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毛澤東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是關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反映,是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以及革命勝利后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紀中葉共同創立的;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各國馬克思主義者都探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本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學說,特別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到當代最新最高的水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強勁的活力,它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反對壟斷資本統治的斗爭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獲得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說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馬克思逝世后,將馬克思遺留下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并眾望所歸地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領袖。馬克思和恩格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人類社會經濟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運行規律而創立的政治經濟科學,始終指導著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實踐。他們的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資本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哲學的貧困》、《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等,中國共產黨翻譯出版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53冊)。
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十九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西歐各個主要國家內已占統治地位,其所有矛盾已暴露出來;同時,無產階級已形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而登上歷史舞臺,與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不調和的斗爭。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的思想家,研究了人類社會的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的歷史,總結了工人運動發展的經驗,并在批判地吸取人類社會合理思想的基礎上,科學地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指示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社會主義社會創造者的歷史使命,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的過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的奠定人。馬克思在1843年秋季開始系統深入地研究政治經濟學理論。他在1844年已揭示出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和社會主義社會創立者的歷史作用。他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著作,特別是《哲學的貧困》和《雇傭勞動與資本》中,在全面創立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形成了他的經濟學說的萌芽。他與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部綱領性文獻。馬克思在十九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深刻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現實和歷史,先后寫作了《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和《資本論》(1863~1865年草稿),并在1859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他在這些手稿和著作的基礎上撰寫了他的主要著作《資本論》,建立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不但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廢除之后有關社會主義生產和流通的許多關鍵問題提出了科學預見,而且在1875年還寫作了《哥達綱領批判》,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即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概述了這兩個階段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4年)是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第一部關于政治經濟學的著作,對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起了推動作用。他在《反杜林論》(1878年)中,闡明了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最重要的理論問題。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及其他著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廣義政治經濟學。他忠實認真地下功夫,整理了馬克思創作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遺稿,完全根據馬克思寫作的內容,編輯出版完整的著作。
三、在政治經濟學中的革命與變革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所創立的經濟學說是政治經濟學中的革命與變革,因為以往的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當時已出現了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則開創了一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誕生和發展的時代。他們深刻地闡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歷史階段。馬克思在全面地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這些規律時,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他論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和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考察了價值形式以及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從而建立起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他論述了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產生的前提,指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論證了剩余價值就是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大于自身的價值。他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區別開來,提出剩余價值率,即剝削率的概念,詳細地研究了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并考察了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三個歷史階段: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揭示了資本主義工廠制度是工人階級的“溫和監獄”。馬克思在考察資本積累時闡述了資本有機構成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而提高,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資本集中和勞動社會化的發展,達到同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會被炸開,剝離者就要被剝離了。
馬克思認為資本處于不斷運動之中。這種運動表現為資本的循環和周轉。他科學地劃分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研究了資本周轉速度對年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他指出,各個單個資本的循環是相互交錯的,在這種交錯中形成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他考察了社會資本再生產兩大部類的產品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實現的條件,指出兩大部類之間存在著客觀的比例關系,其配置必然要求有一定的比例,但資本主義矛盾則破壞這種比例,并導致周期性危機。
馬克思還研究了資本運動過程表現出的各種具體形式,闡明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過程,指出參加剩余價值分配的不僅有產業資本家,還有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和地主。他揭示了利潤、利息和地租是剩余價值的具體的特殊形式。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業中的表現時建立了他的地租學說。馬克思透過各種經濟現象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作的整個分析,揭露出這種生產關系的剝削本質、對抗性和不可調和性,它必然要為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還探討了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產方式。他們研究了原始社會經濟的性質和特點,闡明了奴隸制和封建制生產關系是建立在奴隸主、農奴主對奴隸和農奴直接的統治和剝削的基礎上。他們根據對資本主義經濟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對未來社會作出許多科學的研究和預測。他們指出未來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者的勞動有計劃地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進行分配。在共產主義社會低級階段個人消費品按勞分配,到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他們探討了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把每個人的全面的發展看成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條件。
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產生以后,很快就被當時一些國家的工人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和先進組織所接受。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戰勝了形形色色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日益擴大其影響,在各國工人運動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起過重要作用的有法國的P.拉法格、德國的W.李卜克內西和A.倍倍爾;K.考茨基和希法亭在他們活動的早期,也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887年)一書通俗地解釋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影響頗大。他的《土地問題》(1899年)一書系統地分析了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論證了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規律在農業中同樣起作用,駁斥了所謂小農經濟穩固論。希法亭在他的《金融資本論》(1910年)中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作出了極有價值的理論分析。
第二節 列寧的政治經濟學說
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中學畢業,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大學一年級時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流放到喀山省的偏僻農村監視居住,后因為其母親向公家申請,列寧改流放到薩馬拉省烏里揚諾夫,其姐夫所居的農村,但仍繼續被警察公開監視。列寧在此自學了大學法律系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由此接受并一生堅信馬克思主義,成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是蘇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后的化名 ,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并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列寧的著作多達55卷,出版了《列寧全集》。
一、列寧政治經濟學說產生的歷史條件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由于壟斷資本的統治和剝削的加強,以及對外的擴張和掠奪,使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激化,促使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并在1914~1918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是當時帝國主義一切矛盾的焦點,是帝國主義世界體系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列寧及時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發動社會主義革命的號召。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于1917年11月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二、列寧政治經濟學說產生的過程和基本內容
列寧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所寫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等著作中,既反對民粹主義,也反對所謂“合法的馬克思主義”,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闡明了城鄉商品生產的發展必然造成國內市場的擴大,小生產者的分化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他還分析了俄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農奴制殘余緊密結合的特點,從經濟上論證了工人階級同勞動農民結成革命聯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闡明了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作用,以及如何使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列寧在二十世紀初所寫的關于土地問題的著作中,深刻地探討了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駁斥了小農經濟穩固論,也揭露了土地收益遞減“規律”的錯誤,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理論,并全面地論證了關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的土地國有化的可能性、條件及其經濟后果。他在反對孟什維克的機會主義路線的斗爭中,制訂了俄國共產黨關于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占有關系和實現土地國有化的綱領。
列寧根據《資本論》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新現象,1917年發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重要著作,揭示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征,論述了壟斷的統治是帝國主義最深刻的基礎,是帝國主義最主要的經濟特征,指出帝國主義是壟斷的、寄生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揭示了帝國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他十分重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指出它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準備了最完備的物質基礎。
列寧發現了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并根據這一規律作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內取得勝利,而不可能同時在一切國家內勝利的結論。
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總結了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他根據對蘇維埃俄國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存在多種經濟成份的分析,擬定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和方法,并指出利用各種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的重要意義。他把高度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看成是社會主義徹底戰勝資本主義的保證。
列寧在蘇維埃俄國反對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武裝干涉勝利后所寫的著作中,論述了關于新經濟政策的理論。他指出,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必須保留和利用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商業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還制定了利用租讓制、租借制、合營公司等形式來振興俄國工業的計劃,努力恢復和發展俄國經濟。
列寧非常重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計劃工作,闡明了制定和執行經濟計劃的要則和方法。他還強調必須采用現代化的先進技術,嚴格貫徹按勞分配,實行經濟核算和物質利益原則等。為了吸引農民和其他小生產者走社會主義道路,他擬定了合作化計劃。
第三節 斯大林的政治經濟學說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原姓朱加什維利,格魯吉亞人,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大元帥,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斯大林曾協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列寧逝世后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后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在任期間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蘇聯紅軍,與盟軍協力擊敗軸心國,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戰后他扶植了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1953年3月5日因腦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歲。著作有《斯大林全集》,原計劃出版16卷,實際出版13卷。
一、斯大林政治經濟學說產生的歷史條件
在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繼承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一是完成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即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二是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1937年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農業耕種也初步實現機械化,但長期注重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農業長期為工業化積累資金,農民負擔過重,又忽視農民的經濟利益,挫傷農民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三是建設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總之,在資本主義包圍中,在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
二、斯大林政治經濟學說的基本內容
斯大林捍衛和發展了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和通過新經濟政策鞏固工農聯盟的理論,提出了在蘇聯國內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學說。他論述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方法和速度問題,提出在資本主義包圍下必須以最快速度實現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而發展工業所需資金只能靠內部積累。他還闡述了農業集體化的理論,指出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長期地建立在大工業和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并存的基礎上,必須在貫徹自愿原則下,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
斯大林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如他認為必須建立一個包括工農業在內的,統一協調的國民經濟體系,必須加強對國民經濟的計劃領導;他強調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領導、主腦因素,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他反對平均主義,重視按勞分配,并且把各盡所能與按勞分配密切聯系在一起;他提出必須實行生產經營管理的合理化,要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在建設中的作用,并提倡開展社會主義競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他領導下全面調整國家工業布局,只用兩年時間就使遭受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
斯大林在他最后一部重要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1952年)中,論證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指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地起作用;闡明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闡述了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仍存在商品生產的原因和價值規律,但他只認為消費品才是商品,價值規律只在流通領域里起調節作用。
斯大林還探討了現代資本主義的一些重要問題,如資本主義總危機的實質和階段,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的特征,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等。
第四節 毛澤東的政治經濟學說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之,后改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書法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一生著述甚豐,現已出版《毛澤東選集》五卷之后,又一部學習和研究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文獻集《毛澤東文集》8卷。有關專家和理論界人士認為,這部文集為我們深刻領會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容和發展過程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文獻依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11月至1998年1月出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共13冊,約500萬字,內部發行。本書多側面地反映了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所進行的國際國內重大政治活動、所思考的問題和形成的政策與理論觀點,歷史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的艱難探索,走過的光輝歷程。毛澤東政治經濟學說著述就是以上著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毛澤東政治經濟學說產生的歷史條件
從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就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當時一些先進分子在中國傳播了馬克思經濟學說。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19年)中,介紹了馬克思的“余工余值說”(即剩余價值論)。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中國的社會經濟性質和階級關系等重大問題。毛澤東深諳中國傳統哲學和中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他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學說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觀點,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二、毛澤東政治經濟學說的基本內容
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中,對中國農村的階級特別是農民階級以及農村土地問題作了客觀的分析。1928年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確認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以后毛澤東在許多著作中指出了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同中國封建主義相勾結,把中國一步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封建主義的過程。他科學區分了中國資產階級中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他提出了新民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買辦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他還提出了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即發展生產、保障供給,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毛澤東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和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理論。在這個理論指導下,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的“贖買”形式。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農業互助組,經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改造形式,在一個幾億農民的國家中較順利地實現了社會主義的變革。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毛澤東探索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趕超發展戰略。他還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要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關系;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階、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要警惕和解決“既得利益集團”危險問題,要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000年2月29日楊德明在《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簡本)》的出版《說明》中寫道:毛澤東“經濟理論的博大精深,令人驚嘆”。2012年11月4日,劉聯眾發表于中華網《中華論壇》上的《世界超級經濟學大師毛澤東》中寫道:“美國中國問題專家R.特里爾的不等式:毛澤東>馬克思+列寧+斯大林。不等式說明了毛主席的經濟理論與實踐發展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的總結(和發展),是無人能比的世界超級經濟學大師。”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高速飛快的發展,震驚世界。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莫里斯·邁斯納稱毛澤東時代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現代工業舞臺上的后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美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版的《日本與俄國的現代化》一書,認為新中國取得了其它任何國家都沒有取得過的成就。”
“臺灣學者李傲評論《毛時代》時說:二十世紀強國與弱國、富國與窮國的主要標志是工業化程度。在工業化過程中,又是毛澤東使中國在短短二十多年內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強國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全面評價和肯定毛澤東時指出:“毛澤東同志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振興、中國人民解放和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毛澤東同志畢生最突出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并為我們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積累了經驗和提供了條件,為我們黨和人民事業勝利發展,為中華民族闊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