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心底下唱起俄語版國際歌 作者:迭飛 有幸參加了烏有之鄉七一在上海─中國共產黨誕生地舉辦的記念會,當大會進入到最后一個程序─全體與會紅色網友起立高唱《國際歌》時,不禁思緒萬千,并想起了俄語版的《國際歌》,在心底同時唱起了俄語,因為她們旋律完全一致。
列寧在為紀念鮑狄埃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的《歐仁·鮑狄埃》一文中寫道:“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里,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俄語版的這首歌,記得還是在上高中時,向我們的俄語老師學來的,當時他鄭重其事說,學會俄語《國際歌》終身受益。可不是嗎?要說完全體現歌曲本身所帶來的雄壯氣勢,非俄語版的莫屬。
馬克思主義首先是從俄國傳入中國的,俄語《國際歌》功不可沒。再說,這首《國際歌》完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瞿秋白就是高唱俄語《國際歌》,毫無懼色地面對國民黨槍口的。特別是在今天形勢之下,每當唱起俄語版《國際歌》,會使人們無形中感受到一次次心靈上的振蕩:資本主義在俄羅斯復辟了,但俄羅斯人民通過英勇不屈斗爭,仍先于我們爭取到了社會主義時代的三大免費政策:醫療免費、住房免費、教育免費,甚至聽去過俄羅斯旅游的人們回來介紹說,俄羅斯天然氣不收費,隨便用。總之,蘇聯時代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在當今俄羅斯一五一十體現出來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羅斯人民仍舊是我們的老大哥啊! 紅歌,中俄相通。紅歌,世紀永恒。捍衛毛澤東思想,大唱紅歌,無疑是紅色網友的首選。有條件的話,倡議直接學唱俄語版《國際歌》。除《國際歌》以外,還有人們同樣熟悉的許許多多紅歌,比如:《喀秋莎》,那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起了極大動員團結作用的紅色戰歌,直到今天,俄羅斯仍在全國傳唱;還有抒情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莓花兒開》等。俄羅斯很少有俄奸,因為在強大的紅色攻勢之下,賣國言論一出現立即就會受到全俄羅斯人民的窮追猛打,所以根本沒有生存的土壤。當我們中國參加俄羅斯閱兵的三軍儀仗隊,步伐整齊地通過紅場,用中文齊聲唱起《喀秋莎》時,在場的俄羅斯人民感動得不得了。不敢想象,如果用俄語唱《喀秋莎》,全場肯定沸騰起來了。 還有,俄羅斯現任國歌,是否仍屬紅歌,說不好,但那由于采取了前蘇聯國歌雄壯的旋律,根據現國內階級關系變動,重新填詞,雖告別了革命,但紅色旋律還在,只要一唱起來,俄羅斯人民免不了會立即從心底下喚起前蘇聯的戰斗激情,從而上下形成一股強大的愛國力量。紅場大閱兵,或召開重大會議,俄羅斯人民都會高聲傳唱他們熱愛的《國歌》。
所以,俄羅斯人民,目前被全世界一致公認,是偉大的團結戰斗的民族。 誰來學唱俄語紅歌?人員從哪來?不用發愁,現成的就有許多。比如現六七十歲健在的紅色網友,他們年輕時上學,普遍都是學的俄語,那時同蘇聯友好,全民學英語,那是最近三、四十年事情。俄語雖荒廢多年,但只要用心,很快就定能揀起來;曲調都是熟悉的,不用重學;而且,俄語還有一個特點,不像英語,需借助國際音標,是可以直接拼讀的,只要初步掌握俄語33個字母,能較準確發音,只要把俄文歌詞拿到手中,直接看著上面一個個字母,就能較準確把俄語歌曲唱下來,因為在學唱的時候,一個個字母就會充當一個個音符中介了。 也許我們的紅色網友會強調自己已經年老了,學什么都學不進了,我想,這也是完全不必要的顧慮,馬克思學俄語時已年過半百,但沒過多少時光,他俄語已變得地地道道了。因此,年齡應當不是障礙。而年輕的紅色網友完全可以回家時,順便向年長的父母們請教,同時幫助他們把俄語紅歌常駐心間。越活越年輕。教學相長,常回家看看,這也算是一種有益的紅色交流吧。 讓俄語紅歌大聲響起來!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