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向林孝信以及保釣的一代敬禮】
【按:十二月 22, 2015 | 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向林孝信以及保釣的一代敬禮 已關閉迴響。】
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體現著一個時代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每一個時代的樣貌,作為一個整體,總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個人的意識、思維和實踐才能夠被表現出來。上個世紀七○年代初,隨著美國“聯中抗蘇、以臺制華”的東亞戰略轉型,一場標志著戰后臺灣青年反帝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回潮的“保釣運動”,首先在北美洲的港、臺留學生間展開,旋即蔓延回島內。在這場戰后嬰兒潮世代自我啓蒙的運動中,自始自終,穿梭著一個瘦小但又巨大的身影,那就是林孝信,《科學月刊》的創辦人之一。熟悉他的朋友叫他“老林”,更早的一些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和尚”。這個綽號生動地說明了他一生堅持理想、沿街托缽,為追求民族統一、社會改造而奔走四方的刻苦精神。
12月20日中午,林孝信走了,光榮地走完他的一生。但屬于他的時代的命題卻還留著,留給后人昂然闊步地前進。
回顧歷史,臺灣的近代化是伴隨著整個中華民族在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下,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過程中顛簸前行。因此,“反帝民族民主解放”就成為日據以來一代又一代愛國的臺灣青年不能回避的時代主題。1970年首先爆發在海外的保衛釣魚臺運動,正是臺灣人民反帝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是戰后臺灣知識分子在白色恐怖全面肅殺的氛圍下,展開的一次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啟蒙運動,被稱為是“海外的五四運動”。
五○年代白色恐怖全面肅清后,美國利用美援體制廣設獎學金,鼓勵臺灣學生渡海留學,以培養親美反共的知識菁英作為在臺代理人。一時間,“美國新聞處”成為現代派藝術與文學重鎮;《學生英文雜志》成為中學生必讀的課外讀本;“美國之音”是學習美語和接觸美國通俗文化的重要園地;中文版的《今日世界》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散佈在臺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接觸美式現代化生活的窗口。長期在軍事戒嚴體制的政治高壓下,在美國現代化意識型態的餵養下,臺灣青年逐漸喪失了他們的民族靈魂和社會主義視野,“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竟成為那一代臺灣知識青年的現代鄉愁。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臺灣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隱然存在著兩條實踐路線的差異:一部份人標舉著自由主義的大纛,以落實校園民主和保衛言論自由為職志,延續著戰后臺灣親美、反共的右傾傳統。他們以《大學雜志》為根據地鼓吹“革新保臺”;另外一群人,是從“反共冰箱裡出去的臺灣留學生”,受到68年全球學生進步運動的洗禮,在“安娜堡國是會議”后決心與國民黨的右翼學生劃清界限,轉向“社會主義民族統一運動”發展。保釣運動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它開啓了整整一個世代臺灣青年被“親美、反共、革新保臺”意識形態所蒙蔽的左眼和民族主義神經。
這一條從“愛國主義民主運動”走到“社會主義民族統一運動”的道路,影響了在臺灣的知識青年,透過對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和臺灣史的重新閱讀和評價,他們在“親美、反共”的雜草叢中,找到了日據時期“反帝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歷史道路。1976年以陳映真、王曉波、蘇慶黎和陳鼓應為核心,在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的領導與資助下創辦了《夏潮雜志》。“夏潮”集結當時島內外主張民族統一的左翼知識份子,致力于青年學生的思想啟蒙,培養了不少優秀的鄉土文學作家,先后發動了“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現代化與民族主義論戰”,并在八○年代初全面參與了風起云涌的社會改造運動,為臺灣社會保留了“統左”派的進步思想和實踐路線。
持平的看,保釣運動作為一場“未完成的歷史”,可以說是在冷戰反共軍事同盟結構松解、朝向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過渡過程中的靈光一閃。豢養在學術花瓶裡的自由主義思潮,只是校園知識菁英的善良愿望,充其量是六○年代失敗的全盤西化運動的迴光返照,從未在臺灣社會落土扎根; 左翼進步思潮通過海外保釣運動刺激與引進,開啟了戰后知識份子被五○年代白色恐怖肅清掩蔽的左眼。但歷史給臺灣工人階級登上社會舞臺的條件,卻沒有給它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九○年代以后,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關廠運動,不過是為資本外移后的工業廢墟打掃乾凈,拉下鐵門而已。在資產階級奪權運動中,勞動階級的歷史缺位,導致省籍矛盾輕易的取代了階級矛盾成為八○年代后民主運動的主軸,以至于在后冷戰時期為民粹主義所篡奪。晚近,318太陽花運動正是臺灣民主化成果為民粹主義篡奪的苦果之一。
四十多年來,保釣運動雖然在時代環境的制約下飽嘗苦果,成為一段尚未完成的歷史。但其愛鄉愛國的無私精神、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主義色彩,通過《夏潮雜志》與八○年代臺灣社會運動聯系起來,早已融入臺灣社會,與日據時代以來臺灣人民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一同,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遺產。特別是在霸權主義國家衰微,中國和平崛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深化和鞏固期的今天,保釣運動所彰顯的反帝愛國主義精神,在追求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中更展現出時代的光芒。
今天,我們向林孝信敬禮,也向整整一代團結在反帝愛國主義旗幟下參與保釣運動、推動臺灣社會進步的“林孝信們”表達敬意;我們紀念林孝信,不僅僅是對他一生的理想與實踐的推崇,更是對他未竟事業的莊嚴承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