和理論指導。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工農業并舉”發展戰略,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這個既別于西方侵略掠奪式的資本主義建設道路,又別于僵化孤立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先河。
第四節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理論的特點和意義
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理論,形成了一個獨具特點的體系。上述的三大“并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并舉”理論,已經顯示了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突出特點——在堅持中國古典哲學唯物辯證思維的基礎上,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戰略理論充滿唯物辯證法的精神,既高瞻遠矚,又全國一盤棋。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上的講話提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在我國,在1958年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并舉的思想,確立了。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并舉的思想,確立了。”[《建國以后毛澤東文稿》第七冊第63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這段重要論述,可以說是毛澤東對自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理論特點的集中概括。
毛澤東關于通過一系列唯物辯證法的“并舉”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論述是非常多的。例如,他在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我們把(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這個規律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農業同時并舉。我們實行的幾個同時并舉,以工農業同時并舉為最重要。”[《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12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他同時還指出:因為在事物矛盾的兩個側面中“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因此,“并舉也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13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由此可見,毛澤東關于“并舉”的發展戰略理論,與其哲學著作《矛盾論》中的主要矛盾理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論的精神實質,也是一致的。
毛澤東還有其他許多論述,也講出了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理論的特點。他在1959年指出:“大躍進的重要教訓之一、主要缺點是沒有搞平衡。說了兩條腿走路、并舉,實際上還是沒有兼顧。”[《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8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他在上述場合還講道:“去年許多事情是一條腿走路,不是兩條腿走路。我們批評斯大林一條腿走路,可是在我們提出兩條腿走路以后,反而搞一條腿了。”[《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77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可見,在毛澤東心里,“并舉”、“兩條腿走路”和“兼顧”,在此是同義語。在他的一系列論述中,這些概念用得非常多。例如他還講過:“過去搞過十大關系,就是兩條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兩條腿。”[《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78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因此可以說,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理論的基本特點,就是直接體現中國傳統哲學唯物辯證思維和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的“兩條腿走路”,既平衡,又協調;既平穩,又快速。
歷史地看,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理論是符合新中國社會主義建沒的發展要求和發展規律的。因此,它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光輝。從實踐上看,從1953年至1978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6.1%,(其間的1953至1957年,年均增長達9.2%),并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號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上世紀70年代初,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作為整體的年經濟增長率也就是4.4%。[參見中央財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國際互聯網大型博覽會》的資料。]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黨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展開了新的、氣勢恢弘的戰略謀劃,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在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中,我們的經濟建設還面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我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又出現了難以解決的‘三農問題’,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第18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非得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全面性原則、非得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學說不可。在前進的征程上,我們還必須堅持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戰略理論,尤其是其體現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學說的一系列“并舉”和“兩條腿走路”的理論,對于我們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應該是有特殊意義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